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时为“大寒”。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 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 大寒为十二月中,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冬至一阳初生后,经小寒至大寒,阳气逐渐强大,由下而上,在逼迫寒气以全部能量抵制。由此阴寒密布地面,悲风鸣树,寒野苍茫,寒气砭骨,才是大寒。 过了大寒,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下一节气即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寒冷的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此时天气寒冷到了极点,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大寒的养生在于「藏」,此时我们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还需要有适当的饮食进补。 中医认为,寒气容易损伤我们的阳气,人体五脏中肾阳最强,冬日养肾正是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之势,调节身体以抵抗寒冷,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 大寒为「冬三月之末」,此时正值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冬季,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又与立春相承接,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节里,大自然阴气极盛,阳气沉降到极点并准备生发,大寒节气虽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但却是一年「运」、「气」循环变化的开始,做好大寒时节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大寒三候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一候鸡乳:大寒之日“鸡乳”,鸡是木畜,提前感知到春气,开始孵小鸡了。 二候征鸟厉疾:大寒后五日“征鸟厉疾”。征鸟是指鹰隼之类远飞之鸟,厉疾是厉猛、捷速。 三候水泽腹坚:再五日“水泽腹坚”,上下都冻透了,寒至极处,按物极必反原理,坚冰深处春水生,冻到极点,就要开始走向消融了。 大寒·诗词 村居苦寒 唐·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和仲蒙夜坐 宋·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岁寒知松柏 宋·黄庭坚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後凋节,岁有大寒知。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元沙院 宋·曾巩 升山南下一峰高,上尽层轩未厌劳。 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经台日永销香篆,谈席风生落麈毛。 我亦有心从自得,琉璃瓶水照秋毫。 题浮光丘家山寺 宋·王之道 古寺钟鸣漏向残,马嘶人起束征鞍。 曈曚半弄阴晴日,栗烈初迎小大寒。溪水断流寒冻合,野田飞烧晓霜乾。 嗟予老踏浮光路,陟岵怀亲眼欲酸。 游慈云 宋·陈著 老怀不与世情更,才说闲行兴翼然。 微湿易乾沙软路,大寒却暖雪晴天。未曾到寺香先妙,底用寻梅山自妍。 笑问松边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 大寒出江陵西门 宋·陆游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销魂。 冬行买酒炭自随 宋·曾丰 大寒已过腊来时,万物那逃出入机。 木叶随风无顾藉,溪流落石有依归。 炎官后殿排霜气,玉友前驱挫雪威。 寄与来鸿不须怨,离乡作客未为非。 壮士吟次唐人韵 宋·陆游 士厌贫贱思起家,富贵何在发已华。 不如为国戍万里,大寒破肉风卷沙。誓捐一死报天子,兜鍪如箕铠如水。 男儿堕地射四方,安能山栖效园绮! 塞云漠漠黄河深,凉州新城高十寻。 风餐露宿宁非苦,且试平生铁石心。 回次妫川大寒 宋·郑獬 地风如狂兕,来自黑山旁。 坤维欲倾动,冷日青无光。飞沙击我面,积雪沾我裳。 岂无玉壶酒,饮之冰满肠。鸟兽不留迹,我行安可当。 与同舍游净明是日大寒予独乘马诸公以盂浩然 宋·王之望 惨淡阴风暗广川,冲寒直到白云边。 寒驴苦忆长安道,古寺深行小有天。岘首诗人穷入画,孤山处士句堪传。 疑君便是林君复,妙字清题故宛然。 大寒·养生 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此时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大寒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 食宜温养肾为主 从五行与五脏、季节的对应关系来说,肾应冬,属水,主藏,所以“冬季养肾”是养生的基本认识,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是冬季养肾的首选食物。此外,核桃、桂圆、栗子等坚果类食品也是冬季益肾佳品。中医有“寒者温之”的原则,认为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猪腰等,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非常适合冬季食用。但补的同时别忘了,中医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炖肉时不妨加几块萝卜,或搭配素炒萝卜丝、蒸萝卜糕等食用,可以防止冬季进补太过造成的脾胃消化不良。 睡宜早养精蓄锐藏阳气 为了顺应冬藏,人们在起居上也应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的潜藏。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天不妨“偷点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之,则容易耗损阴精,伤及肾脏,甚至有折损寿命之虞。 动宜慢微汗即可 冬藏时节,万物蛰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做事“慢半拍”,以免扰动阳气。此时的锻炼要有节制,微微出汗就好,建议大家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此外,运动尽量选择在白天、阳光充足时进行,并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运动损伤。 头宜暖胸背足忌寒凉 大寒节气,天寒地冻,寒邪侵人,易使人体气血流行不畅,血脉筋脉拘急,所以冬季是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关节痛、感冒等疾病的多发季节,保暖也就变得异常重要。 中医认为,头是各条阳经会聚之处,心为阳脏贯通胸背,寒易从脚而生,因此,头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年老阳气弱者更应注意。出门应戴好帽子,避免湿发出门,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选择舒适保暖性能好的鞋子,并经常用热水泡脚。 心宜平节制喜怒晒太阳 冬季白天短而夜间长,寒冷的天气、呼啸的北风、频发的雾霾,常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引发失落、沮丧等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因此,要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节制喜怒,多听音乐,参加娱乐活动,积极乐观地面对寒冷的天气变化。还要多晒太阳,接受“光合作用”,静心等待寒冷过后的春色。 大寒·注意保护 保护头颈部 “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的6条阳经均在头面部进行交接汇聚,是整个人阳气最旺盛的地方。 颈椎是人体的“要塞”,颈部充满血管,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头颈部位接近心脏,皮肤较薄,血管较粗,均是人体散热、消耗能量最大的地方,最先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 冬季出门可戴帽子、戴围巾并穿立领装,给头部保暖不仅能挡住寒风,也能防止头颈部的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感冒、头痛、颈椎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晚上最好不要洗头,洗完头也应立刻用毛巾擦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保护腰背部 腰部为“带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 肾脏是人体先天之本,喜暖怕寒,主宰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是人体重要的健康敏感区。腰部与背部相连,后背是人体“督脉”循行之处,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在天气好的时候,可经常背对太阳而晒,身体吸收到的阳气能最快运送到全身,全身都会舒适通达。 若是天气不好,也可在室内双手搓腰至发热,能促进腰背部血液循环,有强壮腰肾的功效。 保护腹部 中医有云“背为阳,腹为阴”,腹部阳气最少,易让寒气入侵,也就容易受凉。 一旦腹部受凉,会引起胃脘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尤其是女性易出现痛经、手脚冰凉、月经不调等宫寒症状。 此外,肚脐位于腹部,对外部刺激最敏感,是万万不能受寒的。如果在室内衣着不多的时候,也可以多穿一件背心保暖。 还可以多按摩腹部来提高人体自身的驱寒能力,或用暖水袋外敷腹部以驱寒、固气、通阳。 防心肌梗塞 气温下降尤须护心护脑,寒冬是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血管收缩,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 因此,冬季应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室内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8℃至21℃,以防室内外温差较大,人体难以适应,也容易诱发疾病。 防哮喘 大寒时节气温较低,人体肺气较弱、肾阳渐衰,人体抵抗力较弱,便会让空气中的寒气侵袭呼吸系统,从而刺激哮喘发作。 防治哮喘首要是防寒保暖,重点在背部保暖。 肩背部有一风门穴,位置正对应两肺叶,对肺的影响非常大,哮喘患者千万不要让背部受寒,即使天气炎热时也不要穿露背的衣服。 平时应适当按摩风池穴,每次时间不超过10分钟。 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哮喘最初也是由感冒引起的,因此预防感冒也能减少哮喘的发作几率。 防寒痹 寒痹俗称冷风骨痛,这种骨痛逢寒加剧,遇热则痛减,是由于受寒令气血凝滞,受阻不通才会引起疼痛。 面对此症时应注重温经散寒,除用热水袋、电褥等保暖防寒之外,可服用相应的药物。 防胃病 胃病在冬季极易复发,这是因为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严重者会致胃溃疡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日常应注意胃部保暖,可多穿一件背心保护腹部;饮食上应少吃多餐,选择清淡温软等易消化的食物,戒除饮酒,防止胃病发作。 泰通养生我们旨在维护您的健康, 改善您现在的生活品质。 希望能帮助到全世界更多的家庭! 泰通养生用诚信铸就品牌,用指尖传递健康!您身边的抗衰老养生专家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