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难真武汤有奇效,可惜无人会用

时间:2021-8-26 10:53:06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很多人夏天往往比冬天更容易感冒。夏季着凉感冒,都是因为湿气缠身引起的!现代人生活在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人体感觉舒适,身体却受不住。夏天本该是出汗的季节,却因为使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而淤积体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也就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

现在分享一种很著名的一个祛湿名方,——《真武汤》。

真武汤,为祛湿剂,出自《伤寒论》。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

照常进行大家最喜欢的组方分析环节:

君药

附子:温肾暧脾,以助阳气。

臣药

茯苓、白术:健脾渗湿燥湿,以除水湿。

佐药

生姜:温阳散寒,宣散水气。

使药

白芍:利小便;缓急止痛;敛阴护阴,使温阳不伤阴。

我在临床上具体使用此方,经常和五苓散治疗,五苓散的药物有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这些药物功效雷同,能够相辅相成,增强方子的疗效和适用症,水肿明显的,需要加强利水消肿的,也可以在方子的基础上加入薏仁、白扁豆等等。

我曾使用此方,调理一个腰部发冷酸困患者,辨证属于阳虚寒湿,使用此方治疗效果良好。但方子总体性质偏温燥,阴虚内热亢盛的人不宜久用。

真武汤只有五味药,附子,白术,茯苓,生姜,白芍。其中白术茯苓两味药是作用在脾胃中焦,一般人生病,还没病入下焦,只停留在中焦的话,用白术茯苓两位药就可以健脾祛湿利水。白术加强肠胃蠕动,促进消化。

茯苓去旧水,生新水。意思就是把停留在身体内已经不参加循环的多余的水分排掉。很多人身体很胖,松松垮垮的,像个水袋子,却总是口焦舌燥,要喝很多水,单单一味茯苓都可以止渴。水液代谢出现障碍,水淤积在皮下,太阳一晒就变成水垢。这种情况用一味茯苓就能够解决。

生姜的做用是发散水气和止呕,体内太多水的人,很容易会呕或者恶心,那么用生姜一味就可以解决。

白芍有人说是为了反佐附子的辛热,这当然有道理,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为了止痛。日本人把体内多余的水称为水毒,可见水太多真的是毒,因为它会成为滋长其他细菌病毒的媒介。一长东西,肚子就会痛,所以白芍就是用来止痛的。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生川谷。附子一药,大辛大温,主风寒咳逆邪气者,消中下焦寒气也,下焦不寒,肺气自降而不咳逆;温中者,不仅中焦脾胃,里俱可谓广义之中也;金创者,需生气血,促运行,固本而防外邪,亦附子之用;破癥坚积聚血瘕者,以辛热行动之性也,内经言“阳化气,阴成形”,故而阴寒凝滞多成实质癥瘕,以阳通阴,此其至理也;寒湿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者,亦是寒邪入经络,气血难行不得濡养,且寒性本就拘急,故而拘挛而痛,可见附子不仅入下焦,温元阳,还能直入经络,祛寒胜湿也。

可见附子之辛热属极,按火神派说法极则生变,故而由散变敛,故而可用治下焦元阳飞散,此说或可参考,其实当解为散周身寒气而元阳自安归位或更为妥当。

用于本方中,温里止腹痛,入少阴,温下焦阳气,且至周身四肢,以阳行水,助肾行使气化功能使水速去也。亦可见本证较苓桂剂阳虚更重,故而用附子而不用桂枝,从症状相比:苓桂朮甘汤为“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而本证直接“头眩”,身已动,且已欲倒,还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等水邪更偏中下之证,可见水邪之盛。可见仲景用药,有的放矢,层次分明。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切不了盲目用药。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巨大,大多保持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健康或多或少会受影响。身体诸多表症皆发于五脏,五脏不安就会导致:心肾不交,肝火郁结,脾胃虚弱,血不足,痰热上扰等五行失守,继而导致:失眠,多梦,易惊醒,乳腺增生、便秘或便溏、月经不调、痰湿肚腩肥大,更年期综合征等五脏相关症状,调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一股脑的出现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单一调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

(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肝不好,未老先倒!中医春季养肝三大秘诀,或许比你吃保肝药要强

2、《补中益气汤》调理盗汗,只适合这1种人,其他人喝就是遭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jbzd/118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