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得:贺普仁46种疾病的治疗经验 1.急性咽痛 其症恶寒发热、咽干、疼痛继而肿胀,甚至咽不下饭,呼吸困难。 针:三棱针急刺少商出血数滴,既能止痛又退烧,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暴发火眼 主要症状为结膜充血、眼球微痛,有异物感、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 针:患侧耳尖放血。 或太阳穴放血。 或内迎香放血。根据病情轻重,灵活应用。 3.偏头痛 本病特征多数为左侧头部发生剧烈疼痛,数日或数月反复发作,有时恶心呕吐、目(眼)流泪、影响视力等。 针:一针两穴,丝竹空透率谷,留针30分钟,即可治愈。 4.落枕 其症颈项强直,酸楚疼痛,左右不能回顾。 针:绝骨,用“龙虎交战”手法,针感可以窜至颈项,效较显著。如治疗不及时成为慢性者,效不佳。 5.漏肩风 肩背部疼痛,有压重感及发冷感,不能高举及外展。痛得严重时彻夜不眠。 急性针刺条口,慢性针刺膏肓。 6.胸胁痛 本症多为发作性刺痛或剧痛。咳嗽及呼吸时疼痛加重。 针:丘墟透照海。 7.心绞痛 主要症状是心窝部突然发作,收缩性剧痛,如灼、如刺、如钻,甚至有时痛从前臂尺侧窜到腹部或小指。大发作时胸内闷塞,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虚汗,脉搏不整。临床上多数病人巨阙穴处有压痛,阴郄穴处有条索。如紫宫处有压痛,乃心脉梗死之症。 针:内关(双穴)重补。或针极泉。不效加膻中、然谷。 8.胆道蛔虫(中医称蛔结痧) 主要有吐蚴或便蚴史,剧烈绞痛、恶心、呕吐,脉象乍大乍小,面色忽红忽白。无手术指征。 针:至阳一穴即可。 9.急性腰疼(包括风寒和外感) 其症腰部疼痛,动转困难,不能弯腰,不能后仰及翻身。 针:委中,缓刺放血。血色由深变浅即止。疗效往往都很突出,或刺养老。 10.腿股风(坐骨神经痛) 从臀部、大腿之后外侧至膝关节附近疼痛,直立时痛更甚,抬腿时痛亦加重。 针:环跳重刺激,不留针。如慢性可刺气冲,确能助气血之运行,起到镇痛之作用,昆仑更佳。 有人认为针灸只能止痛治点急性病,这种认识非常片面,事实可以驳倒这种错误论点。例如: 11.慢性关节炎 膝关节疼痛,屈伸困难,气候变化时加重,有时肿胀及关节作响。 针:阳关透曲泉或阳陵泉透阴陵泉,一针即有效,如效果不显著,可刺风府,搜一身之风即可取效。 12.网球肘 针冲阳。 13.阳痿 阴茎柔靡不能勃起,或性交顷刻泄精。常伴有腰酸、头晕、耳鸣、健忘、脉细弱,有两组处方: (1)双环跳:针尖斜下内下方,使针感窜至小腹或阴束。 (2)双大赫:针感直达龟头。 14.输尿管结石 中封。 15.胃肠炎 尺泽、委中。 16.失语 哑门、通里。 17.聋症 听宫、翳风、中渚。 18.高血压 曲池。 针灸对传染病也有奇效。例如: 19.痢疾 为外感病,有传染性,其症酸痛下痢赤白,有黏液,恶寒发热,里急后重,天枢处有压痛。 针:曲池穴,有消炎止痢作用。 20.疟疾 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发有定时,至汗出后而热退身凉,有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的,还有三日一发的。 针:以三棱针在大椎处点刺数下,拔一火罐于其上,吸出恶血,疗效甚佳。久疟灸脾俞。 针灸对神经、精神方面的疾患疗效更为满意,比一般镇静药的优点为多。例如: 21.癫痫 其症陡然跌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白沫,目斜视,发作后移时而起。 针:长强周围(前后左右)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或针刺大椎、腰奇,均有抑制发作的功能。 22.癔症 本病起于诸般精神功能障碍,故其症发作千差万别,发病前多有精神不快。 针:双内关同时进针,行强刺激,可起到通心开窍之作用,必要时人中可刺。 针灸在临床上还有止血作用,在紧急药品供应不上,特别是在战争年代里,就更有意义,大家应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以备急需。例如: 23.鼻衄 鼻内出血,通常为一侧鼻孔出血,也有两侧多量出血,常引起头疼、眩晕、耳鸣、面色苍白、肢体倦怠等。 针:上星穴,需刺激,或刺少商出血。 24.鼻炎 针飞扬。 25.脑溢血(属于中风闭证者) 中风是一种发病急骤,并很严重的疾患,凡患此病,就有九死一生的危险。其症猝然仆倒,不省人事,痰盛,牙关紧闭,面色潮红、脉弦硬。 针:①四神聪放血,平肝息风。②十二井穴放血,通经开窍,止血。脱证:灸关元。 26.先兆中风 四神聪、合谷、太冲。 针灸除治疗内科病以外,还能治疗皮外科方面的疾患,而且疗效也很满意。 27.乳痈 其症乳房红肿,热痛。 针:足临泣,针尖向上刺,刺激量加大,使针感沿经向上窜至肋部。 28.瘰疬 多生于颈下或腋下,小如粟,大如核桃,肿胀疼痛,破溃后经年累月难以收口,渐至骨蒸潮热,形体消瘦。 针:曲池透臂臑或火针点刺局部。 29.湿疹 急性局部红斑,发生水疱,以后则成红痂,周围糜烂,瘙痒,多发于乳、面、肘、手足等部。 针:曲池。用烧山火疗法。 30.痤疮 背部痣点。 31.发际疟 大椎放血。 32.肠痈 本症初发,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恶寒、便秘或下痢,其痈初期多漫及全腹,但不久即固定于右下腹,右腿不能伸直,麦氏点出现压痛。 针:阑尾点。足三里和上巨虚之间的向外处,重刺激。 33.肛门瘙痒 会阴及肛门剧烈瘙痒。 针:公孙。 34.痔 阳溪、后溪。 35.肛裂 孔最。 36.牛皮癣 委中放血,坚持治疗有效。 37.鹅掌风 手掌皮肤发硬、发干、刺痒、脱皮。 针:劳宫。 38.发际疮 多于项后,形如黍豆,痛时如锥如燎,痒时坐卧不宁,顶生白头,破后流水,此起彼伏,俗名“气不忿”。 针:大椎放血或委中放血,以泄太阳经湿热。 39.串腰龙 水疱累累珠形,大小不等,灼热疼痛。 针:龙眼点刺出血。 有人污蔑针灸是精神作用,小儿科有许多疾病适宜用针灸治疗,用事实驳斥了说针灸是暗示作用的人。因为小儿思想尚未开展,还没有思维能力。但针灸疗效很突出,例如: 40.小儿腹泻 乳食不节,下痢不止,有时腹痛,不欲饮食。 针:曲池、足三里,或刺会阳。 41.小儿疳积 体瘦、腹胀大、毛发焦落,不欲食,大便异常秽臭,小便混浊,潮热,哭时涕泪皆少。 针:四缝。挤出少量黏液或血液。 42.阴痒 阴门初感灼热,次即瘙痒难堪,重时影响睡眠。 针:蠡沟。 43.崩漏 隐白。 44.缺奶 少泽,回乳,光明。 45.子宫肌瘤 灸痞根。 46.断奶 因某种原因,乳儿不需哺母亲的乳汁,两乳房胀大,乳汁流溢。 针:光明。 延伸阅读 贺老德艺双馨,一生以“以医治人,以义正己”为座右铭,在5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学说和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体系——贺氏三通法。 积了50年了,这是我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 第一眼看到《“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以下简称《一针一得》),我们很惊讶,竟然是“手抄本”,而且是毛笔字! 流利有力的行书,写在一叠空白的“医院门诊初诊病人统计表”背后,一字一字,集腋成裘。稿纸已经发黄,这是一叠年深月久的记忆,令人想起金庸小说里威力无比的武林秘籍“九阴真经”。翻开《一针一得》,一页页、一行行、一条条,记录了针灸治疗多种病症最简易的独穴秘法! 年6月贺普仁在第一秘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共计捌拾壹症。不轻传。诚者主动传。”秘法,贺普仁的秘法,岂非中国针灸界的秘籍?当然,“九阴真经”是虚构的杀人秘籍,“针灸临证秘法”却是真实的救人秘术! 贺普仁的孩子没有见过。贺普仁的弟子也没有见过。他给大家呈上一份非比寻常的大礼。 哪年完成的?为什么愿意公开?贺普仁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过了一会儿才说:“积了50年了,这是我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一针一得,就是一个穴位治一个病。要给大家实惠,就给这个。” 针穴不在多,而在于精准:不必要的刺激总是个额外的负担。因此,造成病人惧怕针灸,非逼不得已,不求治于针灸。这是必须加以改进的教训。 年5月1日贺普仁完成的钢笔字版《一针一得》时,他在阐述《一针一得》的意义时这么说:“针灸这门独特技术,尤为必要。因为针的刺激都要通过皮肤,穿过筋骨的间隙,不管多么高超的手法,对机体也要有些损伤。 虽然针刺是一种良性刺激,但对患者来说,不必要的刺激总是个额外的负担。因此,造成病人惧怕针灸,非逼不得已,不求治于针灸。”这是值得吸取,必须加以改进的教训。 “我们认为在保证临床有效基础上,尽量少‘配穴’,这就相对减少了患者痛苦,另外在进针时手法一定要灵敏,这一点对减少患者痛苦也很重要。这样,不仅对患者有好处,同时对总结临床疗效也非常有利,能够发现有效穴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70年前,贺普仁追随北京著名中医牛泽华大夫学针灸的时候,学的是群针施治。群针就是取多个穴位扎多根针,才治好一个病。牛大夫医术高超,针技过人,这给年轻的贺普仁打下了良好的针灸底子。 但在实践中,贺普仁渐渐发现群针的局限:群针施治威力是大,可是病人受罪也多,一扎就是十几根到几十根不等,等扎完针,病人不光疼得厉害,且全身疲软,有时还动弹不得,这是因为,群针对人的刺激太强了。 贺普仁年版的《一针一得》讲了一个故事,说明群针的缺点:“宣武区,有一个道士擅长针灸术,以针灸众多(群针)著称。每日观内络绎不绝,颇得一般人所赞颂。据了解,在那里治过病的人也有很多确实有其效,惟起针后病人疲劳颇甚,多数都需要卧床休息1-2天才能恢复。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用针众多,刺激量大,病人不能适应所致。” “常言说:‘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一个针灸医生在临床实践治病时也要善于谋,也就是说要彻底全面地了解病情,精选少量的穴位,即可消除病邪,使机体恢复健康。 反之,如果医生不是认真负责地进行‘辨证论治’,而是盲目地瞎扎一气,不仅与病无益,反而会损伤别人的元气,影响病的治疗。”(编者按:作者此言,应该说明了,即使拿到针灸秘方,也要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否则便是读死书) 年贺普仁进入医院以来,医院每天排队挂号的病人无数,大夫们没法像从前那样大量用针了,扎针的时间非常有限。这样就逼迫着针灸大夫要讲究效率和效果。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在针灸大夫面前:要简化、精化传统群针疗法。 只有对病人的病情洞察清楚,有的放矢地精挑一两个关键穴位下针,方可手到擒来,马上缓解病人的痛苦。怎么才能精、准,这是大学问。《一针一得》就是在寻找精、准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它的宗旨是选穴由繁到简,再由简到精,贺普仁为此花了70年! 1第一秘1.摇头:(即宾努之症)针取屏迫,手法补,穴在长强穴。 2.失音:针孔最。腕上七寸。 3.腰痛:合谷。 4.肢肿:温溜。 5.月水不调:曲池。 6.目视昏昏:灸五里。 7.胸中瘀血:巨骨。 8.气硕(颓):天鼎。 9.目痛不闭:大迎。 10.噎病:乳根。 11.心烦:太乙。或针强间。 12.舌强:滑肉门。或针中冲。或针风府。 13.心悬:外陵。 14.吐血不愈:取气冲。三棱针去血,立愈。 15.喉闭:足上、下廉。即上、下巨虚。 16.腹坚大:冲阳。 17.面目浮肿水病:陷谷。 18.唇裂:厉兑。 19.慢惊风:针隐白。 20.黄疸:商丘。 21.癥瘕:地机。 22.四肢强硬:大横。 23.喉中作声:(中风痰厥之症)针天溪。 24.项难回顾:少海。 25.遗尿:少府。 26.阴痛:少府。 27.偏坠:少府。 28.手足麻木:肩贞。 29.半身麻木:列缺、太溪。 30.痔漏:天窗。 31.眼动:颧髎或承泣。 32.翻胃:胃俞或针上脘。 33.津液少:小肠俞。 34.赤白痢:中膂俞。 35.身热怠惰:阳纲。 36.恶血泄注:殷门。 37.大便坚:浮郄。 38.身战不耐久立:金门。 39.身后侧痛:京骨。 40.阴痒:然谷或蠡沟。 41.手足冷:太溪。 42.经闭:水泉。 43.近视:水泉。 44.腹胀如鼓:复溜。 45.五种水病(心、肝、脾、肺、肾):复溜。 46.吐舌:筑宾。 47.舌纵涎下:阴谷。 48.阴缩:大赫。 49.心恍:通谷。 50.唾多:彧中。 51.神气不足:郄门。 52.掌中热:中冲。 53.身如火:中冲。 54.口干:关冲。 55.产后血晕:支沟。 56.嗜卧:三阳络,或针腿五里。 57.四肢不欲摇动:三阳络,或针腿五里。 58.肩臂痛不能举:清冷渊。 59.瘿瘤:臑会。 60.风寒吐沫:丝竹空。 61.唇强:耳门。 62.喘息:承灵。 63.吞酸:辄筋。 64.语言不正:日月。 65.四肢不收:日月。 66.百节(肢)酸痛:阳辅。 67.毒犬伤:外丘。 68.各处气伤:足临泣。 69.诸疮毒:窍阴。 70.不孕:灸阴廉。 71.腹肿如鼓:章门,或针水分。 72.难产:关元。 73.一切出血:阴交,或针刺长强。 74.舌缩:廉泉。 75.噎水浆不下:璇玑。 76.房劳:长强。 77.小儿惊悸:身柱。 78.身瘦:至阳。 79.水谷不化:悬枢。 80.舌急不语:哑门。 81.恍惚不乐:陶道。 2第二秘1.感冒发烧:大椎放血。严重的,1-7节逐节放血,效更佳。 2.寒战:针后溪。 3.饮食无味:灸食关三壮(穴在建里旁1.5寸处)。 4.雷诺氏病:灸肾俞各一寸处。 5.手颤病:灸关元壮。 6.口腔溃疡:地仓。慢性的针照海。 7.水臌:偏历。 8.喘息:肺经压痛点。 9.血淋:三阴交。 10.断奶:光明。 11.子宫肌瘤:灸痞根。 12.小儿疳积:针四缝。 13.小儿腹泄:针曲池。 14.串腰龙:龙眼放血。 15.各种疔疮:针身柱或天宗放血。 16.发际疮:大椎或委中放血。 17.唇风(疮):针合谷,用烧山火手法。 18.鹅掌风:针劳宫,痒甚加刺大陵。 19.雀斑:针合谷,用烧山火手法。 20.白癜风:灸侠白。 21.肛门瘙痒:针公孙。 22.痔疮:灸十四椎下旁开一寸处,或刺龈交出血。 23.阑尾炎:针阑尾点(急性),或灸肘尖(慢性)。 24.痢疾:针曲池。 25.湿疹:针曲池。 26.瘰疬:针曲池透臂臑,或针肘尖。 27.乳腺炎:针足临泣。 28.乳胀:温灸鱼际。 29.鼻衄:针上星,或少商放血。 30.崩漏:针或灸隐白。 31.癔病:双内关同时进针。 32.癫痫:长强周围放血。 33.阳痿:大赫或环跳。 34.疟疾:针大椎,可放血,并可合并拨火罐。 35.痔漏:针阳溪。 36.肛裂:针孔最。 37.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 38.身体反折:肝俞。 39.目戴上:丝竹空。 40.过经不解:期门。 41.咳嗽饮水:太渊。 42.引两胁痛:肝俞。 43.引尻痛:鱼际。 44.呕脓:膻中。 45.呕逆:大陵。 46.呕哕:太渊。 47.喘呕欠伸:经渠。 48.数欠而喘:太渊。 49.胁下积气:期门。 50.小腹胀痛:气海。 51.胀而胃痛:膈俞。 52.腹寒不食:灸阴陵泉。 53.心痛食不化:中脘。 54.烦渴心热:曲泽。 55.心烦怔忡:鱼际。 56.烦闷:腕骨。 57.虚烦口干:肺俞。 58.懈惰:照海。 59.嗜卧不言:膈俞。 60.支满不食:肺俞。 61.振寒不食:冲阳。 62.胃热不食:下廉。 63.胃热:悬钟。 64.胃寒有痰:膈俞。 65.脾病溏泄:三阴交。 66.胆虚呃逆热上气:气海。 67.狂言不乐:大陵。 68.多言:百会。 69.目妄视:风府。 70.暴惊:下廉。 71.见鬼:阳溪。 72.魇梦:商丘。 73.疟:腰俞。 74.头痛:腕骨。 75.心烦:神门。 76.痿厥:丘墟。 77.暴泄:隐白。 78.洞泄:肾俞。 79.泄不止:神阙。 80.肠风:灸尾闾骨尽处百壮。 81.脱肛:灸百会,或尾闾七壮。 3第三秘1.转胞不溺淋涩:关元。 2.风动如虫行:迎香。 3.眉棱痛:肝俞。 4.毛发焦脱:下廉。 5.鼓颔:少商。 6.咽外肿:液门。 7.咽食不下:灸膻中。 8.喉痛:风府。 9.目风赤烂:阳谷。 10.倒睫:丝竹空。 11.目急痛:三间。 12.鼻有息肉:迎香或火针点刺息肉处长效佳。 13.唇干有涎:下廉。 14.舌干涎出:复溜。 15.唇动如虫行:水沟。 16.唇肿:迎香。 17.舌黄:鱼际。 18.齿寒:少海。 19.齿痛:商阳。 20.不能嚼物:角孙。 21.腰背佝偻:风池、肺俞。 22.背拘急:经渠。 23.脊强浑身痛不能转侧:哑门。 24.臂腕骨痛:阳谷。 25.手腕动摇:曲泽。 26.手腕无力:列缺。 27.两腿如冰:阴市。 28.鹤膝历节风肿:风市。 29.腰痛不能久立:附阳。 30.腿膝胫酸重:附阳。 31.四肢不举:附阳。 32.腰痛不能举:灸仆参三壮。 33.腰重痛:灸阴谷、委中、阳交三壮,吹火泄法。 34.脚转筋:灸踝上一壮,外灸内,内灸外。或灸承山二七壮。 35.月经过时不止:隐白。 36.产后诸病:期门。 37.乳肿痛:足临泣。 38.横生手先出:灸右至阴三壮,火炷如小麦粒,直接灸。 39.欲断产:灸足右内踝上一寸处及合谷。 40.不时漏下:三阴交。 41.月水不调,周结成块:针间使。 42.小儿卒疝:太冲。 43.小儿角弓反张:百会。 44.小儿泄痢:灸神阙。 45.小儿秋深冷痢:灸脐下三寸。 46.小儿吐乳:灸中庭。 47.小儿口臭:灸劳宫。 48.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 49.溺水死者:灸脐中。 50.狂犬咬伤:灸咬处疮上。 51.蛇咬伤人:灸伤处三壮(隔蒜灸)。 52.疡肿振寒:少海。 53.风疹:环跳(补法)。 54.暴痒:蠡沟(补法)。 55.身瘦不能食:灸大肠俞27壮。 56.不嗜食:刺然谷,多见血,使人饥。 57.身瘾疹:伏兔。 58.乏气:灸第五椎下随手壮。 59.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50壮。 60.腹皮痛:鸠尾。 61.瘙痒:鸠尾。 62.鹅掌风:劳宫。 63.足外皮痛:足临泣。 64.偏枯:大巨。 65.疮毒久不合:灸合谷七壮。七次为一疗程。 66.头痛如破:命门。 67.身热如火,汗不出:命门。 68.目不得闭:大迎。 69.肩背颈项痛:涌泉。 70.身肿身重:关门。 71.大便血不止:劳宫,灸三壮。 72.皮肤干燥:灸曲池三壮。 73.痂疥:灸大陵二壮。 74.不知味:针气户。 75.噎食反胃:灸乳下一寸处,以差为度。 76.脐风:然谷。 77.鼻痛:脑空。 78.恶犬伤毒不出:外丘。 79.寒栗重衣不得温:阳白。 80.吐舌:筑宾。 81.舌纵:阴谷。 4第四秘1.口干:针阳池。(针章门亦可) 2.鼻窦头痛(即鼻窦炎):(实证)针飞扬。 3.心痛如刺:针然谷。 4.白虎历节风(痛风):针金门。 5.大眥痛:针至阴。 6.腰痛不可屈伸,痛如折:针束骨。 7.身后侧痛:针京骨。(内容重复) 8.心下痛气攻腰胁:针肓门。 9.浑身骨节痛:针魂门。灸之效更佳。 10.臑内廉痛:针譩嘻。 11.关节不利,浑身疼痛:针膈关。 12.腰髋痛不得久卧:针白环俞。 13.经行腰腿痛:针合阳。 14.妇人阴内湿痒疼痛:针膀胱俞。 15.腰痛疲漏:针气海俞。 16.脊间心后痛:针中渚。 17.两耳珠痛:颔厌。 18.足下热:针中都。 19.善摇头:针京骨。 20.头痛如破:命门。 21.肩髃痛:针二间。 22.眼痛:针下廉。 23.腰髋坚痛:针石门。 24.腰胯痛:针伏兔。 25.侠脊膂而痛:针尺泽。 26.膝痛不可屈伸:针大杼。 27.膝胫肿痛:穴巨。 28.肩背强急酸痛:穴水道。 29.膝膑肿痛:穴厉兑。 30.小便热痛:列缺。 31.肩背痛:听宫。 32.肘中痛:冲阳。 33.肩背痛:中渚。 34.正头痛:中脘。 35.偏头痛:肓俞。 36.足心痛:针昆仑。 37.脚气症:针肩井。 38.肩背酸痛:中渚。 39.肘挛症:尺泽。 40.手臂痛:针肩髃。 41.手腕无力:针列缺。(内容重复) 42.手腕摇动:针曲泽。 43.眉棱骨痛:肝俞。(内容重复) 44.头痛项强重不能举:承浆、风府。脊背反折不能回顾:承浆、风府。 45.足寒如冰症:肾俞。 46.膝痛:风府。 47.转筋:灸承山七壮。 48.面肿:水分(灸,禁针)。 49.唇肿症:迎香。 50.唇干:三间。 51.口腔溃疡:针劳宫、照海。 52.鼻流清涕:灸百会。 53.口臭:人中、大陵;咽寒:膻中。 54.秋寒冷痢:灸石门、关元。 55.卒腹痛:青皮灸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半处三壮。 56.战栗:针鱼际二分深。 57.月经不调,固结成块:间使。 58.月经时漏下:三阴交。 59.堕胎后手如冰厥逆:肩井。针后如觉闷乱急补足三里。 60.产后恶露不止:气海、关元。 61.白虎历节风:针肩井、足三里、曲池、委中、行间。 62.哭笑:百会、人中。 63.目妄视:风府。(内容重复) 64.见鬼:阳溪。(内容重复) 65.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 66.小儿吐乳:灸中庭。 67.小儿囟门不合:灸脐上下五分处,直接灸三壮。 68.小儿牙口蚀烂:针承浆。 69.小儿口舌疮臭气冲人:灸劳宫一壮即可。 70.小儿偏坠单侧睾丸肿大:灸关元、大敦三壮。 71.吐食反胃:先针下脘,后针足三里。 72.哮吼灸法:用线一根套颈上,至鸠尾尖上截断,转向后脊骨上线头尽 处是穴,灸七壮。 73.中风失语:针鱼际。 74.偏头风:鸠尾。 75.中风:灸神阙百壮。 76.水谷不化、下利:针悬枢。 77.气喘难卧:灸灵台。 78.张口不合:灸神道七十七壮。 79.堕胎:关元,如不落,再补昆仑,立下。 80.口干:章门。阳池亦可。 81.妇人不孕:灸阴廉五壮。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所引用的图片、数据、文字版权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其它权利,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并致歉。 欢迎加道儿君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