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腹痛 > 腹痛护理 > > 第二十讲腹痛

第二十讲腹痛

时间:2017-10-8 20:13:03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腹痛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涉及范围也很广。腹内脏腑、经络受到外邪侵害或内伤等,均可产生腹痛。本节主要讨论有关内科常见的腹痛,至于急腹症、妇科疾病、痢疾所致的腹痛等均不属本节讨论内容。

疼痛发生的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寒湿暑热之邪侵入腹中,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邪滞于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寒凝气滞,肠胃气机阻滞,或脐腹暴受外寒,侵入厥阴经,导致寒邪内积,寒主收引,拘急作痛;平素脾阳不振,运化失司,再加寒湿阻滞,或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亏虚,不能温养脏腑、经脉而致不荣则痛;恼怒忧思过度,肝气郁结,枢机失于条达,气血郁滞,导致不通则痛;饮食停滞,暴饮暴食,或过食膏粱厚味,损伤肠胃,致食积不化,阻滞气机不通则痛。

本病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寒加甚,口不渴,大便溏薄或泄泻,腹中肠鸣,小便清长,舌苔白腻,脉沉紧者为寒邪腹痛,若兼表寒,则恶寒发热;脘腹胀痛,痛处拒按,厌食恶心,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舌苔腻,脉滑者为食积腹痛;若化热,则大便秘结,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腹痛绵绵,劳则加重,时痛时止,喜温喜按,神疲肢困,畏寒肢冷,面黄唇淡,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沉细者为阳虚腹痛;脘腹胀痛,攻窜不定,或痛引少腹,胸胁胀满,嗳气频频,常因情志所伤而发或加重,多躁善怒,舌苔薄白,脉沉弦者为肝郁腹痛。

1.基本治疗

治法:通调腑气,缓急止痛。以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及任脉穴为主。太冲用泻法,其余主穴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寒证可用艾灸。腹痛发作时,持续强刺激足三里1~3分钟。

处方: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太冲。

配穴:寒邪内积者,加神阙、公孙;湿热壅滞者,加阴陵泉、内庭;气滞血瘀者,加曲泉、血海;脾阳不振者,加脾俞、胃俞、章门。

方义: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中脘乃腑会、胃之募穴;天枢位于腹部,三穴可通调腑气。三阴交调理足三阴经之气血;肝经原穴太冲,疏肝而通调气机,通则不痛。

2.辨证治疗

(1)寒邪腹痛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取任脉和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配合隔盐灸神阙。

处方: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公孙。

方义:中脘温中散寒,调理胃肠之腑气,配合足三里、公孙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灸神阙、关元温暖下元,以祛寒止痛。

(2)食滞腹痛

治法:消食导滞,调理肠胃。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并可加灸。

处方: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庭。

方义:中脘调理脾胃,消食导滞;天枢、足三里以通腑理气,消食导滞;气海行气止痛;内庭为治疗伤食的经验穴。

(3)阳虚腹痛

治法:温肾助阳,健脾益气。取背俞、任脉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并灸。

处方:脾俞、肾俞、胃俞、中脘、气海、章门、足三里。

方义:脾俞、胃俞配腑会中脘、脾募章门健脾温中,益气生血,血主濡之,气主煦之,经脉通利,其痛可止;肾俞益肾壮阳,温里散寒;气海、足三里调理肠胃,以助消谷运化之功能。

(4)肝郁腹痛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取手足厥阴、任脉经穴为主。多用泻法。

处方:膻中、太冲、内关、阳陵泉。

方义:气会膻中,配太冲能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内关属手厥阴经,通阴维脉,配阳陵泉能解郁除烦,使肝气和畅,情志怡悦,则腹痛可止。

穴位注射:天枢、足三里。用异丙嗪和阿托品各50mg,混合。每穴注射0.5ml,每日1次。

1.腹痛牵涉的范围较广,因此临床辨证时,需细致观察和全面考虑。应根据病因、疼痛部位和疼痛性质等,分辨其寒、热、虚、实,在气在血,在脏在腑。大抵以疼痛的部位而言,脐以上痛者,多属胃肠之病;脐下痛者,多属肠疾或厥阴肝经之病;脐周疼痛者,多属虫积;右小腹痛者,多属肠痈。以疼痛的性质而言,虚痛按之较舒,实痛按之痛甚;有形而痛多属实,无形而痛多属虚;痛时得暖则缓多为寒,痛时喜凉多属热;脐周疼痛,时发时止,多为虫积腹痛;脘腹胀痛多属食积;腹部胀痛,时聚时散,痛无定处多属气滞;腹部刺痛,部位不移,拒按,多属瘀痛。

2.腹痛的寒、热、虚、实,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可以互为因果,相互转化,或相互相兼。如寒痛日久不愈,可以郁而化热,转为热痛;热痛久不愈,耗伤阳气,可以转化为虚寒,或寒热错杂;素有脾胃虚弱,又伤饮食,可出现虚实夹杂之证;气滞痛可导致血瘀痛;虫积可夹食滞,食滞又利于虫的寄生。因此,在辨证施治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腹痛虽多以“通”字立法,但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言,仍以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热者清之为治疗原则。

3.腹痛临证应注意与一些器质性病变及急腹症相鉴别,千万不可误诊。

例1:谢某,女,36岁,主诉:阵发性腹痛3天。病史:患者自述11月29日开始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疼痛,每次发作持续30分钟至2小时,间歇30~60分钟,疼痛剧烈,腹部喜温,遇寒疼痛加重,呕吐胃内容物,四肢欠温,曾给予阿托品肌内注射、颠茄片口服,疼痛不减,故来针灸科就诊。检查:神志清楚,痛苦面容,腹平软,胃脘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舌苔白,脉沉紧。血尿淀粉酶、肝功能、血常规、腹部B超检查均正常。中医诊断:腹痛(寒邪内积型)。西医诊断:胃痉挛。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取穴:中脘、公孙、足三里、涌泉。操作:发作时,每日针灸l~2次,每穴持续运针1分钟,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共针治3次,临床治愈。

例2:樊某,男,37岁,医师。自诉;患者于日间稍纳生冷,胃脘时时作胀。就寝后,渐感腹痛上冲,强忍至夜半,腹痛益甚,自觉痛自脐下始,犹如手臂上撞心胸,每3~5分钟阵发1次,自知胃痉挛,服阿托品,其痛仍然不止。查:无吸烟饮酒史,无胃肠病史,卧辗转,不能稍安,面色青黄,口唇淡紫,舌苔薄白而燥,呼吸促迫不匀。口渴欲得热饮,大便2天未行,每阵发攻痛则胸廓如匣,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脘腹拒按,腹肌紧张,右下腹反跳痛、滑磨试验皆呈阴性,左下腹可触及粪条,但无压痛,肘膝以下逆冷,脉象细弦紧数,沉取无力。议其肾阳素虚,复感阴寒、以致引动下焦寒气,上迫心胸,发为奔豚腹痛证。治以急温脾肾,散寒降逆为主法。乃取关元、足三里、照海、太冲、三阴交,进针后行补法,攻痛顿减。

扫描







































儿童白癜风怎么治好
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fthl/60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