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家董建华内科心法二十二腹痛

时间:2020-10-2 18:38:19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国医传承与教育研究室第69期

国医大家董建华内科心法(二十二)——腹痛

作者:杨晋翔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病证。腹部内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器,为手足三阴、手足阳明、足少阳、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腹痛主要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阴虚等因素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或经络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本病究其病因病理,则有气滞、血瘀、寒凝、热结、食滞、痰虫积等。辨其部位,则痛在脐上属太阴脾,痛在脐周多为虫病。审其性质,则虚痛喜按,实痛拒按;饱则痛为实,饥则痛为虚;有形而痛多实,无形而痛多虚。得热痛减者为寒,得寒痛减者为热。腹部胀痛,时聚时散,痛无定处者为气滞;腹痛如刺如割,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者为血瘀。脐腹疼痛,时发时止者为虫积。

腹痛之辨证,应区别脏腑经络所属,气血痰食所在。一般实证腹痛宜散寒祛邪,泄热通腑、理气化瘀、清热化湿、消食导滞。虚寒腹痛宜温中补虚。总以通降为主旨,临证时又当灵活运用。

01辨证论治

1.疏肝理气法

本法适用于情志怫郁、疏泄失职、气机郁滞、腑气不通所致肝气郁滞之腹痛。气机升降失调则脘腹胀痛,攻窜不定,痛无定处。嗳气或矢气后则气机稍得疏通,故腹痛酌减,遇恼怒则气郁更甚,故痛加剧。肝布两胁,少腹为足厥阴经所过之处,气滞则痛引两胁或及少腹。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当以疏肝止痛、疏肝理气为法。

柴胡10g,白芍10g,香附10g,陈皮10g,枳壳10g,厚朴6g,金铃子10g,元胡6g,绿萼梅10g。

胸闷加旋覆花10g(包),郁金10g;大便秘结加槟榔10g,酒军3g;心烦易怒加栀子10g,丹皮6g;泛酸加马尾连6g,吴茱萸1.5g;腹痛便溏加白术10g,扁豆10g;腹胀加木香6g,砂仁3g(后下)。

2.化瘀通降法

腹痛日久,病久入络,瘀血停滞,痹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腹痛经久不愈,痛势较剧,状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腹部胀满,面色晦暗,唇暗,舌质青紫,脉弦涩。当以活血止痛、化瘀通降为法。

金铃子10g,元胡6g,炒五灵脂10g,制乳没各1.5g,香附10g,赤白芍各10g,大腹皮10g,陈皮10g。

嗜酒所伤加枳椇子10g,葛花10g;胁下癥积加三棱6g,莪术6g;纳差食少加焦三仙各10g,鸡内金6g;脘闷苔腻加藿香10g,佩兰10g;痛引少腹加小茴香6g,乌药6g。

3.泄热通腑法

平素嗜食辛辣厚味,或积滞郁久化热,则实热积滞结于肠胃而致肠胃积热之证。热结于内,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胀满不舒;热邪伤津,胃肠传导功能失常,故大便秘结,口干咽燥;热逼津液外泄,故手足汗出;热灼津液,不能上承,故烦渴多饮;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均为燥实内结、热盛伤津之征。当以泄热通腑为法。

黄芩10g,黄连3g,酒军3g,厚朴6g,枳壳10g,槟榔10g,元胡6g,金铃子10g。

腹部胀满加莱菔子10g,大腹皮10g;恶心呕吐加竹茹6g,清半夏10g;腹部拘急加白芍10g,甘草6g;头部疼痛加菊花10g,川芎10g。

4.散寒止痛法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入侵,阳气不运,脉络气血被阻,故腹痛急暴,冷则加重,得暖痛减;阳气不达四末,故手足不温,甚则畏寒喜暖;口不渴,小便清利,苔薄白,脉沉紧或弦紧,均为里寒之象。治当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良姜10g,香附10g,陈皮10g,乌药6g,肉桂3g,砂仁3g(后下),干姜3g,木香6g,枳壳10g。

少腹冷痛加小茴香6g,川楝子10g;便溏加茯苓10g;山药10g;腹痛及胁加绿萼梅10g,八月札10g;女子痛经加艾叶6g,当归10g。

5.清热化湿法

外受暑湿之邪或过食厚味醇酒,湿热内留,郁滞肠中,腑气不通,故腹痛拒按,腹满纳呆,口渴不欲饮,大便溏滞而后重,尿黄,舌苔黄腻,脉溺数或滑数。当以清化湿热、理气通降为法。

马尾连6g,厚朴6g,苍术6g,藿香10g,佩兰10g,茯苓10g,枳壳10g,香附10g。

尿黄、口渴加车前子10g(包),块滑石10g;便溏、肛门灼热加葛根10g,黄芩10g;恶心呕吐加竹茹6g,橘皮10g;湿热津伤口干加芦根15g。

6.消食导滞法

由于暴饮暴食,或饱食太过,或误服不洁之物,而致宿食停滞胃肠,伤及脾胃,运化失常,形成食滞内停之证。《医学正传》谓:"食积郁结于肠胃,皆能令人腹痛。"食滞为有形之邪,故脘腹胀满疼痛而拒按;宿食不化,浊气上逆,故恶食,嗳腐吞酸;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运化无权,故腹痛而泻;泻则食积减轻,故泻后痛减;宿食燥结,腑气不行,故便秘。舌苔厚腻,脉滑实,为食积之征。治以消食导滞、理气通降为法。

鸡内金6g,香橼皮10g,枳壳10g,槟榔10g,陈皮10g,莱菔子10g,焦三仙各10g,清半夏10g。

食积化热加连翘10g,酒军3g;脘腹胀满加木香6g,砂仁3g(后下);腹痛较重加金铃子10g,元胡6g;口干、脉细加芦根15g,石斛10g;虫积内阻加川楝子10g,鹤虱10g。

7.温中补虚法

素体阳虚,或寒湿停滞,渐致脾阳衰惫,不能温养脏腑,而形成中虚脏寒之证。脾阳受伤,内失温养,脏腑经脉血运不畅,故腹痛绵绵,时作时止。遇热、得食或休息,则助正以胜邪,故腹痛稍减。遇冷逢饥或劳累则伤正以助邪,故腹痛更甚。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大便溏薄,神疲乏力。中阳不足,卫阳不固,故怯寒肢冷。舌淡胖、脉沉细均为脾胃虚寒之象。当以温补散寒、辛甘通阳为法。

黄芪10g,桂枝6g,白芍10g,炙甘草3g,党参10g,陈皮10g,当归6g,金铃子10g。

四肢不温加熟附片6g,肉桂3g;脘腹坠痛加升麻6g;大便清稀加炮姜1.5g,山药10g;少腹冷痛拘急加小茴香6g,乌药6g,肉桂3g;心烦不寐加炒枣仁10g,夜交藤15g。

02临证备要

1.通降药在腹痛治疗中的运用

治疗腹痛多以通腑为基本治则,但临证时又必须根据病情,灵活配伍运用。理气轻剂用枳壳、大腹皮、陈皮,重剂用槟榔、瓜蒌、酒军、元明粉。对腹痛虚实兼夹者,先治其标使脾胃运化功能恢复,再酌用益气健脾之品。如脾虚兼气滞,先用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等行气通腑,后酌加党参、黄芪、炙甘草顾本补虚;脾虚夹有食滞,则先用鸡内金、陈皮、莱菔子、焦三仙等消导化积,再加白术、党参等消中兼补。即用补法时注意补中兼通切忌塞补。

2.化瘀药在腹痛治疗中的应用

腹痛日久,由气及血,往往有血瘀之征,如疼痛固定,出现刺痛,甚至有“积”、“癥"之象,因此活血化瘀药亦常使用。一般血瘀轻证用赤芍、丹皮、红花、桃仁等,血瘀较甚者用制乳没、穿山甲、三棱、莪术、炒五灵脂等。

(张元浩整理)

声明

本文摘编自《内科心法》,作者:杨晋翔等。编辑:吴晓丽。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nd+

长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bfz/202010/91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