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寒流来侵袭的日子,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受伤呢?首当其冲当然是阳虚之人了,阳气不足,则非常容易被寒邪伤到。 1.心阳虚 心阳虚之人,心脏的阳气不足,缺乏推动、温运的力量,则会出现以下症状:心悸怔忡,气短胸闷,或心胸疼痛,遇冷更重。自汗,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这些症状,在寒冷的时候容易发作,当寒邪来袭,则更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有的心阳虚的老人在冬天室外锻炼,会出现突然心脏疼痛,心脏病发作,结果入院抢救的情况。 当年少年王孟英在打工的时候,他的老板突然心痛倒地,少年王孟英判断是心阳不足,就用随身佩戴的一块干姜,熬水救了他老板的一条命。 所以,冬天的时候,素体心阳不足之人,要有所防备。 2.肺阳虚 肺阳虚多见年高体弱或者久病之人,同时阳虚之人也会肺阳虚。多因久咳、久哮、久喘,使肺气耗损而致,或者是服用寒凉伤肺之药,外加寒邪伤肺,导致的肺阳虚。 肺阳虚之人,会出现这些症状:咳吐涎沫,质清稀量多,形寒肢冷,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受风寒,或稍作劳累即作哮喘,或作喘促,或作感冒。平素神疲乏力,短气不足以息,头眩,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滑润,脉迟缓或虚弱。以上症状,一旦到了冬寒季节会明显加剧。在具体的疾病上,会导致出现肺痿、哮喘、肺胀、风寒感冒等疾病。 对于这部分人,一定要采用温肺补肺这样的思路,最好在夏天,就开始调理,则事半功倍。我们中医的三伏贴,对这种情况效果就不错的。 3.脾阳虚 脾阳不足,主要有以下症状:畏寒肢冷、食欲减退、脘腹冷痛而喜温喜按,大便清稀、或水泻完谷不化、或久泻久痢,面色虚白、倦怠神疲,口淡,喜热饮、或泛吐清涎,或浮肿、小便不利,或妇女白带量多而清稀,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细迟弱。 这些情况,也是在天气变冷后,会越来越明显,每当寒邪侵袭,则非常容易出现上吐下泻,腹痛胃痛的情况,而平时,脾阳不足之人,在吃一点生冷的食物之后,都会感觉到明显的不适。 所以,对于这样的人,一定要注意养护,尤其是饮食方面,最好能够温养,同时避免食用生冷,让身体逐渐恢复。 4.肝阳虚 肝阳虚之人,表现在肝的生发功能不足,导致肝木郁陷,出现肝经失煦,导致经络不通的情况,从而导致腹痛、腰痛、男性疝气,女性小腹痛。而筋膜失于温煦,则导致四肢蜷缩疼痛拘急,这也是一种肝风内动。同时,肝血失于温煦,导致肝血凝滞,浊邪内生,从而导致腹痛、腹胀、失眠多梦、夜里癫狂等症状。 有些患者夜里出现躁动,精神不安的症状,白天正常,在判断是肝阳不足之后,医家都是用吴茱萸汤之类的方剂治愈的。 5.肾阳虚 肾阳虚之人,命门之火不足,会出现这样的症状: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活力低下、易疲劳;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重者夏天也凉)、身体发沉;腰膝酸痛、腰背冷痛、筋骨萎软;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小便清长、余沥不尽、尿少或夜尿频多;听力下降或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自汗;易患腰痛、关节痛等;易患骨质疏松症、颈椎病、腰椎病等;虚喘气短、咳喘痰鸣;五更腹泻,或者便秘;身浮肿,腰以下尤甚,下肢水肿;须发易脱落、早白;形体虚胖或羸瘦;反映在面部则色青白无光或黧黑。 而肾阳虚之人,在冬季会感觉更加明显,有的人一到冬季,就开始白天困倦不堪,夜里夜尿增多,这都是肾阳不足的表现。此时寒邪来袭,则更容易出现问题。 以上,我把阳虚在各个脏器上的表现,给笼统地讲述了一遍,大家可以有个概念。我们身体整体阳虚,具体会反应在各个脏器上,有时会有所偏重,所以在调理的时候,需要根据各个脏器的反应,来具体调理,中医对此有着大量的具体的方剂,可以与之对应,以后我们有时间会慢慢地给大家聊。 没文化,真可怕!请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内容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号无关,仅供读者参考;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阅读原文,会有惊喜!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