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痢疾笔记

时间:2021-3-6 12:01:40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治白癜风的外用药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0098.html

痢疾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病因病机

  1.痢疾的常见病因

  外感时邪疫毒、饮食不节和脾胃虚弱。感邪的性质有三:一为疫毒之邪;二为湿热之邪;三为夏暑感寒伤湿。

  2.痢疾与久痢的病理特点

  本病初期多为暴痢,属湿热或寒湿壅滞,表现为湿热痢或寒湿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湿热伤阴,形成阴虚痢;脾胃素虚,寒湿留滞肠中,则为虚寒痢。

  3.痢疾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为痢。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病理因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理性质分寒热虚实。

  痢疾的诊断要点:

  (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2)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多有饮食不洁史。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辨证论治

  1.痢疾虚实寒热的辨证要点

  痢疾应首辨久暴,察虚实主次,其次识寒热偏重,再辨伤气、伤血。

  暴痢发病急,病程短,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久痢发病慢,时轻时重,病程长,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常为虚中夹实。

  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甚至紫黑,浓厚黏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

  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感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2.痢疾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宜忌

  痢疾的治疗,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刘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此外,对于古今医家提出的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均可供临床用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参考借鉴。

  3.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湿热痢

  主症: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腹部疼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芍药汤加减。

  速记:湿芍毒白阴驻车,寒正息连虚寒真。

  (2)疫毒痢

  主症:起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代表方:白头翁汤加减。

  (3)寒湿痢

  主症: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腹痛拘急,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4)阴虚痢

  主症: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代表方:驻车丸加减。

  (5)虚寒痢

  主症: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代表方: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

  主症: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连理汤加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fthl/99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