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中医书馆 三、病因及病理 祖国医学对肿瘤发病原因的认识,主要分为内因及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指人体气血亏虚,七情太过及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外因指邪毒入侵,蕴聚经络、脏腑,而致气滞,血瘀、痰凝,食积等所致。但外邪人侵必须在脏腑功能失常,真气.耗损时,始能乘机而入,进而发展为病患,如《中藏经》曰;“积聚癥瘕,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诸病源候论》亦云:“癥瘕者,皆由寒湿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而生也。”《医宗必读》亦指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说明了只有在机体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抗邪能力低下时,外邪始能乘虚而入,才易发生肿瘤,亦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他如高龄体弱,饮食不节,劳倦伤身及持久的不良习惯等,也都是导致机体失调而致发生肿瘤的重要诱因,但主要与气、血、痰、食等失常,造成内虚而“邪气踞之”有关。 (一)气 气是人体生命活功的基本物质,也是推动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灵枢.剌节真邪篇》说:气是“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气在人体中,升降出入,流惭运行,以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抵抗外邪而保证人体的动态平衡,即所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如果气的正常运行受到干扰,则气机不利,流行不畅则气滞,升降失调则气道或气陷;衰而不足则气虚等,皆可日久成疾。引起气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七情内伤,如严用和说:“忧思喜怒之气,人之所不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逆于四时,传克不行乃留结而为五积。”张子和说;“积之成者,或因喜、悲、思、恐之气”等。二是外邪所伤,如《灵柩·百病始生篇》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可知气病蕴久乃成肿块、积聚、癥瘕等证。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乳癌有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肺癌、胃癌的发病也多偏重于气。 (二)血 血源于中焦,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即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依靠气的推动而流行全身,营养脏腑、四肢、百骸,即“血主濡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凝。因此气机不利常可引起血的瘀滞。气血瘀滞,蕴结日久则可形成癥瘕,正如《医林改错》所云:“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说明腹内有形包块肿物,多由瘀血而引起,如临床所见之腹腔肿瘤及妇女生殖器官肿瘤多与瘀血有关。 (三)痰 痰是由津液凝聚变化而成,主要关系到肺、脾、肾三脏,若三脏功能失调,加之寒,热,气、火等因素,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运行,则聚而成痰。痰可随气流行,无处不到,古人认为“顽痰生百病”。临床亦证实,痰热在肺则喘咳痰多(包括肺癌症状),在胃则呕恶痰涎,饮食难进(如贲门癌、胃癌),流窜经络及皮下则结成痰核,瘰疬、瘿瘸等(如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癌等)。 (四)湿 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聚蓄体内而致病,即“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毒积于肠而下注,可致腹泻,重者便血,呈无痛性便血,色紫暗,多为结肠癌。如里急后重,粪细而扁,时流臭水,伴腹痛便血,则为直肠或肛管癌。湿毒流注,郁于肌肤、筋脉而成下肢溃疡。“阴疽”即根脚漫肿,色紫青暗,溃破后久不收口,易癌变为体表癌等。 (五)食 胃为后天之本,生命依靠水谷精微而生存,若饮食失调,脾胃受损,影响运化则可伤食而致病,如《灵枢.五变篇》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由于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卫生宝鉴》亦云:“凡入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宋《济生方》指出:“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医碥》中云;"酒客多噎膈,好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指出了积聚、癥瘕及噎膈等症皆与饮食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饮食失调一般包括三种情况: ①进食不洁(致癌物质进入体内),过食生冷。 ②暴饮暴食,膏粱厚味。 ③偏食及饮酒(热饮)无度等。 饮食失调伤及脾胃可致食积、积久不解又可生热、生痰、生湿而百病丛生。如过食厚味则生湿热而化生痰涎;偏食辛躁,嗜酒过度可使肠胃积热,津液枯耗,气血郁滞而形成气结、痰凝、瘀血等进而引致噎膈、反胃、积聚及癥瘕等症。食滞也可与外邪相搏而致积聚,如张景岳说;“不知饮食之滞,非寒未必成积,而风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邪食相搏,而痰斯成矣”。说明积聚形成是由于寒气与食滞积渐日久,寒食相并,痰瘀互结所致。一般消化道肿瘤,多认为与饮食失调有关。 (六)邪毒 毒邪入侵,蕴结于内,日久不解,多生结聚,出现内溃深洞,外呈翻花,皮肉腐黑,脓血臭秽之症。由于“邪毒”留著,病情险恶,故又称之为“恶疮”。如《医宗金鉴》在叙述痈疽恶疮(包括体表癌、乳癌等)的发病机理时指出;“皆有毒气闭塞经络,营卫壅滞之故”。说明了邪毒为患,是造成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原因。《千金方》亦说:“崩中漏下,赤白清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无颜色,皮骨相连,月经失调,经来无常,小腹弦急或若绞痛……。”此多指子宫癌。《外科正宗》谓乳癌:“……日后肿如堆栗或如复碗,色紫气秽,疼痛连心,出血作臭,其时五脏俱衰”。详细描速了毒邪所致恶疮的症状,毒邪入侵虽可诱发多种肿瘤,但与体表癌关系尤为密切。若邪毒蕴积,日久郁而化热,临床出现毒热炽盛表现者,往往提示肿瘤急剧进展之象。 (七)正虚 正气的盛衰是决定形成肿瘤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正气充沛,虽有邪毒入侵也不致为病,而在正虚(抗病能力低下)时,由于正不胜邪而易于发病。所以说内在因素(正虚)则比外来致病因子更具有重要意义。亦即“邪之所凄,其气必虚”,这里所指的“邪”即致癌因素。在“正虚”即抗癌能力低下时,由于正不胜邪,邪气留滞,进而使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相互胶结,蕴郁而成积聚,乃致肿瘤形成。正如张洁古所说:“壮人无积,虚人刚有之,脾胃祛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正气”可理解为机体的细胞、神经、体液,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状态。关于“免疫”一词,祖国医学中早有记载,如清代之《免疫类方》中指出,免疫即是“免除疫疠”之疾,亦即指机体抵御外邪及不正之气的功能。如果人体的细胞结构与功能正常,免疫机制良好,神经体液健全,则阴阳平衡,气血通调,虽处于癌之高发地区也安然无恙,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扶正固本,增强免疫功能,乃是防治肿瘤的有效措施。 总之,祖国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病,是在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使机体平衡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异常,抗癌功能低下而造成的气、血、痰、食的郁结积聚而成。由于肿瘤的病因不同,其病理生理变化也各有所偏,如肺癌,胃癌多偏于“气”,妇女生殖器官肿瘤(癥瘕)多偏于“血”,颈项瘿瘤多偏于“痰”,消化道肿瘤多偏于“食”,体表癌多偏于“邪毒”等。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但肿瘤的发生绝非单一的、固定的因素,而是多方面的,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五积六聚乃痰饮、食积、气血搏结而成”。由于患者的病因、病理类型、发病部位,病程长短及个体差异等不同情况,故病情表现错综复杂,临床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审证求因,辨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