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学妇科之产后腹痛篇

时间:2020-7-19 12:07:37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中医临床学》妇科之产后腹痛篇

孕妇分娩后,小腹或少腹疼痛者,统称“产后腹痛”。其中少腹疼痛,亦即因瘀血所致的腹痛又称“儿枕病”。《产宝百问》:“产后少腹痛由恶露凝结,或外寒搏之,若久不散,必成血瘕,月水不调。”本病以经产妇为多见,且腹痛重,一般3-4天可自行消失,个别严重者则需治疗。

西医学中的宫缩痛、产后痛若腹痛阵阵加剧,难以忍受,或腹痛绵绵,疼痛不已,影响产妇的康复,可参照本病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气血阻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导致不通的原因有血虚,即产时去血过多之虚痛和产后恶露涩少,血瘀而致的瘀痛。

(一)血虚

由于产后伤血,失血过多,冲任不足、胞脉失养,或血少气弱运行乏力,致血流不畅,滞涩而痛。

(二)寒凝血瘀

产后恶露不下,或下而涩少,瘀血内阻,或产后正气虚弱,起居不慎,寒邪乘虚侵入胞脉,血为寒凝,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宜,气滞血瘀,瘀血内停,恶露当下而不下,以致腹痛。

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产后至产褥期内出现小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或小腹隐隐作痛,多日不解,不伴寒热,常伴有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排出不畅;或恶露量少,色淡红。

(二)理化检查

1、产科检查:腹部检查时注意子宫复旧情况,是否有缩复不全;恶露的量、色、质是否正常,有无伤口感染;内诊查盆腔有无包块。

2、B超检查:了解子宫复旧情况。

3、腹部MRI检查、腹部平片检查:鉴别外科急腹症等其他因素所致腹痛。

(三)鉴别诊断

1、伤食腹痛:有饮食失节史。疼痛部位多在胃腕部,伴有嗳腐吞酸,食欲不振,大便或秘、或溏滞不爽等消化道症状。恶露可无改变。

2、产后下痢:起病急,有不洁进食史。疼痛部位在脐周,伴有发热,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大便常规异常。

3、产后淋证: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症,伴有小腹拘急疼痛。尿常规可见红、白细胞。

辨证论治

产后腹痛的辨证是以腹痛的性质为重点,结合恶露的色、质与全身证候,舌脉变化而辨其虚实。如腹痛隐隐,喜温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心悸,舌淡红,脉虚细者,属血虚;如腹痛且胀,触之有块,按之痛甚,恶露量少,色黯挟块。舌黯、脉沉涩者,属血瘀;如产后小腹或少腹冷痛,痛势颇剧,面色清白,身冷畏寒,四肢欠温,或麻木喜热,大便消稀,舌紫黯,苔白,脉沉紧或迟涩者,属寒。

本病的特点是发生于新产后,痛在下腹部,多为阵发性,不伴有寒热等症。临症时应与伤食腹痛、感染邪毒腹痛等鉴别。伤食腹痛,多有伤食史,痛在脘腹,常伴大便异常;感染邪毒腹痛,多有恶寒发热,恶露臭秽,其痛持续不减而拒按等。

本病治疗以调畅气血为主,使之“通则不痛”。然产后兼瘀挟寒者亦不少见,故补虚用药不可过用滋腻、寒凉,以免留邪,适当寓攻于补中。

(一)血虚

证候:产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揉喜按,恶露量少,色淡薄质,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腰酸困楚,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虚细无力,或兼弦涩。

治法:补血益气。

方药:八珍汤加味。

熟地15g,当归10g,白芍30g,川芎10g,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30g,鸡血藤15g,杜仲15g,续断15g,砂仁10g(后入),陈皮6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炙甘草6g。

(二)寒凝血瘀

证候: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或得热稍减,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黯有块,或胸胁胀痛、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黯,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方药:生化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

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党参30g,肉桂6g(后入),牛膝10g,益母草30g,炒小茴香10g,延胡索10g,炒蒲黄15g(布包),炒五灵脂10g,制没药10g,炮姜6g,大枣4枚,炙甘草6g。

临证权变

血虚腹痛者,若大便燥结甚,肠宁汤去肉桂加火麻仁、柏子、肉苁蓉以增强润肠滋液通便之效,若血虚兼寒,腹痛喜热熨,畏寒肢冷,脉细而迟,可加吴萸、小茴香、炮姜温经散寒,或用《千金翼方》当归建中汤以甘温建中,补虚缓急;若恶露而不畅,加桃仁、茜草、益母草以活血化瘀;若血瘀而兼寒;证见下腹冷痛,喜温拒按,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舌黯或瘀滞,苔白薄,脉沉紧,法当散寒行瘀止痛,方用香桂丸,药用当归、川芎、肉桂3g(后下)、木香、炮姜炭、吴萸、焦山楂、红花、炙草。

血瘀腹痛者,若腹痛甚、恶露少挟有血块,加五灵脂、蒲黄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若疼痛欲呕、肢冷面青,加吴萸、法夏以温经降逆;若小腹痛而胀,加枳壳、香附以理气行滞;若胸脉胀痛,加合欢皮、郁金、柴胡以舒肝解郁;若神疲气短,加人参、黄芪以益气补虚;若瘀血郁久化热,加丹皮、赤芍、丹参以凉血清热;若血瘀复感邪毒,加金银花、连翘、蚤休、败酱草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一)调护

(1)注意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2)产后百脉空虚,尤以注意保暖,勿受寒冷,腹部宜热敷或艾灸天枢、气海等穴,亦可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宜轻刺激。

(3)可用腹带固定腹部,亦可减轻疼痛。若脐部用丁香、肉桂、川椒各等分研细末外敷,则效果更佳(可用胶布或活血止痛膏固定)。

(4)大便燥结者可给缓泻剂,如麻油、蜂蜜等润肠通便。

(5)忌食酸冷及不易消化食物。

(二)应用例案

例一、一妇产后腹中?痛,痛引小腹,兼寒热不止,脉虚涩弦浮,此恶露已尽,冲任受寒而营卫不调也。投当归建中汤四剂,而寒热减,腹痛退,小腹和。又以八珍汤加姜枣,调治半月而霍然。(《医略六书》)

按:血虚冲任受寒而营卫不调,故腹中?痛,痛引小腹且兼有寒热,脉虚涩弦浮,均为血虚外感寒邪之象。用当归建中汤补虚缓急、建中、调和营卫,方中当归养血补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配以桂心、生姜调和营卫;大枣、饴糖补中养血。所以服剂后寒热止,小腹已不痛。又以八珍汤加姜枣气血双补法,调治半月而完全康复。

例二、劳××,女,32岁,干部,年5月7日初诊。本人自述:产后七天,恶露较少,少腹作痛,有坚硬块,按之痛增。诊之面色紫黯,舌质略紫,脉沉紧。

治法:祛瘀活血止痛。

处方:加味生化汤。

当归10g,川芎6g,益母草10g,红花4g,桃仁10g,炮姜3g,炙甘草3g,炒蒲黄10g,五灵脂10g,山楂10g,共三剂。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恶露增多,腹痛减轻,再继服三剂而痊愈。(《中医妇科临床经验选》

按:恶露瘀积于内,故腹痛拒按,有坚硬块,按之痛增。舌质紫,面色紫黯,脉沉紧,均是血瘀之征象。方中川芎、当归调血;红花、桃仁、蒲黄、五灵脂祛瘀;山楂破积血;益母草直入胞宫,祛积血,配合五灵脂,有止腹痛之功。

(三)简便验方

1.益母膏,每日三次,每次一匙冲服。

2.针灸治疗:针刺足三里,轻刺激,或单用艾灸关元穴。(以上均见成都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编《中医妇科学》)

3.五灵脂置锅内加热,再撒米醋炒拌搅匀为极细末,每服6g,用黄酒或绍兴酒送下。(《广东医学》祖国医学报(2):.21)

4.山楂30g,砂糖15g(冲),水煎服。(《证治准绳》)

5.益母草30g,生姜三片,红糖15g(冲),水煎服。(湖北中医学院《妇产科学》)

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产后腹痛,若因去血过多而痛者,为血虚痛;若因恶露去少及瘀血壅滞而痛者,为有余痛;若因伤食而痛者,必恶食胀闷;若因风热乘虚入于胞中而作痛者,必见冷痛形状。”

《万氏女科》:“腹中有块,上下时动,痛不可忍,此由产前聚血,产后气虚,恶露未尽,新血与故血相搏而痛。”

《景岳全书·妇人规》曰:“产后腹痛,最当辨察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痛也。大都痛而且胀,或上冲胸胁,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皆实痛也。宜行之、散之。若无胀满,或喜揉按,或喜热熨,或得食稍缓者,皆属虚痛,不可妄用推逐等剂。”

《女科撮要》:“产后小腹作痛,俗名儿枕块,用失笑散行散之。若恶露既去而仍痛,用四神散调补之;若不应,用八珍汤。若痛而恶心,或欲作呕,用六君子汤。若痛而泄泻,用六君子汤送四神丸。若泄泻痛而或后重,用补中益气汤送四神丸。”

《傅青主女科·产后》:“妇人产后少腹疼痛,按之即止,人亦以为儿枕之疼也,谁知是血虚而然乎!夫产后亡血过多,血室空虚,原能腹疼,十妇九然。但疼有虚实之分,不可不辨;如燥糖触体光景,是虚疼而非实疼也。大凡虚疼宜补,而产后之虚疼,尤宜补焉。惟是血虚之疼,必须用补血之药,而补血之味,多是润滑之品,恐与大肠不无相碍;然产后血虚,肠多干燥,润滑正相宜也,何碍之有。方用肠宁汤。”

按语:我师郑伟达教授幼承家学,又师承名师新中国中医药的奠基人,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主任中医师),郑孙谋教授(全国五百老,主任中医师)等著名专家。从医40多年,深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尊经不泥古,尚经方,时方而创新,励行实践,注重实用。主治肿瘤病及各种疑难疾病。内,外,妇,儿,眼,鼻,喉科。临床治疗方面,诊断确切。立法严谨,以法统方,喜用合方,方中有方,方方相扣,处方用药,灵活稳当,尤其擅于运用经方,不拘时方,验方均广为采用。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独具一格,疗效优异,治愈癌症和疑难病者不计其数。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刘雨昕

校正:郑东英

编辑出版:郑东京

扫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ftjc/87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