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要点,重点,需要理解掌握; 蓝色→主阳,主表,主热,主实; 绿色→主阴,主里,主寒,主虚;[删]大纲删除内容[新]大纲新增内容第三章脾胃病证(上) 第一节胃痛 针灸治疗→[足三里中脘内关] 一、概念 :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胃脘痛”。 二、历史沿革 a.《证治准绳》→“胃脘痛处在心下”→当心而痛。 b.《医学正传》→九种心痛。 c.《四明心法》→吐酸→治肝为本。 三、病因病机 ⑴.→ ①外邪犯胃: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②饮食不节:胃痛最常见的病因。 a.长期过食或暴食生冷→耗伤中焦阳气; b.饮酒无节→损伤胃体; c.偏嗜辛辣→蕴热伤阴; d.嗜食肥腻,积滞难消→酿生湿热: e.饥饱无常→空腹过劳/保餐后用力过度→损伤胃气。 ③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胃痛。 ④脾胃素虚: a.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胃痛; b.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胃痛; c.胃阴亏虚→胃失濡养→胃痛。 *若素体脾胃虚弱,遇有饮食失调,外感邪气,情志刺激,更易引起胃痛发作或加重。 ⑤药物损害:过服寒凉,温燥中西药物→伤胃体→耗胃气→损胃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而痛。 ⑵.→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⑶.→胃、肝、脾。 四、病证鉴别[胃痛真心痛] 相同点 不同点 胃痛 真心痛 疼痛部位相近。 胃痛: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 真心痛: ①为胸痹心痛的严重证候,多见于老年人,常有胸痹病史。 ②胸膺部闷痛、刺痛或绞痛,疼痛剧烈,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唇甲紫绀等症状。病情危急。 ③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五、治疗原则 总则:理气和胃止痛→旨在疏通气机、通而痛止→“通则不痛”。 实证[不通则痛] 寒凝→散寒止痛 气滞→疏肝解郁 胃热→清泻肝胃 血瘀→通络化瘀 虚证[不荣则痛] 虚寒→温胃健中 阴虚→滋阴养胃 六、转归预后 ⑴.胃痛的调护特点:胃痛的饮食调摄十分重要。三分靠药,七分靠养。 ①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和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 ②忌长期饮食生冷、醇酒等物; ③忌过用苦寒、燥热伤胃的药物; ④患病后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于消化为宜,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必要时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 ⑤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情志内伤; ⑥劳逸结合,起居有常,避免外邪内侵。 ⑵.胃痛若病情由轻转重,或血不循经,形成便血、吐血;或毒热内结,三焦壅塞,形成剧烈腹痛;或脾胃衰败,气血生化无源,形成虚劳;或由痰瘀互结,形成噎膈等,俱属危重证候。 七、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①辨虚实②辨寒热③辨气滞、血瘀。 2.证治分类 证型 主症 治法 方剂加减 寒邪客胃 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 温胃散寒 理气止痛 良附丸加味 变证 附方 兼见胸脘痞闷,嗳气或呕吐者。 消食导滞 降逆止呕 保和丸 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 辛开苦降 寒热平调 半夏泻心汤 肝气犯胃 胃脘胀痛,或攻撑走窜,牵引背胁,遇怫郁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舌苔多薄白,脉弦。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 变证 附方 泛吐酸水者。 左金丸 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 疏肝泄热 和胃 化肝煎/ 丹栀逍遥散+左金丸 [.69] 病情反复,饮食不佳,神疲乏力。 疏肝健脾 理气和胃 逍遥散 湿热中阻 胃脘灼痛,吐酸嘈杂,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口渴不欲饮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化湿 理气和胃 清中汤 [.60] 饮食伤胃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消食导滞 和中止痛 保和丸 [.] 变证 附方 胃脘胀痛而便秘者。 通腑行气 小承气汤 枳实导滞丸 [.] 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 泻热解燥 通腑荡积 大承气汤 瘀血停胃 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疼痛延久屡发,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化瘀通络 理气和胃 失笑散+ 丹参饮 胃阴不足 胃脘隐隐灼痛,有时嘈杂似饥,或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弦细无力。 养阴益胃 益胃汤 [.] 变证附方 胃中嘈杂,或有吞酸。 制酸和胃 左金丸 脾胃虚寒 胃脘隐痛,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喜温喜按,空腹痛甚。 温中健脾 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 变证 附方 泛吐清水或胃中振水音。 温化饮邪 苓桂术甘汤 寒甚者。 温中散寒 理中丸 大建中汤 *[.]胃热肠燥:大黄黄连泻心汤。 *[.60]寒邪客胃证:香苏散+良附丸。 *[.]胃阴虚证:益胃汤、一贯煎。 a.失笑散:胃痛[瘀血停胃+丹参饮];积聚[积证-气滞血阻+柴胡疏肝散]。 b.益胃汤:胃痛[胃阴不足];痞满[虚痞-胃阴不足];呃逆[胃阴不足+橘皮竹茹汤];虚劳[脾胃阴虚]。 c.黄芪建中汤:胃痛[脾胃虚寒];黄疸[阴黄-脾虚湿滞]。 d.良附丸:胃痛[寒邪客胃];腹痛[寒邪内阻/正气天香散]。 八、临证备要[新] 1.治肝可以安胃。 2.注意“忌刚用柔”。 3.合理运用活血祛瘀药。 第二节腹痛 针灸治疗→[足三里天枢三阴交太冲] 一、概念 :指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使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导致的,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 ⑴.→ ①外感时邪:风寒暑热湿邪→侵入腹中→腹痛。 ②饮食不节: a.暴饮暴食→饮食停滞→纳运无力。 b.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胃肠。 c.恣食生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腹痛。 ③情志失调: a.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畅→阻滞不通→腹痛。 b.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腹痛。 ④阳气素虚: a.素体脾阳亏虚→虚寒内生→气血生成不足→脾阳虚不能温阳→腹痛。 b.病久肾阳不足→相火失于温煦→脏腑虚寒→腹痛日久不愈。 ⑵.→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⑶.→寒热虚实。 ⑷.→①寒凝;②火郁;③食积;④气滞;⑤血瘀。 三、病证鉴别[泄泻痢疾] 相同点 不同点 泄泻 痢疾 病位均在肠。 泄泻: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如水样者为泄泻。泄泻亦有腹痛证,但多与肠鸣脘胀同时出现,便后痛减。 痢疾: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液,腹痛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且腹痛便后不减。 四、治疗原则 总则:以“通”字立法。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 *《医学真传》:“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泻为通,则妄矣。” ①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 ②虚证者→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用攻下。 ③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五、转归预后 ①饮食有节; ②注意防寒保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