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时间:2018-11-9 16:08:51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中医诊断疼痛的方法,仍以望、闻、问、切四种基本诊法为主。运用四诊观察疼痛在体表所显现的症象和体征,可断知疼痛的病史、病因、病机,从而为治疗疼痛提供客观依据。

四诊中以问诊最为重要,70%的信息可经过问诊获得,因此,中医非常重视问诊。那么怎么问诊呢?需要问哪些内容呢?问诊察痛,主要询问疼痛的部位、诱因、病史、特性、程度、时间及伴随症状。

(一)望诊

望诊察痛,主要观察疼痛时的神情、形态、面色、脉络及舌象等。

1、望神情

望神情,主要是望目光、表情和动态。一般地说,痛证的神情大多表现为蹙眉闭眼,表情痛苦,肌肉痉挛,咬牙握拳,屈膝卧,或以手护于痛处,辗转不安,甚则面色青灰,冷汗淋漓,惊呼呻吟。凡痛证,见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表情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者,为有神,表示脏腑精气充盛;反之,若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其则神昏或言失,目暗睛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已脱者,为神气不足或失神,表示脏腑精气亏损。

2、望形态

包括望形体和望姿态两部分。对风湿病疼痛,望患者姿态更为重。如以手护腹,行动前倾,多为腹痛;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噫气以手护其心下者,为胃脘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俯仰转顾不能,行走艰难者,为腰腿痛;蹙额捧头,俯不欲仰,多是头痛;摇头以手扪腮者,为齿颊痛;下肢屈而难伸,多为股腹疼痛;走路跛行,夜晚抱膝按摩而坐,此为脱疽之足趾痛;关节肿大,行动困难,多为痹证疼痛。

3、望舌象

冷痛见舌苔白润,为寒邪凝滞;绵痛见舌淡胖嫩者,为阳气不足;灼痛见舌红苔黄,为热邪壅滞;隐痛见舌红少苔,为阴液亏损;疼痛经久不愈见舌淡苔白,为气血两虚;刺痛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为瘀血;疼痛见舌苔白腻或黄腻,为痰浊内阻;疼痛见舌苔白滑,为饮邪内留;疼痛见舌苔厚腻,为饮食积滞;舌尖部有红色乳头状小点,多为虫积腹痛;舌苔黄浊,可见胸膈疼痛;舌苔老黄如沉杏色,而有地质,不滑而涩,或中有断纹,或中心厚者,主脘腹疼痛,为外邪传里,与宿滞相结;舌体肿胀鲜红,主舌痛,为心脾有热;舌上生痈,色红高大,主舌痛,常连及下颏,为心火亢盛所致;舌生疮疡,如粟米大,散在舌四周上下,主舌痛,为心经热毒上壅;舌生蕈肉,初如豆,渐头大蒂小,状如鸡冠,表皮红烂,主舌剧痛,为心脾郁火上炎;舌体紧缩不能伸长,主寒痛。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两个方面,其主要反映五脏的虚实变化,在风湿病疼痛诊疗中有一定临床意义。

(三)问诊

一、问疼痛的部位

就风湿病而言,主要问四肢部及躯干部。询问这些部位,要注意有无身痛、颈项痛、肩背痛、四肢痛等。

1、身痛

即周身疼痛。可以是骨节、肌肉、经脉受邪所为,亦可是内脏疾病发于外之象。身痛最常见于风寒束表,由卫阳郁遏,营阴郁滞所致;或可见于阳气虚衰,如《伤寒论》附子汤证即是。若身体痛或烦痛,肢体沉重,转侧不利,则为风湿留着肌表。若身体偏于一侧疼痛,多为患侧受邪,气血郁滞于分腠之间。若全身疼痛如被杖,为外感湿热疫毒。若身体某一处突然疼痛如被杖,甚则不可忍耐,痛处不定,发作有时,发则身热,止则形寒,则为体虚受风所致,《诸病源候论》称之为“气痛”。

2、颈项痛

见于外感、落枕及太阳经脉病变中。若项痛连头,多为外感风寒,太阳经气郁滞。若颈痛或引肩胛,为手太阳经脉病变。若颈项痛引肩背、腰部,为邪伤肾脏,《内经》称之为“阴痹”。扭伤性颈项痛,多表现为单侧,痛向肩背放射,并有负重感。落枕颈项痛,表现为左右一侧或双侧,转动时痛剧,其痛可向肩背放射。

3、肩痛

常见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手少阳三焦经脉病变中,亦可见于心、肺等内脏病变中,多是寒、痰、瘀血作祟。肩部肌肤疼痛,部位表浅,或牵扯背部、手臂作痛,肩关节活动正常者,为汗出当风,或夜卧不慎,感受风寒,客于肩背肌肤,营卫凝涩所致。肩部筋骨疼痛,部位较深,疼痛剧烈,经久不愈,肩关节活动障碍,局部发冷者,为肩部感受寒湿,留滞筋骨,凝聚为痰,使气血郁滞所致,见于“肩凝证”。肩部刺痛,经久不愈,则为瘀血阻于肩部经络,或因闪挫扭伤所致。

4、背痛

病因多为寒邪、瘀血。背部疼痛,上连颈项,板滞不舒,为外感风寒。背部滞痛,部位固定,睡后加重,活动减轻,则为瘀血阻络。背痛前引心胸,为素来胸背阳气不振,寒邪乘客于太阳之脉,气血闭阻所致。若背部疼痛,噫气,嗳哕,叹息,或惊恐不安,多为肝胃不和,经气不利,《内经》称之为“风厥”证。

5、臂痛

臂部疼痛,遇寒加剧,且有重着牵拉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表现为内侧痛者,为手少阴心经受邪;外侧痛,为手少阳三焦经受邪;上臂外侧痛,为手太阳小肠经受邪;若痛处不定,时上时下,为风邪偏胜。臂部筋骨剧痛,沉重着,多为痰湿留着,遏阻气血所致。

6、阴股痛

即大腿内侧自觉疼痛的证候。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且常连及阴部。若双侧疼痛牵及阴部,则会形成一个特殊的马鞍型疼痛区。本证常可在肝肾经络和脏腑的病变中出现,多是寒湿为患。若阴股痛始终见于一侧,痛如锥刺,不能转动,局部不红不热不肿,须防“咬骨疽”。

7、足痛

足痛与足三阴关系密切,其病变虚实皆有。一侧或两侧足跟疼痛,夜间尤甚,不能久立者,为劳伤过度,肝肾阴亏;或大病之后,气血亏虚所致。单纯足心痛,则多为肝肾阴亏。全足部疼痛,阴雨冷天加重,为风寒湿侵袭之痹证。

8、四肢痛

主要指上肢或下肢肌肉关节疼痛,多见于痹证中,为风寒湿三气合侵而成。四肢疼痛,关节红肿灼热,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此为热邪挟湿之热痹。肢体关节刺痛,部位不移,夜间加剧,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此为瘀血阻滞之故。此外,四肢冷痛为脾肾阳衰,四肢重痛为水气不化,四肢烦痛则为风中脾胃。

9、指趾痛

本证多见于外科疾患,多是火毒为患。初起指头麻木作痒,继则红肿痛,病情发展可在肘部或腋部触及硬核,见于疽疮,多为脏腑火毒凝结,外攻于手指。其中生于手大指者,为调疽;生于别指者,名为疽,或敦疽。指甲旁或后热肿痛者,多为疔疮,系火毒蕴结之故。其中生于甲旁者,为蛇眼疔;生于甲后者,为蛇背疔。足趾烂肿疼痛,痛如汤泼火燎,昼轻夜重,甚则发生溃疡或坏疽。此为热毒蕴结,壅滞气血,腐筋烂肌所致,见于脱骨疽。

10、腰痛

即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腰为肾之府,故腰痛与肾关系最密切。此外,足六经、脉、维脉等均从腰部经过。外感、内伤均可致病,外感多是湿邪,内伤不外乎肾虚。腰部冷痛重着,连及下肢,渐渐加重,此为寒湿腰痛。腰部热痛,或突发绞痛者,属湿热腰痛。腰部胀痛,连及腹胁,走窜不定,属气滞腰痛。腰部刺痛,部位固定,属瘀血腰痛。腰部痛,连及背部,日久不愈,属肾亏腰痛。腰痛引背者,病在太阳经;腰痛不可俯仰者,病在少阳经;腰痛不可前后转动者,病在阳明经;腰痛引脊者,病在少阴经;腰痛引少腹,上控胁者,病在太阴经;腰痛引阴器者,病在厥阴经。

11、尾骶痛

即腰以下至尾骨部疼痛的证候。本证常见于外伤和先天不足。外伤者,疼痛较剧,多发于体型肥胖的中年妇女;先天不足者,疼痛较轻,常见于先天骶骨闭合不全的人。

二、问疼痛的诱因

即询问诱发或加重疼痛的原因,它可以帮助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1、寒冷

包括感受风寒、直中寒凉、吸入冷气、阴雨天气等诱因。疼痛遇风寒诱发或加重,常见于风寒型头痛。严重者每遇刮风天气,即发头部剧痛,《内经》称之为“首风”。疼痛遇寒冷诱发或加重者,见于痛痹和寒湿困阻腰痛、寒邪直中头痛、寒客胃痛、寒痰阻络面痛等。疼痛遇阴雨天气诱发或加重者,见于感受风湿之头痛、寒湿腰痛、着痹等。

2、温热

包括感受风热、温热及闷热雨天之气等诱因。疼痛遇风热诱发或加重者,见于风热头痛,风热牙痛、痰热阻络之面痛等。疼痛遇热或闷热雨天诱发或加重者,见于湿热阻络之腰痛。

3、饮食

包括进食、食酸辣刺激之物、饱食、饥饿、醉酒等诱因。进食诱发疼痛者,多见于咽喉痛,且常为风热、湿热所致的肿痛。疼痛因食冷、热、酸、辣等刺激性食物诱发或加重者,常见于胃痛和牙痛。

4、情志

包括怒、喜、思、悲、恐等诱因。以怒为主的情志波动诱发或加重的疼痛,头痛多为一侧,胁痛则攻窜不定,腹痛多在少腹,胃痛连及胁肋,胸痛旁及两胁,皆为肝气郁滞所致。

5、疲劳

《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因疲劳过度诱发或加重的疼痛多是虚证,由气、血、阴、阳不足引起。如肾精亏损之腰痛、脾胃阳(气)虚之腹痛和胃痛、心气虚衰之胸痛、正虚头痛、气阴两虚之咽痛及气血虚弱之四肢痛等,皆可因疲劳过度诱发或加重。

三、问疼痛的病史

疼痛问诊,还要注意询问疼痛的病史,如有无饮食不节史、外伤史、感邪史等,从而查清疼痛发病的原因,以便审因治疗。

1、饮食不节史

有饮食不节史者,多为消化道的痛证。若疼痛有暴饮暴食史,见于食滞腹痛、胃痛;疼痛有恣食生冷史,见于寒客胃痛;疼痛有嗜食异物史,常是虫积腹痛,多见于小儿;疼痛有过食肥甘史,则可见于湿热下注的尿道涩痛、胃火牙痛等;牙痛有过食甘甜糖质史,多龋齿。

2、外伤史

包括跌、仆、闪、挫、击、扭、碰、擦伤史。外伤史在临床上一般较易询问,如头部创伤,可致瘀血头痛;如颈项部突然后伸或长期低头牵拉,可致扭伤性颈项痛;如有肩部、腰部、尾骶部外伤史,分别可致该处瘀血疼痛。

3、感受外邪史

若头痛有感邪史,则为外感头痛。首风之头痛,其痛剧烈,多有洗头后受风史,《素问·风论》:“新沐中风,则为首风。”腹痛有腹部受寒史,则为寒凝腹痛;胃痛有感受寒邪史,则为寒客胃痛;寒湿足跟痛多有久立湿地或用冷水洗足史。

4、其他病史

指因其它疾病所致或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的疼痛病史。如肺痨后可致下肢生疽疼痛,久病之后可致腹痛、头痛、腿痛等。

四、问疼痛的特性

即问疼痛的性质和特点。疼痛的特性往往反映着疾病的特性,因此,询问疼痛的特性,是问诊察痛中最重要的一项。

1、胀痛

胀痛多因肝郁气滞、肝阳上亢、感受风热及痰食内停所致,可见于多种疼痛中。见于头部,则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或感受风热;见于胃脘,则为肝气犯胃,或饮食停滞;见于腹部,多为肝脾不和,或饮食停滞;若见于小腹,则为湿热下注;见于胁肋,为肝郁气滞,或痰饮内停;见于胸部,为肝气郁结,或热邪壅肺;见于腰部,为气机郁滞,或湿热下注;见于乳房,为肝郁气滞,或痰气闭阻。

2、刺痛

刺痛多是瘀血阻滞、湿热蕴积、火热熏灼及寒热外感等所致。刺痛见于目部,多为心肝火毒;见于茎中,为心经火热下移于小肠;见于小腹,则为湿热下注,砂石阻滞;见于咽喉,为外感风热、风寒,或湿热上攻,或郁火结于咽喉。

3、冷痛

即痛处有寒冷感。冷痛多为寒邪凝滞,阳气虚衰所致。冷痛见于胃脘,为寒邪犯胃,或脾胃虚寒;见于大腹,为外寒直中,或脾肾阳虚;见于小腹,多为肾阳虚衰;见于少腹,则为寒滞肝脉;见于腰部,为寒湿下注;见于四肢,多为痛痹,或为脾肾阳衰,阴寒内盛;见于阴股,则为寒湿侵淫。

4、灼痛

即痛处有灼热感。灼痛多为郁热内蕴、痰热内阻、湿热蕴积及阴虚火旺所致。灼痛见于面部,多为痰热闭阻;舌头灼痛,为脏腑实热或阴虚火旺;见于胃脘,多为肝胃郁热;见于阴部,多为肝经湿热下注;指或趾灼痛难忍者,为火毒蕴结,常见于脱疽。

5、掣痛

即疼痛有抽掣感。掣痛多为寒痰、瘀血阻络所致。掣痛见于面部,为寒痰阻络;耳内掣痛,为气血瘀阻;见于阴股,为寒湿侵淫;若骨节掣痛,则多为风湿外侵,如《伤寒论》甘草附子汤证。

6、割痛

即疼痛如刀割般。割痛多是因热灼、瘀血阻滞所致,常见于面、胸等痛证中。如面部痛如刀割,多为痰热闭阻;胸部痛如刀割,每因心血瘀阻;如阴部痛如刀割,则多为湿热壅滞,气血闭阻。

7、急痛

即疼痛有拘急、挛急感。急痛多为寒邪阻滞、经脉拘挛所致,常见于腹痛、腰痛等证中。大腹拘急疼痛,为寒邪内积;小腹急痛,为砂石阻滞,或下焦蓄血,或肾阳虚衰;小腿挛急疼痛,则为感受寒湿或湿热,阻于经脉,或热邪伤津,络脉失养所致。

8、牵引痛

指一处疼痛牵引它处。牵引疼痛多与经脉相连,或与部位邻近有关。若头痛牵引项背,为风寒中于足太阳经;牙痛牵引头脑,或连及唇舌颊腮者,为胃火上攻;肩痛连及臂、背者,多见于痹证;面痛连及头角者,每因肝火上犯;胸痛连及两胁者,多为结胸证;胁痛牵连胃脘者,为肝郁气滞,下引少腹、阴器者,则为寒滞肝脉;少腹痛连睾丸者,亦为寒滞肝脉;腰痛牵连背部,为寒湿侵犯太阳经,或肾精亏损,连脊疼痛,则为寒湿侵犯阴经。

9、游走痛

即疼痛游走不定,常见于行痹和气机郁滞所致的痛证。由风气胜所致的行痹可见四肢游走疼痛、肩部游走痛等;由气机郁滞所致者,可见于胁、腹等部位的走窜疼痛。

10、痠痛

即疼痛时有痠楚不适感。痛多由湿著肌表、气血不足或瘀滞及精气亏损所致,多见于身躯、四肢之痛证中。

11、紧痛

即疼痛有紧束之感。常见于头部,为外感风寒所致。

12、重痛

即痛有沉重或重着之感。重痛多为湿邪困阻,这与湿性重浊粘腻有关。重痛见于头部,如物蒙裹,为湿邪上蒙,困阻头窍;见于腰部,如系重物,多为寒湿困阻;若少阴虚衰,水气不化,浸淫机体,可致四肢重痛,见于《伤寒论》之真武汤证。

13、隐痛

指疼痛隐隐而作,或时隐时现。隐痛多主虚,常因阴血亏损,或阳气不足,使经脉失养所致。头部隐痛,为阴血亏损;胸部隐痛,为心气虚弱;胁部隐痛,为肝阴不足;胃脘部隐痛,为胃阴不足,或脾胃阳虚;隐痛见于牙齿,为虚火上扰,或气血亏虚;隐痛见于肩、腰,则多是风寒湿痹之轻证。

14、绵痛

指疼痛不甚,却绵绵不休。它与隐痛不同,二者虽都是疼痛不甚,但隐痛多是时断时续,时隐时现,而绵痛则多是持续不断,缠绵不休。从发病机理上讲,隐痛多是阴血亏损,而绵痛多见于阳气虚衰。绵绵作痛,说明疼痛是虚证,常见于头、腹、腰等部位痛证中。头痛绵绵,为中气虚弱,清阳不升;腹痛绵绵,为脾阳虚衰,脏腑失煦;腰痛绵绵,为肾气虚衰,其府失充。

15、空痛

即疼痛有空虚感。常见于头部,为肾精亏虚,或中气衰弱所致。

16、钝痛

指疼痛不甚,有厚钝、迟钝感。常见于风寒湿痹、瘀血之轻证者,可出现于腰、肩等部位。如寒湿腰痛、风寒肩痛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瘀血,初起者皆可出现钝痛。

17、麻痛

即疼痛有麻木感。麻痛多痰、湿为患,常见于舌部、阴股及四肢。舌头麻痛,为痰火上攻;两侧阴股疼痛麻木者,为湿热浸淫;若四肢麻木疼痛者,则为湿邪着注,见于着痹。

18、烦痛

即疼痛有烦热感。多为阴血亏损,邪气乘侵所致,正如《诸病源候论》说:“虚劳,血气虚弱,阴阳不利,邪气乘之,冷热交争,故以烦疼也。”若发于全身,则为风湿留着肌肉,气血闭阻,如《伤寒论》桂枝附子汤证;见于四肢骨节,则为风湿留着关节,气血凝涩,如《伤寒论》甘草附子汤证;若见于胃脘,多因阴津亏损,胃络失濡所致。

19、干痛

即干燥疼痛。常见于咽喉部,为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所致。

五、问疼痛的程度

即问疼痛的轻重缓急,其目的主要辨别疾病的虚实。

1、剧烈疼痛

凡疾病暴急、剧烈,难以忍耐,甚至影响病人饮食、睡眠及工作,如胀痛、刺痛、冷痛、灼痛、割痛、绞痛、急痛、劈痛、跳痛、牵引痛、放射痛等,大多属实证,或为寒实,或为实热,或为气实,或为血实,或为痰实,或为虫实等。诸如温热疫毒之身痛、落枕颈项痛、痰湿肩痛、寒痹之四肢痛、热毒之指趾痛、偏头风、痰热面痛、胃火牙痛、耳疖疼痛、肺胃热盛鼻痛、湿热咽喉痛、真心痛、寒客胃痛、寒中腹痛、虫积腹痛、砂石阻滞之小腹痛、肝郁气滞之少腹痛、闪挫腰骶痛等,疼痛程度均较剧烈。

2、疼痛徐缓

凡疼痛徐缓,可以忍耐,一般不影响病人的饮食、睡眠,如隐痛、绵痛、空痛等,大多属虚证,或为气虚,或为血虚,或为阴虚,或为阳虚。诸如阴、阳、肾精亏损之头痛、心气虚弱之胸痛、肝阴不足之胁痛、胃阴不足或脾胃阳虚之胃痛、脾肾阳虚之腹痛、肾气亏虚之腰痛、气血亏虚之牙痛等,疼痛程度均较徐缓。

3、轻度疼痛

疼痛程度轻,亦可见于实证,一般为外感之轻证,如感受风寒、风热的咽痛、鼻痛,属痹之初起的腰、肩及四肢痛等。

六、问疼痛的时间

包括问疼痛发生或加重的时间和疼痛持续的时间。某些疼痛的发生有特定的时间,或有规律性地作止,这些特定的时间或规律性,可以帮助我们在临床上诊断痛证。

1、疼痛发生或加重的时间

1)特定日痛:某些疼痛总是发于某些特殊的日子前后,有的甚至准确无误,形成一种规律性的疼痛。如寒湿腰痛,每逢阴雨天发作或加重;湿热腰痛,则每于闷热雨天发作或加重。首风之头痛常常在刮风的前一天加重,而刮风那天反而减轻,

2)特定时痛:有些疼痛固定于每天的某个时辰发作或加重,临床以晨起、午后、夜晚比较多见。每日晨起(寅时,3~5点)腹部疼痛,常见于五更泄,多系命门火衰,脾土失燠所致。每日午后(未时,13~15点)疼痛,常是阴虚。每日夜晚(酉时以后)疼痛加重,多为瘀血阻络,寒邪凝滞,或火毒内灼。如胁痛、腰痛入夜加重者,均为瘀血阻滞,经络不畅所致。四肢关节红肿痛剧,入夜尤甚者,此为化火伤津之热痹。足趾疼痛,夜间加重,为火毒蕴结,或寒湿凝滞,常见于脱骨疽。

3)月经前后痛:妇女在月经前后疼痛者,有实有虚,临床以腹、腰、乳等部位疼痛多见。凡经前疼痛者,多是实证。如经前腹痛,则为肝郁气滞,或寒湿凝滞,或湿热郁结所致;经前乳房胀痛,则为肝郁气滞所致。凡经期疼痛者,既有实证,也有虚证。如经期腹痛,或为瘀血阻滞、寒湿或湿热下注、肝郁气滞所致,或为气血不足、冲任虚寒、肝肾阴亏之故;经行腰痛,或为气滞血瘀,或为肝肾亏损。凡经后疼痛者,多为虚证。如经后腹痛,则不外气血两虚、冲任虚寒、或肝肾亏损。

4)妊产之后痛:疼痛发生在妊娠或产后者有虚有实,常见于腰、腹等部位。如妊娠腹痛,则或为阳气、阴血虚少,脉络失养;或为感受寒邪、气滞血瘀,脉络闭阻。产后腹痛者,或为恶露不下,瘀血阻滞;或为血海空虚,感受寒邪。产后腰痛,则多为瘀血或肾亏。产后身痛者,则不外乎血虚受寒、或血瘀络闭两个方面。

2、疼痛持续的时间

1)持续时间短:多见于感受外邪所致的实证疼痛,其痛多剧烈,如外感头痛,寒客胃痛,寒中腹痛等。

2)持续时间长:疼痛持续时间长,甚至经久不愈者,有实证,也有虚证,内伤多于外感。其致病机理多是瘀血阻络、气血阴阳亏虚,或外感风寒,如《素问·举痛论》云:“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临床常见于瘀血阻滞所致的头痛、胃痛、腹痛、尾骶痛,肝阴不足的胁痛,肾阳虚衰的腰痛,脾阳不足的腹痛,气血亏虚的头痛、面痛、胸痛,痹证之身痛及偏头风等痛证。

七、问疼痛的兼症

问诊察痛,除上述几项主要症象外,还要询问疼痛的兼有症状,尤其在疼痛的部位、特性相近,或同一部位疼痛的证候分类中,问兼症就更显得重要。如疼痛兼恶寒发热(或恶风),鼻塞流涕者,为病在表。其中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无汗,为表寒;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浊涕,有汗者,为表热。兼有恶寒喜暖,口淡不渴,肢冷倦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者,为内有寒邪。兼有面红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者,为内有热邪。兼有少气懒言,肢体倦怠,头晕目眩,动则汗出者,为气虚。兼有面白无华,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或手足发麻,妇人经血量少者,为血虚。兼有两颧潮红,口燥咽干,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软,遗精盗汗者,为阴虚。兼有面色白,畏寒怕冷,头眩不食,肢体浮肿,五更泄泻者,为阳虚。兼有胸胁胀闷,情志抑郁,喜太息,或咽喉不利,妇人月经不调,乳房发胀者,为气滞。兼有肌肤甲错,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但欲饮水而不欲咽,或胁腹内有块,夜晚发热,妇女经闭者,为瘀血。兼有咳喘咯痰,胸闷脘痞,呕恶纳呆,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喉中痰鸣者,为痰浊内阻。兼有胸闷咳喘,咯痰清稀,倚息不得平卧,食欲不振,肠鸣漉漉,泛吐清水,或下肢浮肿者,为饮邪内停。

(四)切诊

切诊包括切按脉搏和按压身体某一部位,是诊断痛证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临床上,有些疼痛只有通过按压才能诊知。

一、按诊

就是用手直接按压身体的某个部位,从局部的异常变化中,来了解疼痛的部位、特性和程度等。其手法大致可分触、摸、按三类。触是用手指或手掌轻轻接触痛处或某个局部,如额部等,以了解疼痛局部皮肤的凉热、润燥等情况;摸即用手抚摸痛处,查有无肿瘤及结节,或了解病人的感觉情况;按是以手按压局部,多用于深部的疼痛病变,如用按压来了解胸腹腔内有无压痛和肿瘤。

1、按肌肤

触按全身肌肉皮肤寒热、润燥、肿胀等,以辨疼痛之虚、实、寒、热。凡痛处喜按为虚证,硬痛拒按为实证。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若全身肌肤甲错,见于瘀血疼痛。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或肿痛拒按者,多为跌仆闪挫,瘀血阻滞。

2、按胸胁

胸部为心肺所居,右胁乃肝脏所在,故按压胸胁,主要候心肺肝的病变。胸部按之疼痛者,多是水结气分或肺气上壅;心背引痛,按之痛止者,为寒邪客于背部,《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按之胸胁胀痛者,多系痰热气结或饮内停;胸胁疼痛按之有抵抗感,自觉胸胁闷塞,如以绳带捆扎者,为少阳病;右胁胀痛,摸之有热感,手不可按者,为肝痈;胁下疼痛,按之即止,不按复痛,为食积;乳房刺痛,摸之内有大小不等的结核,为气滞血瘀;胁下按之有痞块,痛引少腹阴器者,为脏结。

3、按手足

按手足主要察其寒热。冷痛见手足俱寒,热痛见手足俱热;外感疼痛,可见于手背热;内伤疼痛,多为手心热;小儿手心热者,为食积疼痛;四肢清冷至节,见于真心痛;四肢发热,关节肿胀疼痛者,为热痹;一侧阴股痛如锥刺,按之皮肤不热,重压有固定痛点,须防咬骨疽。

二、脉诊

关于脉诊的方法,现在临床多用寸口诊法。

弦脉主诸痛,尤以肝气郁滞所致之胸胁疼痛,肝木乘脾之腹痛,肝阳上亢之头痛最为常见。

紧脉主诸痛,多见于寒邪凝滞,阻碍阳气之疼痛。

沉脉沉脉主里,所主疼痛多为邪郁于里,或正气不足所致。

伏脉伏脉为邪气深伏,脉气不通,主各种暴痛或剧烈疼痛,如张锡纯说:“痛极脉必伏,凡心腹胃脘暴痛皆然。”

牢脉牢为阴寒内积,阳气沉潜,多见于心腹寒痛。

促脉促为阳盛实热,阴不来和之象,主实热壅滞之肿胀疼痛,多见于身躯四肢。

结脉结为阴盛实寒,阳不来和之象,多见于阴寒凝结之疝痛。

代脉代为脏气衰微,或因病使脉气不相连续所致,故所主疼痛,亦多痛不连续,时作时止。

动脉动为阴阳相搏之候,痛乃阴阳不和,故动脉主痛。

短脉短为气虚或气滞之象。气虚无力帅血,气血瘀阻,均可致痛。

涩脉涩为阴亏血少,或实邪阻滞之象,多主心痛。

迟脉迟为阳虚寒凝之象,主寒主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洪脉洪为脉道扩张,气盛血涌之象,内有热邪充斥可致痛。

大脉大为脉体扩张之象,邪盛正虚均可致此。临床上可见于湿邪困表之头身疼痛。

长脉长为阳盛之象,实热壅滞可致疼痛,多发于肌表四肢。

急脉急为邪气郁滞之象,主邪闭经郁之疝痛。

浮脉浮为病邪趋于外之象,主表证疼痛,诸如外感初起所致头项脊腰疼痛,皆可见浮脉。

革脉革为精血亏虚之象,见于虚证疼痛。

实脉邪气壅滞经脉,气血闭阻,故疼痛。

弱脉弱为气血亏虚之象。气血不足,脉络失养,可致各种疼痛。

浮紧脉多主表证身痛,如风湿痹痛;浮大为正虚邪盛,经脉不利,故其痛往往经久不愈;浮虚而涩脉见于风湿留着肌肉证;沉紧主里证疼痛;沉弦脉多见于积块疼痛;沉迟脉可见腹痛、胃痛;沉细脉主气血虚少,络脉失养的多种疼痛;沉弱脉主里虚疼痛;弦紧脉多见于肝木乘脾之腹痛;大而涩脉见于寒湿外侵,气血闭阻之痛痹。

温馨提示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诊疗依据,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疗效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fthl/77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