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总结伤寒论方歌及六经经络学说 伤寒论总共有方方,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长沙方歌括》。《长沙方歌括》是以韵文的方式总结整理的,而这篇文章的方歌是刘老按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抵挡汤类等类方形式总结的。恰如标题所说,小编觉得这确实属于收藏下来背背背的类型啊~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忖。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融合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慌脉结证无疑。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头眩心慌阴邪重,咳嗽短气成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占用则确。或许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五、猪苓汤: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水潠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一、黄芩汤: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切脉弦细。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三、黄连汤: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胃中有痛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四、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治少阴,焦躁不寐脉数频。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一、白虎汤: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浩浩。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二、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三、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不欲茶饭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一、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潮热蒸蒸濈濈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麻子仁丸结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方歌见下) 六、猪胆汁灌方: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诧异。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适宜。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奏效奇。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一、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二、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汤: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日晡潮热胸胁满,协调胃胆利少阳。 四、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双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前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扣除甘草铅要裹,胸满烦惊小便难。 七、四逆散: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一、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苦甘化阴利血统,滋阴柔肝效立瘳。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三、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杰出。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一、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三、理中丸(汤):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赤石脂汤类方(二首)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二、桃花汤: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四逆汤类方(九首) 一、四逆汤: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汤: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六、真武汤: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九、附子汤: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三、猪肤汤: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四、桔梗汤: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五、苦酒汤: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六、半夏散及汤: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乌梅丸: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八、白头翁汤: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九、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十、烧裈散:近阴裆处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十一、牡蛎泽泻汤: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这是刘渡舟老很久以前,为了中医理论和伤寒学的健康发展,抱着争鸣精神,提出的见解。今天读来,仍有实际意义。 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 作者/刘渡舟 在研究《伤寒论》的六经实质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意见。一种认识,他们承认《伤寒论》继承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方法,以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辨证的根据。另一种认识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伤寒论》六经,已非《热论》之旧,乃是张仲景别出机杼,另辟新义,已与经络六经丝毫无关。以上两种意见进行激烈的辩论。我认为对待古典医著研究,应当坚定的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运用辨证法的思想方法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才能避免形而上学、主观片面、唯心主义的错误。凡是主张“非经”说的,他们坚决不承认《伤寒论》与《热论》两书在历史上的渊源。因此,他们挖空心思用种种说法来诽谤经络的六经。殊不知如果经络的六经格局被破坏,则《伤寒论》全局皆非。对发病时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客观规律,则全然不解。我们认为《伤寒论》的问世,乃是我国中医学发展的总结。所以,它的来龙去脉都有秦汉时期的医学痕迹,也都有它的继承内容,例如仲景提的“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明朝人吕复说过《伤寒论》十卷,乃后汉张仲景用《素问?热论》之说,广伊尹《汤液》而为之。”日人丹波元胤也说:“阴阳五行,汉儒好谈之。五脏六腑,经络流注,《史记?扁仓传》间及于此,《汉志》亦多载其书目,仲景生于汉末,何独摒去?”我认为吕复的话,讲出了《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一脉相承之旨;丹波氏则说出两书历史很近,焉有不继承经络之理。他们的认识,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辨证法的光辉思想。非经论者,废除了经络以后,换上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什么“六病”、“症候群”、“阶段”、“地面”、“控制论”、“系统论”等等。这样,他们把经络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踢出了大门之外。他们根本不知道邪气客入人体,经络先受方能逐次入里。所以,《素问?皮部论》指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起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由此可见,经是受邪之体,也是传入的道路。经言皇皇,为何不见?由于“非经”之说渐深,有的老师讲《伤寒论》课不敢提传经,把经络的存在,当做了反科学的东西,岂不咄咄怪事。经络学意义深远,有他的独特理论,决非诸家纷纷为了经络一线而聚讼不休。实际上经络在人体起到了联系、沟通、交流、转化、促进等种种作用。凡是认为中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和辨证法的,离开经络学说则寸步难行。 《素问?热论》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风府穴在脑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为督脉阳维之会,能有总督诸阳之权势,故为"诸阳主气"。所以太阳能"总六经”、“统荣卫”、“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与它的经脉大有关系。我们认为太阳经脉是主表的物质根据,因此,太阳受邪则经脉先病,《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说明了太阳的生理病理变化,无不与其经脉相关。“医之始,本岐黄”。我们讲经络,明气血,乃宗岐黄之旨,有论点、论据为证。而企图从《伤寒论》中取消经络,岂不令人大吃一惊!太阳经不但主表而且表现在脏腑连系上更为突出,因为太阳之经脉内系膀胱,如果太阳在经之邪不解,而邪气随经入里,则可出现膀胱腑证。例如:第条的“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小便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吴又可注曰:“案伤寒太阳病不解,从经传腑,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血结不行者,宜抵当汤。”第71条的"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此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系水邪结于膀胱,而使太阳气化不及,上不能润,下不能化,所以渴而小便不利。太阳经证,有伤荣伤卫之分;太阳腑证,则有病血、病气之异。充分反映了太阳经腑的内在连系;以及本经发病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然而足太阳经脉又络肾属膀胱;足少阴经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两经互相连系,故太阳与少阴成为阴阳表里关系,构成阴阳互通与“实则太阳,虚则少阴”的转化之机。例如:第条的“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钱璜注曰:“一身手足尽热者,盖以足少阴肾邪,传归足太阳膀胱也。肾与膀胱,一表一里,乃脏邪传腑、为自阴还阳,以太阳主表,故一身手足尽热也。热邪在膀胱,迫血妄行,故必便血也。”而第条说的更为精辟,“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证察其发热,则寒邪在表,诊其脉沉,则阴寒在里。表者,足太阳膀胱也;里者,足少阴肾也。肾与膀胱,一表一里,而为一合,表里兼治。”由此可见,六经经络学说的连系关系,在辨证中能够分析出太阳病的经证;随经入里的腑证;由太阳内犯少阴,或由少阴外出太阳的阴阳寒热转化等证,体现了张仲景说的“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病理变化奥旨。“非经”说者,否定了六经经络的存在,自以为甩掉了经络羁绊,但是适得其反,无论病理上,经络脏腑连系上,辨证论治上,必然是心无主见,手忙脚乱,不能掌握阴阳表里辨证论治的内涵和客观规律。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又说:“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经络学说如此地重要,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使中医药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小编感谢您的分享和转载,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刘渡舟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