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误导了人们上千年,茱萸文化只是一

时间:2025/6/23 12:01:45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安徽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lvyouxfnet.com/48774.html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因重阳节自己身在外地无法与家人团聚,有感而发写下的诗句。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到几个元素“佳节”、“茱萸”、“登高”、“兄弟”。“佳节”就是我们所说的重阳节,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节令,在这一天人们会与亲人们团聚。并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佩戴“茱萸”、“登高”等的习俗。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佩戴“茱萸”等的重阳节习俗就已经出现了,而在唐代时,这样的重阳节习俗已被大家普遍认识并且遵守。探究重阳节的茱萸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传统节日,那么茱萸文化如何产生?在众多植物中古人为何偏偏选择了茱萸?

茱萸文化的形成过程

1.茱萸本身的功能及特色

以一种植物形成的节日风俗,能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得以延续,这种“接轨”的因缘究其原因,我们不妨先探寻一下植物本身的特点。

在我国古代医疗条件很差,人们对于疾病的认知也非常有限,有许多老百姓在生病时也面临着无钱、无处寻药的情况。自然人们更加渴望一种简便可行的治病方式或预防措施。

于是,有着非常现实以及极具实用功能的佩戴茱萸等的习俗,就在民间发酵,百姓间相互效仿,并代代相传。

对于茱萸,普遍的解释有:“茱萸,植物名。有浓烈的香味,可入药。”“茱萸,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三种。生于川谷,其味相烈。”

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得知,茱萸有浓烈的香气,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三种,并且主要生长在南方“川谷”之中,可以作为药材。

查文献,我们可以得知,山茱萸果实为枣红色,可以治疗阳痿等症;吴茱萸果实橘红色,可以治疗腹痛、消化不良等疾病;食茱萸果实成熟时为红色,有暖胃的功效。

总结下来,茱萸特点为:一有鲜艳的颜色;二有浓烈的香味;三其果实又可做药材。

再加上古人对于药材以及良好身体状况的期望,认为在九月九日这天佩戴茱萸有驱寒热、祛风湿的用途,对身体有益,可以延年益寿,那么自然古人们从众多植物中选择茱萸作为重阳节风俗之一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茱萸自古就有“灭祸消灾”的寓意,《风土记》中有记载:“九月九日,律用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次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预初寒。”

茱萸的寓意价值,便成为其在众多植物中脱颖而出的另一个原因。所以,人们在重阳节这天,就有了佩茱萸、插茱萸以及食茱萸的习惯,而这些习惯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并逐渐形成为了一种文化。

2.茱萸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情况

说起重阳节与茱萸之间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西晋孙楚的《茱萸赋》中写道:“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历汉女而始育,……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疗疾。”其中“历汉女而始育”说的就是其源于汉代。

而茱萸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古代主要流行的有“佩茱萸”、“食茱萸”、“插茱萸”、“看茱萸”四种。

“佩茱萸”最早出现在汉代《西京杂记》戚夫人的侍儿诉说宫内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习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魏晋开始人们对于手工织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做工越加精美,也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茱萸锦”,以供人们在重阳节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佩戴。

晋人陆祤《邺中记》中就记载了在当时重阳节许多人都有佩戴各种茱萸袋的场景,即有“大登高”、“大茱萸”、“大交龙”等,这些都是当时“茱萸锦”的名称。

在宋代时,人们佩戴的茱萸不再是人们在重阳节时从田野里采摘得来,而转变为人工制作栽培。

“食茱萸”则是起源于唐朝李欣在《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诗中有“汤饼茱萸香”这样的描绘。

同时唐代孙思邈也曾经在《千金方·乐令》中记载在重阳节当天有饮茱萸酒的习俗“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这种风俗发展到了清朝还有九月九日“市售枣糕、茱萸饼”这样的表现形式。

“看茱萸”也是起源于唐朝,起初传播这种民俗的,主要是头发稀疏无法佩戴茱萸与头上的老人。

杜甫在《九日蓝田崔氏庄》中写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而在明清时期,这种风俗也得以沿传,不过这时“看茱萸”的人群已经从唐代头发稀少的老者转变为各年龄层都有了。

但要说促进茱萸文化的发展,唐诗可以说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了。

唐代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不少有名的文人墨客,他们作诗时或直抒胸臆,或借助载体以抒发自身的情感。于是“茱萸”便成为他们在节日寄托思乡情感的工具,而他们所创造出的诗词世代延续,从而促进了茱萸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孟浩然在《九日得新字》中有:“落帽恣欢欢,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可见在他们看来,不仅自己要佩戴茱萸,还可以将茱萸折下来送给亲友,以寄托亲情。

杨衡的《九日》有:“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这说明作为重要的节日,无论是否能与家人团聚,当日的习俗还是需要遵守的。

此外还有,赵彦昭的“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沈栓期的“魏文颁菊蕊,汉武赐萸房。”等等。

这些有关于茱萸的诗句,不仅表达出茱萸经常作为唐代诗人作诗的意向载体,并且在重阳节当天佩戴茱萸或观赏茱萸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虽然节日加重了远在异乡的游子对于家的思念,但无论怎样都要遵守当日的习俗,这或许也就是茱萸文化得以世代延续的原因。

3.我们熟知的茱萸文化其实是一种地域文化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茱萸文化的知识,再加上我们熟知的古诗之中,经常出现茱萸的身影,我们似乎都默认为全国各地都存在着茱萸文化,在重阳节当天都会佩茱萸、看茱萸、食茱萸。

其实不然,深究茱萸生长之处,我们就不难发现,茱萸文化其实只是一种地域文化,只是由于我们后天的学习,对于茱萸文化有所了解,而产生了全国各地都在重阳节这天遵守茱萸文化的假象。

上文介绍过,现在的茱萸分为三种即山茱萸、吴茱萸以及食茱萸。而这三种茱萸其在分布地区和外形上其实是有所差异的。

山茱萸,又称肉萸、枣皮、药枣等,现在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等地境内,生长环境主要有山沟或溪水旁。

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有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名医别录》中也有:“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

位于秦岭南坡腹地的陕西佛坪县,古时候正处于汉中地区的东北部,境内多山,林木众多,加上古时候汉中地区雨量充沛,使得秦岭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土壤疏松肥沃,环境适宜山茱萸的生长,是山茱萸的著名产地。

吴茱萸,生长于温暖地带的山地、树林底部或路旁。古代主要分布于浙江、陕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所以除了陕西地区以外,吴茱萸主要还是分布在南方地区,西汉《别录》中写道:“吴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阴颂曰∶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

由此可知,山茱萸利于在九、十月采摘,重阳节就是在这时候,而吴茱萸史料明确记载有采摘于九月九日,因此可以猜测,古时候人们佩戴的茱萸就是山茱萸和吴茱萸。

至于食茱萸,其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区和平地,常见于次生林与开阔地域。

但食茱萸又名“鸟不踏”,顾名思义,食茱萸的枝干上布满了尖刺,就连鸟都不敢在上面停驻,更别说人们采摘它们并佩戴在头上了。

所以综上所述,茱萸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在重阳节这天主要也是南方人有佩戴茱萸、观赏茱萸的习惯。

而在明清之后,重阳节习俗逐渐趋于固定,我们便更无法在北方看到这种风俗了。

总结

重阳节自古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节日,也因此延伸出许多习俗。其中,插茱萸、佩茱萸等的茱萸文化便是习俗的代表之一。

茱萸本身颜色鲜艳,具有浓烈的香味,其果实又可做药材。可谓是浑身是宝。于是古人们在重阳节当日,以佩戴茱萸为消除疾病、延年益寿的象征,并赋予其“灭祸消灾”的寓意。

在茱萸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常见的茱萸文化种类主要有“佩茱萸”、“插茱萸”、“食茱萸”、“看茱萸”四种。它们分别起源于汉代和唐代。

而唐诗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茱萸文化的发展,许多文人墨客将茱萸作为载体,以刻画思乡情感。

但茱萸文化并不是全国性的文化,由于茱萸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所以古代重阳节的茱萸习俗,大多还是南方人在遵守。

参考文献

1.《从菊与茱萸谈重阳节习俗的文化内涵》

2.《重阳诗歌中的风俗文化》

3.《九九重阳情,茱萸吉祥俗——重阳民俗文化研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fthl/155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