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便带血, 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跟痔疮联系在一起, 毕竟民间还有“十人九痔”的说法~~~ 很多人讳疾忌医,或者是忙于工作, 觉得便血只是小问题, 殊不知, 便血还可能是肠癌的危险信号! 01警惕肠癌在“痔疮”掩护下生长 38岁的张先生从上高中就开始大便次数多不成型,最近开始有粘液脓血便的现象,他一直认为自己得了痔疮。到药店自行买了药服用后,却一直不见好转,反而症状渐渐加重起来。近日,张先生来我院内镜室咨询,在裴主任建议下做了肠镜检查,发现距肛门20cm处有一不规则肿物,明显的腺瘤癌变。裴主任说这样的患者其实并不少见。许多患者发现便血的第一反应就是痔疮,然而便血却还可能是肠癌的表现症状。便血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多见于大便干结、上火、饮酒后。其实,很多肛门疾病如肛裂、肛瘘、直肠息肉、肛肠肿瘤,甚至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肾衰竭等都可引起便血。有些却因为没有重视,医院进行科学检查,导致疾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痔疮与肠癌所引起的便血到底有什么不同?首先,便血的特点不同。痔疮患者的大便有血,一般都是“被动”出血,是大便表面带血、便后手纸带血,便血的颜色多为鲜红色。但直肠癌的出血是“主动”出血,由于直肠癌位置常常高于内痔,因此当大便在直肠储存时,会与直肠癌出血混合,造成大便内混杂有血液,而往往血液颜色多呈暗红或果酱色,甚至黑色,有时大便本身还会带有黏液和脓液。其次,伴随症状不同。痔疮是曲张的静脉团,所以便血多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有时还会有肿块(静脉团)从肛门脱出。对于脱出的痔,手指按压后很软,和身体其他部位的静脉一样,可以被压扁,或者推回肛门内。如果内痔长期脱出,会出现疼痛和硬结感。直肠癌作为实体肿瘤,位置固定,质地较硬,会导致直肠壁僵硬、受压,从而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肛门坠胀,排便后不久又出现便意,但无粪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粪便。如进一步生长,还会造成直肠管腔狭窄、甚至部分堵塞直肠,从而导致大便困难、大便变细等,少数患者还会因直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等。因此,裴主任建议,如果有持续的便血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大肠肿瘤。 02肠道息肉会变成肠癌吗? 如今,西方化的饮食习惯,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和低纤维素饮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肠息肉,乃至肠癌的高发。不少人在体检后也被告知了大肠息肉的存在,那么,息肉会不会变成肠癌?研究表明息肉继续生长可变为腺瘤,而腺瘤继续发展可能就会变成癌。95%的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过来的,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虽然大多数肠道息肉是良性的,但一小部分腺瘤是会发生癌变的,恶变率和息肉的大小密切有关,直径小于1cm、1-2cm和大于2cm的恶变率分别为1%、10%和35%。直径小于2cm的绒毛状腺瘤,其恶变率为10%,大于2cm的恶变率则高达53%,尤其需要引起警惕。 裴主任指出,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肠癌的最有效手段。肠镜检查不仅可清晰地检查整个大肠,并且在发现病变时可直接钳夹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利于早期及微小结直肠癌的发现与确诊。但是很少有人主动做肠镜检查,主要是因为大家普遍对肠癌缺乏认识,而且对肠镜这种侵入性检查方法感到恐惧,这样恰恰耽误了病情。因此,肠道息肉患者要及时检查,即使息肉切除后也应根据医生指导进行随访。 03哪些人群应警惕肠癌? 如今,我国肠癌患者已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即使20多岁患肠癌也不再稀奇。裴主任提醒,凡有以下表现:近期出现持续腹部不适、隐痛、胀气;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或腹泻、或两者交替;大便形状改变,出现凹槽,或大便变细;便血,尤其暗红色或伴有血块;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腹部肿块等,应考虑肠癌的可能性,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明确或排除诊断。另外,个人有腺瘤、结肠癌,炎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史,家族直系亲属有肠癌或息肉的重要家族史,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等,这些人群都需格外警惕肠癌。对于40岁以上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进行肠镜检查。早诊早治早健康,早发现一个月,健康生活三十年! 编辑:薛瑞伟图文:裴淑玲 责编:薛瑞伟 热线丨- 地址丨宋璟大街号 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医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