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彩云学汤液经法与五输穴小泄肝汤

时间:2020-7-23 15:18:32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五脏泻汤方论

  五脏小泻方,皆由本脏之二体味(即本脏泻味),一用味(即本脏补味)组方。三味药正合急方之制度,简便、快捷、效验。 五脏大泻方皆作六味药,是在小泻方的基础上,加入子脏小泻方中两味,及本脏一化味而成方,有“实则泻其子”之意。加入药的用量为本脏小泻方药的三分之一,又有佐使之意。大方者合复方之制,药势大,且君、臣、佐、使俱备,如同治国,体制健全。

陶氏云:肝德在散,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泻之,辛补之。

[1]德:恩德,品德之义。

[]苦:痛苦之苦,不喜爱之义。

本条为据肝的德行苦欲确定补泻用药之味的方法。

  本条文字系集录《内经·脏气法时论》文句而成。

  “德”在《辞源》释为“感恩”和“四时旺气”,《辞海》则释为“修养而有得于心”和“恩惠”,两书所释,大意相通。因该书本于《脏气法时论》之旨,故五脏之德皆法于“四时旺气”之说。以下各脏均同。

  肝之气法于春,春之气温而柔,乃阳气宣发之时,故肝有喜疏散条达之性而称其德在散,肝病则温柔之用太过而情志乙曲不伸,失去其疏散之性,故应用辛味药以助其疏散之德。

若肝之腑病则甲木之阳暴张而为肝实证,宜用酸味之药以敛收胆中相火,减消其刚躁之性,故云泻肝用酸。由于肝不喜欢刚躁急迫故又可以用顺应其缓性的甘味以制约其刚躁迫急之势。

小泻肝汤组成 枳实(酸金中木)熬,芍药(酸金中土),生姜(辛木中土),各三两。

主治 治肝实,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枳实,金中木。苦,微寒。归脾、胃经。破气行积,化痰除痞。芍药,金中土。苦、酸,微寒。归肝、脾经。生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生姜,木中土。辛,温。入肺、脾、胃经。散寒发表,温中止呕,止咳化痰,解毒。煎服法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组方法则分析 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载:枳实味酸属金;芍药味酸属金(金克木,以酸泻之)。生姜味辛属木(以辛补之)。(1)按照《辅行诀》记载的“以辛补之,以酸泻之”的法则组方。()严格以二泻一补的格局组成。(3)药味为3味,分量上各药均为3两(计量单位特殊者除外),煎药的液体容量为3升,煮取1升,服法为“顿服”。(4)其余四脏“小泻”方(除小泻心汤),基本同样遵循以上三条法则。

  肝藏血,以血病为体。此证因体虚而寒邪着之而为瘀,《本经》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止痛”,《别录》谓其“味酸微寒,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腹痛……”,并云:“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其味酸乃肝之体味,体虚之肝实证用之。其采于二月和八月,乃得春、秋之气而成,酸为肝(春)之体味,肺(秋)之用味,切合脏气法于四时之理,得春秋之气化,即善治肝肺之疾。且所主“血痹”、“恶血”、“贼血”皆可视为肝实证;所主“利膀胱大小肠……腹痛”诸症又皆可为少腹症状,与肝之病位相切。

  《本经疏证》谓“夫外而营分,内而肝脾肾,皆血所常流行宿止者也,芍药璀璨之色,馥郁之气,与血中之气相宜,……则能治阴分之结……”,并说“芍药能治血之定,不能治血之动”,而拘急腹痛为血结而不能濡之之症,芍药可治拘急腹痛,味酸属金,能散恶血有辛味之功。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治血瘀之病,必佐以行气之药,所谓治血不治气,非其治也。《名医别录》谓:“枳实味酸,微寒,除胸胁痰癖,逐停水……心下急痞痛,逆气邪风痛……”,《本经疏证》云枳实能“兼入血分……能利气中之血”,且其味酸与芍药同,方中所用数量亦同,它能佐助芍药开瘀血,《本经》谓其味酸,属金,《别录》谓其味苦。

  然而芍药、枳实皆肝之体味,虽实证由体之不足而致,尤恐酸收之过,有损于其疏散之用,故仍宜以辛味生姜以佐之,以成二比一之势,起到承平体用的作用。

  《本经》谓生姜“味辛微温……止呕吐”。谓干姜“味辛,主腹痛……温中”;《名医别录》谓干姜治“寒冷腹痛,风邪”,可见二者均性温散寒。但其性有内外、上下、动静之分。生姜长于散外感之表寒,干姜则能除内生之里寒,生姜能使在下之寒邪散而横出,干姜能守,使寒邪不入于中,上达于肺,下通大肠,外达皮毛;生姜性动,干姜性静;生姜专治呕,干姜则兼治呕。

  以二者均性温散寒,于中寒而致之肝实证则为针对寒邪之药,故用生者。生姜味辛属木,生姜性趋外,上而动,与火之相类,为木中f土药。方中芍药、枳实均性寒,恐于病因不切,而以生姜之温监制之,故亦可称之为监臣。

  本方总药量9两,约折今之67.5克,用清浆水3升,约折今之毫升,煮取一升,约折今之00毫升,药水比例约1∶9.,即一般可按1∶10掌握,煎取药液约1/3,顿服,因小泻汤证一般证较急,一服不愈者,可酌情再服。以下各方,与此类同者,不再讲疏,均可仿此。所用清浆水,系煮米之水,置之作酸即是,此乃谷气从于水化之物,味酸能助肝体,谷气可以养人,故用之。

小泻肝汤

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不差,更作服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这是经方的基本法则,然如何选合适药物,必合于病脉证为是。

“实则泄之,虚则补之”胁下痛,是枳实证。腹痛,是芍药证。胁下痛引少腹,是枳实与芍药合证。枳实味酸,芍药味酸。二味酸以泻肝。

补注:可以治疗胁下痛,腹痛的有多种药,但是遵循五味法则,必须选用酸味草药,因此需要知道草药的五味属性,这步浩大工程我们的先祖神农已经替我们完成了,我们只要用就行了。酸乃金,肝欲实,以酸金泻之,此乃《难经》“木欲实,金当平之”,即乙庚之意也。二味药中,根据“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那么显然枳实是君药,同分量的芍药是臣。

方中省略了一个证候,就是干呕。这是生姜证。一般标准的用语是“呕”用生姜,“干呕”是用干姜。这只是用药的一般表态式。这个省略的证,可以出现,即使不出现,也要用此方。因为泻中必有补,生姜之辛以补之,并引二味入肝中。

补注:这就组方法则的运用,你看到了辛酸甘的选用之法。学习伤寒论经方的,经常会看到一些名中医教授经方时说某经方只要有主证就可以用,不必数证具备,那么怎么辨别经方的主证和次证呢?在这里酸味入肝,必须用辛味补之,因此方中必须有辛味之生姜,不管你有没有呕的症状,生姜在方中是佐使。这里就可以看出呕是一个次要症状非主症。由此可以看到经方法度森严,主次分明,尊规矩而制。有了术数规则,看内经,看经方,你就不会觉得空泛了。大家对比后世医生开的时方,两者高下立盼,何也?时方只注重病脉证寻对应草药而不知五味配属组合也,因此时方没有主次,组方没有法度,凌乱不堪,一盘散沙。所谓“五脏方”不只是针对五脏而是包含六腑,不过以五脏为主论罢了。

这个“迫急”是一般的,不是很急,所以用芍药。没有用甘草。若是迫急无奈时,则必有甘草。这是经法的法则之一,是经法的规范表述式。若胁下痛引少腹,干呕吐涎沫,则枳实芍药干姜汤主之。这时就不能再套用生姜了。所以,经法只是示例,不是固定的公式。

经方是可以加减变化的,但是必须是按照经方的法则去加减变化否则有害无益。如果没有少腹痛,而是咳逆上气,去芍药,加五味子。枳实干姜五味子汤主之。枳实五味,也是二酸药,干姜是一辛药,仍然是二泻一补的结构,结构上还是小泻肝汤,所以,小泻肝汤的变化是一个方族,不是就那么一个方子,那只是示范,有代表意义的一个。

如果从方证的维度上来看,整个汤液经法体系自始至终无不贯穿这一思想。经方如同楷书一样,法则森严。而时方则如行书或草书,可以任意挥洒,可以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自己的风格。法则的法度森严,决定了使用上的要求的严格。一个地方不审慎,“违法”了,就可能愤事。所以近年书法大赛中写楷书的人很少,就是楷书写得稍有一点不合“规矩”或“法则”,就马上被人看出来。不能入选。而其它的书法作品则可以掩丑。经方与时方,有类于此。

第三个方面是药量。三味药都是三两,等量。古法药量,一般以三两为正,半夏以半升为正,麦冬以一升为正。三两取生数,三为生气五为死。治病是为了让人活命,不是要把人治死的。所以不用五两为正。三居东方,生气之所。古之吐纳之法,多取三数,向东方,服紫霞法等。这是数的技术,简称数术。补注:五也是生数。经方生数成数之用并非如此,此处民医未得真谛。

生姜这味药,做为使药。它能使经脉中的水气或液态物质横向,由脉管壁向外发散。由管道内通过管道壁渗透到外面。所以,凡脉细者,绝不可以用生姜。仲景经法,凡用生姜之方,绝无脉细者,脉中的成份都跑到外面去了。脉会更细。例如,当归四逆汤中,就去掉了生姜。临床上有人随手就加了生姜。加的量小还问题不大,加的多了到三两的标准量了就坏事了。为什么呢?因为当归四逆汤,是以当归为君,当归与桂枝相遇时,当归有一种力量,能把桂枝牵引到厥阴区域来。当归的量与桂枝量相等时,就可以发挥这个作用,而一旦当归量少于桂枝,就牵引不运了,小马拉大车嘛。

生姜与桂枝的作用方向正好是垂直的。生姜是延着法线方向,向外。而桂枝是延着轴心方向,在外面看是切线方向,向前。也就是说,把血管内的血液由肝库延血管推向四末,走向毛细血管方向。当归呢,当归是专门把肝库的血引到体表层毛细血管的,所以,寒热洒洒在皮肤中,当归主之。

而在当归四逆汤中,如果加了生姜,血液在桂枝作用下由肝走向体表层毛细血管的过程中,生姜横向的把一些成份散发到血管外面去了,等到了毛细血管区域的时候,就是当归区的时候,血管量就不多了,这就是生姜坏事的地方,仲景有意在桂枝汤里去掉生姜,加当归细辛木通。

补注:这里开始用西医的角度来解说草药对人体的作用。其实不必如此迎合西医,中医只用五味治病,至于分子层面对人体产生的作用可以作为医学研究去探索,但是不必非等西医确定了,中医才有信心开方。分子层面的讲解无需过多,因为你不一定能准确的描述分子层面的反映,反而致人诟病。

芍药的作用是把血管从毛细血管端延静脉拉回到肝库里。同时,在拉回的过程中,负责清除道路上的障碍,主血痹嘛。

这样一看,桂枝由动脉将血推向外,当归主毛细血管,芍药把血拉回,正好构成了一个血液循环。人身的血液正常循环了,而且在循环过程中的障碍被扫除了,在这个维度上就是健康的。

补注:对于中医来讲,我们只要知道药是什么味,能治什么症,怎么组方就行了。这种貌似“科学”解释反而误导中医学子沉迷于“科学”解释中去。

枳实是专门主管人体管道工程的,是管道工程兵,是从管理里面,把管道疏通的。哪不通就通哪,不管是血管,还是胆管,或者肠管,从里面打通,用点强制力。所以,在打通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有阵痛,他与厚朴正好相对。

厚朴是从管道外面揉推,来实现管理濡动。他们两个一内一外,推动管道的运动。肠不蠕动的,服了之后,就激活了蠕动的活力。但是一量管道里面有实硬的东西,这样推动就很危险,人会很痛。而且东西也推动不出去。这就要用到大黄了。

后面再讲这个。所以,今天讲汤液经法里面的第一方,只三味药。这三味药,把每一味的作用,以及作用路线,按照“法象药理学”来理解透了,然后再扩展出去,加减变化。与仲景的相关系列方相联系,掌握两者的共同点,也就把握了经方中这个“药证”的规律,这是经方中的一个核心技术。

补注:五脏补泻方与仲景伤寒方侧重不同,不要混淆。伤寒治外感,五脏补泻治内脏。五脏补泻用五脏脉法,伤寒用阴阳脉法。明了经方配伍方法,医者无需挖空心思寻找新奇药物,西医那种花费巨资研发新药物的做法只能是费时费力而不讨好,容易沦为谋财害命的工具。只要在古人运用了千年的本草中不断组合即可治病,熟而化之,能入神妙境界,往往平淡无奇之药就能起死回生,那些嘲笑中医没有严密逻辑的人,不遵守术数规矩的人都是无法入中医之门的。

穴位治疗:

小泻肝汤:

组成 枳实(酸金中木)熬,芍药(酸金中土),生姜(辛木中土),各三两。

主治 治肝实,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

枳实,金中木。苦,微寒。归脾、胃经。破气行积,化痰除痞。芍药,金中土。苦、酸,微寒。归肝、脾经。生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生姜,木中土。辛,温。入肺、脾、胃经。散寒发表,温中止呕,止咳化痰,解毒。

小泻肝汤的五输穴配穴:

药名:枳实(金中木)

穴位名:金中木,少商(肺阴),三间(大肠阳)

药名:芍药(金中土)

穴位名:金中土,太渊(肺阴),曲池(大肠阳)

药名:生姜(木中土)

穴位名:木中土,太冲(肝阴),阳陵泉(胆阳)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欢迎大家光临彩云长在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ftby/87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