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课堂宝宝常见病的推拿按摩二

时间:2017-1-14 15:44:27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给宝宝按摩的常用穴位及主治症状。

(二)胸腹部

1、天突

  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

  用中指端按揉,称按揉天突,用双手拇、食两指对称挤捏,称挤捏天突。

  按揉15~30次,挤捏1~3次。

  咳喘胸闷,恶心呕吐,咽痛等症。

  按揉、挤捏天突,能理气化痰、降逆止呕,对因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引起的痰喘、呕吐有效,若配合按揉膻中、运八卦、揉中脘等效果更佳。

  2、膻中

  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

  用中指端按揉、称揉膻中,用两拇指从本穴分推至两乳头,称分推膻中,用食、中两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次。

  胸闷、痰鸣、喘咳、呕吐、呃逆等症。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推揉之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吐逆、喘咳均有效。治疗呕吐、呃逆、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痰吐不爽常与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按揉丰隆等合用。

  3、乳旁

  乳头外侧旁开0.2寸。

  用中指端揉,称揉乳旁。

  30~50次。

  胸闷、咳嗽、痰鸣、呕吐。

  揉乳旁能理气化痰、止咳,常用于治疗胸闷,喘咳等症,临床上多与揉乳中同时使用,以增强其治疗效果。

  4、胁肋

  从腋下两胁至两髂前上棘。

  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髂前上棘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50~次。

  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等症。

  搓摩胁肋,能顺气化痰、除胸闷、消积滞,对小儿因食积、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腹胀、气喘等有效。

  5、中脘

  脐上4寸,位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处。

  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喉向下推至中腕,称推中腕。

  揉或推~次,摩5分钟。

  腹胀,腹痛,呕吐,泻泄,食欲不振等症。

  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对腹胀、腹痛、泻泄、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效,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合用。推中脘能降逆止呕,常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嗳气呕恶等症。

  6、腹

  腹部

  自剑突下到脐,用两拇指从中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沿脐周围摩,称摩腹。

  腹胀,腹痛,疳积,呕吐,便秘等症。

  分推腹阴阳能消食理气且降气,善治乳食停滞或胃气上逆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多与推脾经、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7、脐

  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掌摩称摩脐。

  揉~次,摩5分钟。

  腹胀、腹痛、泻泄、便秘,疳积等。

  此穴能补能泻,补之能温阳补虚,治疗因寒湿、脾虚、肾虚引起的泄泻、消化不良、痢疾、脱肛等;泻之能消能下,治疗因湿热引起的泄泻、痢疾、便秘等。

  8、天枢

  脐旁2寸。

  用食、中二指揉、称揉天枢。

  ~次。

  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

  揉天枢能理气消滞、调理大肠,多用于治疗因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

  泻、呕吐、食积、便秘等症。临床上多与揉脐同时使用,以中指按脐,食指和无名指各按两则天枢穴,同时揉动。

  9、丹田

  脐下2.5寸。

  用掌揉或摩,称操丹田或摩丹田。

  揉~次,摩5分钟。

  腹泻,遗尿,脱肛,尿潴留。

  揉、摩丹田能温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用于尿潴留,常与清小肠、推箕门等合用。

  10、肚角

  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大筋处。

  用拇、食、中三指,由脐向两旁深处拿捏,一拿一松为一次,称拿肚角。

  3~5次。

  腹痛,腹泻,便秘等。

  拿捏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佳。

(三)腰背部

 

 1、大椎

  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用中指端揉,称揉大椎。

  30~50次。

  发热、咳嗽、项强。

  揉大椎有清热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冒、发热等症。此外,以屈曲的食、中指蘸清水在穴位上提捏,至皮下轻度瘀血,对百日咳有一定疗效。

  2、肩井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称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

  拿3~5次,按揉10~30次。

  感冒,发热,上肢抬举不利等症。

  拿、按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临床常与"四大手法"配合,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症。本法亦为治疗的结束手法,称总收法。

  3、肺俞

  第三棘突下,旁开1.5寸。

  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骨。

  揉50~次,推~次。

  咳嗽,胸痛,胸闷等症。

  揉肺俞、分推肺俞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久治不愈,加推补脾经以培土生金,则效果更好。

  4、脾俞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脾俞。

  50~次。

  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水肿,四肢乏力等症。

  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常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5、肾俞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肾俞。

  50~次。

  腹泻,遗尿,下肢痿软乏力等症。

  揉肾俞能滋阴壮阳、补肾益元,常用于肾虚腹泻或下肢瘫痪等症,多与揉二马、补脾经、推三关等合用;下肢瘫痪,多配合患侧的推、滚、揉法,以通经活血,帮助患肢恢复功能。

  6、脊柱

  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推~次,捏3~5次。

  发热,惊风,疳积,腹泻等症。

  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天和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推脊柱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并能疗腰背强痛,角弓反张,下焦阳气虚弱等症。

  7、七节骨

  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推,分别称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

  ~次。

  泄泻、便秘、脱肛。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等症。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

  8、龟尾

  在尾椎骨端。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次。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本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等合用,治疗泄泻、便秘等症。

(四)手肘部

1、脾经

  拇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到次。

  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1)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

  中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到次。

  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

  食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到次。

  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1)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2)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4、肺经

  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到次。

  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喘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

  (2)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

  5、肾经

  小指末节落纹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更方向直推为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到次。

  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膀胱蕴热、小便淋漓刺痛等。

  

  (1)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2)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6、大肠

  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

  到次。

  腹泻、痢疾、便秘、脱肛。

  

  (1)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

  (2)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

  (3)本穴又称推三关,尚可用于诊断,详见诊断章节。

  7、小肠

  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

  小便赤涩、遗尿、尿闭、水泻等。

  到次。

  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症。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清清热利尿作用。若数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

  8、肾顶

  小指顶端。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至次。

  自汗、盗汗、解颅等。

  揉肾顶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对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症均有一定的疗效。

  9、肾纹

  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中指猴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

  到次。

  目赤、鹅口疮、热毒内陷等。

  揉肾纹能祛风明目,散痰结。主要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痰结不散所致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症。

扫描以下







































儿童白癜风的症状
白癜风的症状图片初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fthl/40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