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v118举痛论篇腹中论篇

时间:2019-4-19 18:47:18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39.举痛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黄帝问,我听说知晓天地阴阳之理的人,必能在人间得到应验。善于谈论古圣先哲智慧之人,其精神亦必合于今世。能知人善用的,必有厌恶你的人。人能知此三者,则必不会生蒙于外道,不被任何形式所迷惑,这就是“明”意思。我问老师能否使我听人言而可知,眼视而可见,手触而可得,如此启我的蒙,使自己得到验证,试问能否听闻此一道理?

#歧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歧伯再鞠躬低头回答道,您愿听闻什么道理呢?

#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

黄帝说,希望知晓人体内五臓突然疼痛,是什么原因?

#歧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歧伯答道,经脉中气血是流行不止,循环全身永不停顿的,一旦寒气深入经脉中使其缓慢,凝涩而不能顺行。如杲寒气在经脉外侧,则令血少,居于脉中,则使气不通顺,这就会使内臓突然疼痛了。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黄帝说,此类疼痛有时突然自止,有时痛会持续不停,有时痛起来不能用手按压,有时却须按压方可止痛,有时即令按压亦无帮助,有时痛会令人生喘,痛动处手触可知的,有时会心痛彻背的牵引痛,有时痛会有胁肋位与小腹位互相牵引的痛,有时会腹痛牵引到鼠蹊部,有时痛久后而积聚成块者,有时会突生剧痛而致昏迷不酸的,也有部分会苏醒过来,有时边痛边呕者,有时腹痛之后产生下痢的,有时却腹痛而大便不通的,凡是以上的痛,各有不同的外形症候,如何去分别呢?

#歧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腺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弥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多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

#小络急引敌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歧伯答道,寒气入体,居于经脉外的,会生血脉寒,一旦如此则会有屈缩身体及筋脉呈拘急状,经脉一旦拘急不止,就会牵引外部的孙络,会发生突然疼痛的现象,一旦得到热气的熏烤立可止痛。此痛因中寒而生,必会久痛不止。

如果寒气居于经脉之中,会与体内热气相争,造成脉气充满状,经脉过满就会感觉疼痛不可触按,此因汗气停留经脉中,造成热气上升,使经脉过于胀大,致令气血混乱,于是就发生痛不可按的现象。

如果寒气客居肠胃之间,三焦腹膜之下,于是血脉无法流畅而聚此,造成细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之能令气血扩散开,于是成为按之痛止的现象。

若寒气深入华陀夹脊的深处,即令重按之亦无法触及,此即按之亦无益于事也。

若寒气客居冲脉之中,因冲脉下起关元,沿腹之任脉而上行,今有寒气居此,必造成血服不通畅,一旦血脉不通则气必随之反应出来,就有喘动而手可触及的症状。

若寒气客居背部俞穴之经脉,致令血脉凝涩不顺利,一旦如此就会血不足,血一不足就生痛症。所有俞穴经气皆贯注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心互相牵引而痛。如重按之使经脉之热至,血立刻通且足,于是疼痛立止矣。

若寒气客居足厥阴肝经的脉上,肝经之脉,连络阴部,系于肝臓,一旦寒气入侵,造成血凝涩而经脉拘挛,于是产生胁肋部位牵引少腹疼痛矣。若此逆气居于阴股间不去,会使寒气上沿少腹中,下部血又不顺畅,于是产生腹痛牵引阴股间。

若寒气客居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之中,血凝涩而无法贯注大经脉中,血气居此停留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在腹中了。

若寒气居于五脏之中,会令人手足冰冷且下痢不止,造成津液丧失,而营养又无法吸收,以致会突然生痛而昏迷不知人,如果胃气回返,则复苏回来。

若寒气居于肠胃中,蠕动必缓,饮食不化生痛,浊物无法下行而自口中吐出。

若寒气客居小肠中,小肠就无法收集饮食营养,造成下痢而腹痛矣。

若是热气停留小肠中,必令肠中痛,口干燥渴,饮食秽物坚硬干燥无法排出,故成腹痛而大便不通了。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黄帝曰,所谓可从语言内容而知晓,可从目视病人而知晓的方法又如何呢?

#歧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歧伯答道,五脏六腑其在面部有一定的部位反应它,我们可视其五色的变化,例如:黄又赤表示热盛,白色为寒症,青黑为痛,这就是视而可见的方法。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黄帝问,如何从触摸而知病情呢?

#歧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歧伯回答,察其主病之经脉是否坚硬?何处坚硬?何处有瘀血?何处呈下陷状这些都是触摸可得知的。

#帝曰,善。

黄帝说,答得好。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我知道百病都发生在气上,如人怒则令气上冲,人喜则气机和缓,人悲则令气消弱,人恐则令气下行,遇寒则令心气收敛,遇热则气四散,受惊则使气乱行,过劳则损耗元气,过思则令气郁结不通。此九种气不同,主生何病呢?

#歧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歧伯答道,人大怒则气反行,严重时会吐血及下痢。因此气会更上逆了。喜能令人气和舒畅,气血通利无阻,所以气会缓和。

人悲则令心脉拘急,肺叶伸张且抬高,以致上焦不通。气血无法散开,热气在中焦无法散出,就令人气消弱了。恐惧则令人胆怯,却意一生即使上焦闭塞。上焦闭则令下焦上而复返下焦,使人腹胀,气就无法正常运行了。

寒气能使肌理毛孔闭塞,阳气无法行之于外表,故令气收敛在内而不出矣。

热气能令人毛孔肌理大开,气血流畅,汗大出,所以气就外泄了。

人受惊则心意无倚靠,神志恍忽不知所处,

谋虑不定,以致气机混乱了。

过劳会令人喘息大汗出,于是内外皆太过

伤,造成气耗损不复矣。

思念能使心有所依靠,神志有所依归,正气因而停留无法正常运行,致令气郁结不通了。

40.腹中论篇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黄帝问,有种病使人腹腔肿满,吃了早餐则晚上无法进食,这是什么病呢?

#歧伯对曰,名为鼓胀。

歧伯答道,此病叫“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间,如何治疗呢?

#歧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歧伯答道,用鸡矢白来治疗,干燥过的鶏矢白与甜酒合煮。一剂有反应,二剂即愈。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黄帝问,其间也有再复发的,是为什么呢?

#歧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歧伯回答道,这是因为在病将愈时,饮食不知节制而引起的。因此病邪又复聚于腹部而造成的。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黄帝问,有人病胸胁胀满,无法入食的。其发病之初先可闻腥臊的臭味,口中清涎不断,咳吐中带血,手足冰冷,目眩,常常大小便中亦带血。此病为何?如何得到的?

#歧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歧伯答道,此病名“血枯”。这是在少年时得到的,比如曾大量失血,或醉后行房事,以致中气不足,肝脏受伤。女子则必月经停滞不来。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黄帝问,如何治疗呢?用何方法使其恢复呢?

#歧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幷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歧伯答道,用四付乌贼骨及茜草一份,二物合幷,研为粉末,利用雀卵黄来做黏着,制成如小豆般大的丸,每次五粒饭前服用,并喝鲍鱼汁。如此可使肠中清利,恢复肝的功能。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黄帝问,有病症是下腹部隆起,在其上下左右皆可摸到块状的根样,逭是什么病?可以治好吗?

#歧伯曰,病名曰伏梁。

歧伯答道,病叫“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黄帝问,此伏梁之病,因何得之?

#歧伯曰,囊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

#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歧伯答道,这是许多脓血被囊状物包着,因位居肠胃之外,故无法治疗。想去治疗而每次切按此块会因之而死。

#帝曰,何以然?

黄帝问,为何如此呢?

#歧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歧伯答道,此病脓血囊向下走,则必下脓血。

若上行则压迫胃脘,造成胃中生痈脓。这病必久也,很难治。如果位在脐上是逆症,如在脐下是从症,还好治些。针刺时不可用强泻法,否则必伤病人,详论在刺法篇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黄帝问,有人身上及大腿部,足胫部都肿起来,腹部有绕脐痛的现象,这是什么病呢?

#歧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濇之病。

歧伯答道,此病亦为伏梁,但是是由风来造成的。其病气溢出大肠而附着在肓部。肓之源头在脐下气海穴,所以会有环脐而痛的现象,此病不可乱动,摇动过剧会造成小便濇涩不易排出的病,很危险。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黄帝问,老师常言热中、消中之病不可服用高厚美食或芳香草药或石药。石药令此种病人易发癫疾,芳香草药使人发狂。今见有热中或消中的病人,大都是富贵之人。如果禁止其饮食丰美的食物,是与其心意不合的。又禁止服用芳香的草药及石药,就无从去治疗疾病了。请说明之。

#歧伯曰,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歧伯回答,芳香的草蘖其气必盛,石药之气亦悍烈。故此二者药气快速而强劲有力,因此不是心无欲望,无所怨之人是不可服此二种药物的。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黄帝问,为何不可以服此二种药呢?

#歧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歧伯回答,所有热中及消中之病,都因肠胃中过热引起,热气本性慓悍,药气亦同,一旦二者相遇,必内伤脾。脾为土气,受木制,因此于甲乙之木日必造成脾病矣。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黄帝说,好。那有病如胸肿大,颈痛又胸腹胀满,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得此病呢?

#歧伯曰,名厥逆。

歧伯答道,此病名“厥逆”,中于寒,阴阳绝别而成的。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问,如何治疗呢?

#歧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幷,乃可治也。

歧伯答道,此病若灸它则造成声哑,用针石开破,必成狂乱,只有待其阴阳和谐时再来慢慢施治了。

#帝曰,何以然?

黄帝问,为何如此呢?

#歧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上,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歧伯答道,阳气本上行,今病令阳气更上,故头呈阳气有余状,一旦火灸之则阳气遏盛而入侵阴中,一入则音哑。针石刺破令阳气大泄,故阳气因虚而成狂。须令上头的阳气下降进入四肢,手足温暖后再调和可安全治愈。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黄帝说,答得好。如何知晓妇人已怀孕且将会生呢?

#歧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歧伯回答,身体有异常现象,但按脉却很正常无病脉之象,这就是怀孕了。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黄帝问,又发热又疼痛的是什么病呢?

#歧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也。

歧伯说,发热的病人,必出现阳脉,因受三阳经脉气所动而成的。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是少阳病,大于寸口脉二倍的是太阳病,大于寸口脉三倍的是阳明病。若寸口比人迎脉大,表示阳明热气已入阴臓,故此病人会头腹均受邪,以致腹胀满而头痛了。

#帝曰,善。

黄帝说,答得好。

差不多老师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中医怎样治疗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fthl/81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