医院治未病科小儿推拿简介 婴幼儿是新时代的根基,而他们的到来却要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各种药品的副作用,面对着抗生素耐药的普遍性,面对着激素的广泛使用等等药物治疗的弊端,这样使得小儿推拿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 小儿推拿形成于明清时期,并在明清时期取得了飞快的进步,近现代小儿推拿在临床形成了健全的理论和临床体系,在小儿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 小儿推拿治疗对象一般在6周岁以下个别保健人群可以到12周岁以下。 小儿推拿适应症:小儿泄泻、便秘、脱肛、呕吐、腹痛、感冒、咳嗽、 遗尿、惊风、疳积等以及防病保健。 小儿推拿禁忌症:溃疡性皮炎、脓肿、骨伤疾患、传染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医院治未病科于下图明树楼二楼(电话--) 儿科常见病推治: 感冒 (一)风寒感冒 主要症状:发热重,鼻塞流清涕,喷嚏,喉痒微咳,身无汗,头痛。舌偏淡,苔薄白,指纹浮红,脉浮紧。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 处方:揉外劳宫、掐揉二扇门、推三关各次,运内八卦、推膻中各50次。 (二)风热感冒 主要症状:发热重、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黄粘,咽红或肿,口干而渴,身有汗或无汗,恶风头痛。舌质红,苔薄白或黄,指纹浮紫,脉浮数。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 处方:揉耳后高骨、揉迎香各50次,清天河水次,分推膻中、肺腧各50次。 (三)暑湿感冒 主要症状: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苔黄腻,指纹浮红,脉数。 治疗原则:解表化湿 处方:扫散头部,补脾经次,运内八卦、推三关、退六腑、清天河水各次,揉中脘次,分腹阴阳50次。 (四)时行感冒 主要症状:全身症状比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或有恶心呕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指纹浮紫,脉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 处方:补脾经次,退六腑、清天河水、清胃经次,清大肠、揉板门次,按揉足三里50次。 (五)兼夹证治疗 1.夹痰:揉乳旁乳根次,揉丰隆50次,揉掌小横纹次,按弦搓摩50次。 2.夹滞:揉板门次,掐揉四横纹次,揉脐及天枢次,捏脊10遍。 3.夹惊:清心经次,清肝经次,掐揉小天心次,分手阴阳50次。 腹泻 一)伤食泻 主要症状:腹泻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伴纳呆,口臭,腹痛,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助运止泻 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摩腹各次,清胃、清大肠、退六腑各次,揉龟尾次。 (二)寒湿泻 主要症状: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淡白。舌苔白腻或薄白,脉濡,指纹色红。 治疗原则:散寒化湿,温中止泻 处方:推三关、揉外劳宫、摩腹、补脾经、补大肠各次,揉龟尾次。 (三)湿热泻: 主要症状: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伴身热,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指纹色紫。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分利止泻 处方:清大肠、退六腑各次,清补脾经,清胃经各次,推下七节骨,揉龟尾各次。 (四)脾虚泻: 主要症状:久泻不愈,或经常反复发作,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挟有不消化奶块及食物残渣,或食后即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指纹色淡。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处方:补脾经、补大肠、摩腹各次,揉外劳宫次,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各次,捏脊20次。 疳积 (一)积滞伤脾: 主要症状:形体消瘦,腹部胀满,纳呆,精神不振,夜寐不安,大便不调且常有恶臭。舌苔厚腻,脉滑,指纹色淡略紫。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调理脾胃 处方:清肝经、退六腑各次,揉中脘、分腹阴阳、揉天枢各次。 (二)脾胃虚弱: 主要症状:面色萎黄或恍白,毛发枯黄稀疏,骨瘦如柴,寐差,精神萎靡,啼声低弱,腹部凹陷,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指纹色淡。 治疗原则:温中脾健,补益气血 处方:补肺经、补肾经、揉二马各次,揉中脘次,捏脊30次。 小儿肌性斜颈 主要症状:患儿头部向一侧倾斜或前倾,颜面旋向另一侧。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消肿散结。 处方:患侧颈部,以及局部阿是穴与风池、耳后高骨等穴。 具体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用拇指货食、中指螺纹面推揉患侧的胸锁乳突肌2~3分钟,拇指与食、中指相对,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2~3分钟,需重点按揉、拿捏局部肿块与条索状挛缩部位。然后术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进行8~10次,接着一手扶住患者头部,一手托住健侧下颌部,将患儿面部慢慢向患侧旋转3~5次,然后再次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1~2分钟。最后用拇指按揉患侧的耳后高骨、风池、肩井及翳风等穴位4~6分钟。 发热 (一)外感发热: 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无汗,鼻塞,流涕,咳痰稀薄,苔薄白,指纹鲜红,为风寒;发热,微汗出,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苔薄黄,指纹红紫,为风热。 治疗原则:清热解表,发散外邪 处方:清肺经次,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各30次。风寒者加推三关次,掐揉二扇门30次,掐风池5次;风热者加推脊次。 (二)阴虚发热: 主要症状:发热不甚,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或形体消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疗原则:滋阴清热 处方:补脾经,补肺经,揉上马、推涌泉各次,按揉足三里、运内劳宫各次。 (三)肺胃实热: 主要症状:高热,面红唇赤,口干燥,口渴引饮,气息喘急,便秘尿黄,舌红苔燥,脉数实,指纹深紫。 治疗原则:清肺里热,理气消食 处方: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各次,揉板门50次,运内八卦次,揉天枢次。 (四)气虚发热: 主要症状:劳累后发热,低热,语气低微,懒言乏力,动则自汗,食欲不振,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指纹色淡。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佐以清热 处方:补肺经、补脾经、运内八卦、摩腹、分腹阴阳、揉足三里、揉脾俞 揉肺俞各次。 咳嗽 (一)风寒咳嗽: 主要症状:冬春多发,咳嗽有痰,咯痰稀薄,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疗原则: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清肺经、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各次,推三关、揉外劳工、揉掌小横纹各次。 (二)风热咳嗽 主要症状:咳嗽有痰,痰黄粘稠,不易咳出,鼻流浊涕,咽喉肿痛,发热汗出,大便秘结,小便黄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化痰止咳 处方:清肺经、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退六腑、清天河水各次,揉掌小横纹次。 (三)内伤咳嗽 主要症状:干咳少痰,久咳不止,半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口渴咽干,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舌红苔少乏津,脉细数,指纹紫滞。 治疗原则:养阴清肺,润肺止咳,健脾化痰 处方:补肺经、补脾经各次,揉乳旁乳根、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各次。 哮喘 (一)风寒袭肺 主要症状:喘急胸闷,伴有咳嗽,咯痰稀薄,色白多沫,形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浮。 治疗原则:温肺散寒,降气平喘 处方:推揉膻中、运内八卦次,推三关、揉外劳宫各次。 (二)风热犯肺 主要症状: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粘稠,口渴喜冷饮,胸闷烦躁,汗出,甚则发热面红。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处方:揉丰隆次,推揉膻中次,揉内劳宫、清天河水次。 (三)脾肺气虚 主要症状:多反复感冒,喘促气短,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或咽喉不利,面白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揉脾俞、补肺经、揉肺俞、揉足三里各次。 (四)脾肾阳虚 主要症状:喘促日久,呼长吸短,动则喘息更甚,形瘦神疲,气不得续,腹胀纳差,大便溏泻。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原则:健脾温肾,固摄纳气 处方:补脾经、补肾经、揉脾俞、揉肾俞各次,揉命门、摩揉丹田各次。 (五)肺脾阴虚 主要症状:咳嗽时作,喘促乏力,咳痰不爽,面色潮红,盗汗,消瘦气短,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花剥,脉细数。 治疗原则: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处方:补肺经、补脾经、揉脾俞各次,揉二马、清天河水、肉三阴交各次。 呕吐 (一)伤食吐 主要症状:呕吐酸馊频繁,口气秽臭,胸闷厌食,肚腹胀满,大便酸臭,或溏或秘。舌苔厚腻,脉滑,指纹滞。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中降逆 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各次,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各次。 (二)热吐 主要症状: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臭秽或秘结,小便黄赤,唇色红而干。舌苔黄腻,指纹色紫。 治疗原则: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处方:清脾经、清胃经、推天柱骨、退六腑各次,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各次,清大肠、推下七节骨各次。 (三)寒吐 主要症状: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呕吐完谷不化,面色晄白,四肢欠温,腹痛喜暖。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指纹色红。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处方:补脾经、揉中脘、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各次,揉外劳宫、推三关各次。 便秘 (一)实秘 主要症状:大便干结,食少,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身热,心烦不安,多汗,时欲饮冷,小便短赤,苔黄厚,指纹色紫,为肠胃积热;大便干涩,难以排出,腹中攻满,喜温恶寒,四肢不温,或呃逆呕吐。苔白,指纹色淡,为阴寒积滞。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消积导滞 处方:清大肠、摩腹各次,清补脾经、退六腑、运内八卦各次,按揉膊阳池、推下七节骨各次,按揉足三里、搓摩胁肋、捏脊各20次。 (二)虚秘 主要症状: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难下,汗出,气短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苔薄白,指纹色淡,为气虚便秘;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白五花,口干心烦,潮热盗汗,为血虚津亏之便秘。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养血滋阴 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摩腹各次,补肾经、清大肠各次,按揉膊阳池、揉上马、按揉足三里、捏脊各20次。 腹痛 (一)寒痛 主要症状:腹痛拘急疼痛,阵阵发作,常于受凉或饮食生冷后发生,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加,面色仓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暗,肢冷,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滑,指纹色红,脉沉弦紧。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止痛 处方:补脾经次,揉一窝风次,揉外劳宫次,推三关次。 (二)伤食痛 主要症状:以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和不思乳食为主要临床表现,有伤乳伤食病史,伴嗳腐吞酸,货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或时有呕吐,吐物酸馊,粪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淡红,苔厚腻,指纹紫滞,脉滑。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处方:补脾经、清大肠各次,运内八卦、清板门、推四横纹各次。 (三)虫痛 主要症状:腹痛突然发作,以脐周为甚,时作时止,伴嘈杂吐涎,有时可在腹部摸到蠕动之块状物,时隐时现,有便虫病史。形体消瘦,食欲不佳,或嗜食异物。如蛔虫窜行胆道则痛如钻顶,时作时止,伴见呕吐,甚至吐出蛔虫。 治疗原则:安蛔止痛 处方:揉一窝风、揉外劳宫各次,揉中脘次。 (四)虚寒腹痛 主要症状:起病缓慢,腹痛绵绵,喜按喜温,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面色少华,精神倦怠,手足清冷,乳食减少,或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指纹淡红,脉沉缓。 治疗原则:温中理脾,缓急止痛 处方:补脾经次,揉外劳宫、运内八卦各次,捏脊30次。 惊风 主要症状:昏迷、抽搐,高热。 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首先开窍镇惊,然后再清热、豁痰、息风。、 处方:掐人中、端正、老龙、十宣、威灵各5次,拿合谷、肩井、扑参、曲池、承山、委中、百虫以止抽搐。 鼻炎 基础方:黄蜂入洞50次,揉二人上马0次。 (一)风邪犯肺 主要症状:鼻塞,流涕,头痛,嗅觉不灵,甚至不闻香臭。夹热者,多伴见鼻痒喷嚏,鼻气灼热,涕少而黄稠,咽痛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数;夹寒者,可伴见头痛恶寒,涕多而质清稀,舌淡苔薄白,脉浮。 治疗原则:疏风解表,风热者兼以清热,风寒者兼以散寒。 处方:风热者,基础方加清天河水与清补肺经各次,揉一窝风次。风寒者,基础方加上推三关次,揉一窝风、膊阳池各次。 (二)肺脾气虚 主要症状:长期鼻塞,时轻时重,左右交替,病性反复,经久难愈,伴少气懒言,倦怠乏力,易于感冒,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沉。 治疗原则:补益肺气,健运脾胃 处方:补肺经、脾经及揉板门各次。 (三)气滞血瘀: 主要症状:鼻塞较甚,持续不减,鼻涕难于擤出,鼻音重浊,嗅觉迟钝,甚至香臭难辨,舌质暗红,脉弦涩。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通络利窍 处方:擦山根20次,揉人中及迎香50次,按揉双侧合谷3~5分钟。 脑瘫 (一)肝肾不足 主要症状:发育迟缓,坐立、行走、生齿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筋脉拘急,屈伸不利,性情急躁易怒,舌质红,脉弦。 (二)脾胃虚弱 主要症状:肢体软弱,肌肉松弛,神情呆滞,智力迟钝,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少不化,唇淡,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具体操作: 1.头部推攒竹与推坎宫5~10遍,点按或按揉百会、四神聪、风门、哑门,运太阳各1分钟。五指扫散整个头部至头皮有热感。 2.背腰部推揉督脉及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依次点按华佗夹脊穴各5~10遍。 3.四肢部先用拿捏、按揉、滚法等手法放松患肢5~10分钟,然后进行穴位操作。穴位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病在上肢者,取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病在下肢者,取环跳、承扶、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解溪等穴位。点按或按揉,每穴1分钟。 陈焊治未病科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