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夫说:“小”腹痛有小方 腹痛非小事! 确实是这样。除了心肺居于胸腔外,其他脏器均位于腹腔,其中病变多种多样,并多有急危重症。所以腹痛还是请医生看过为好。 其中有一种腹痛,多发生于4-18岁的儿童,以脐周疼痛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厌食,呕吐等症状,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但对儿童的营养发育无影响。本病发生可能与饮食不当,乱吃零食,过食冷饮等有关。因为多发生于儿童而且对营养发育无影响,故题目把它叫做“小”腹痛。虽然是预后良好,但工作中还是可以遇到一些久治不愈,影响儿童生活质量的“小”腹痛。 随着时代发展,影像学的进步,另外一个病的确诊率不断提高。它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生多于病毒感染有关,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常继发于呼吸道或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但右下腹痛常见。一般经过治疗均可明显好转。但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久治不愈的“肠系膜淋巴结炎”。 两种腹痛均时发时止,在两次发作间隙患儿感觉良好。 这二者,都属于中医学“腹痛”范畴,可以根据实际病情对症用药。 这不这就来了一个小患者。这个小患者一个月前来过。 人才7岁,但已经反复腹痛好几年了。每每吃完饭就腹痛,幼儿园老师很头疼,家长也带着他求治多年。被儿科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经过了多年的治疗依然会反复发作。 这个问题吴大夫一般两种解决办法,一是针刺,可以考虑针刺腰背筋膜的相关痛点。结果这个方案被小朋友断然拒绝。(不是十动然拒,而是没动直拒——没有心动,直接拒绝)也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就是服用中药,这个办法被比较愉快的接受了。其实两种办法效果均不错。 中药采用了两个小方子的合方。一个叫做小建中汤,一个叫做四逆散。由于小患者还有经常流鼻血的其他病史,故用药在合方基础上有少许加减。 用的是颗粒剂,不用煮,可以直接冲服。 肉桂6g、白芍20g、甘草6g、干姜6g、前胡20g、紫菀20g、枳壳20g、玉竹20g、白茅根20g、龙眼肉20g。4剂。根据《神农本草经集注》用前胡代替了柴胡。 结果4剂服完,肚子不痛了,鼻血不流了,而且小朋友觉得药有点苦,就没再次复诊。本次来诊是因为感冒了出现了咳嗽,再加上小朋友前几天学游泳,趴在瓷砖地板上练游泳动作,小朋友的肚子又有少许疼痛。但鼻血近一月没再出现。小朋友要求再来看吴大夫。于是就又来了。就诊时首先向吴大夫汇报了上次服药后的良好效果,然后才说了本次病情。 小建中汤和四逆散都是年来一直流传的经方中的小方子,一直在临床应用疗效可靠,而且很多药物可以在厨房找到。 经方,一般认为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医家在治疗过程中发现确有疗效的“经验之方”,一是指在张仲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使用过的方子。这两个方子就是出自《伤寒论》,有中医前辈介绍,也有文献报道二者合方治疗小儿腹痛效果良好。用之果然。 中科UM-D白颠疯早期证状的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