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问曰:妇人年五十所,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条文的意思是:学生问:一个妇女50来岁,已经下利很长时间了,晚上的时候都有发热,小腹感到有拘急,有疼痛不适的感觉,腹满,手掌感到很烦热,嘴唇、口都很干燥,属于什么病证? 老师回答说:这个病整体上是属于带下这一类。怎么造成的呢?曾经流过产,瘀血留在小腹当中。怎么知道瘀血留在小腹当中呢?从其中的一个症状唇口干燥就可以知道,应当用温经汤治疗。 条文的意思比较清楚,后世根据对这个条文的理解和应用也做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我认为应该更有利于临床。 温经汤有12味药,可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方子。其组成: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川芎二两,白芍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生姜二两,丹皮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半升。这个方子的组合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其面对的症状也比较多。 近年来,日本汉方家对这个方子做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从临床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其中龙野一雄研究认为,温经汤是由芎归胶艾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汤、桂枝茯苓丸、炙甘草汤组合而成的。把12味药进行排列组合以后,就有了这样5个方的加减组成。可见,这方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集合。 浅田宗伯对温经汤治疗目标的叙述是:这个方以胞门虚寒为目标,胞门就是指包括子官、骨盆在内的整个小腹部,凡是妇人有血室虚弱、月水不调、腰冷腹痛、头痛、下血种种虚寒之候者用之。他认为,这个方是治疗整个少腹部(包括子宫)的一种虚寒证。可以治疗的临床症状,有月经不调的,有腰冷痛的,有腹痛的,有头痛的,有月经量多或者子宫出血的。 另外,他还讲到几个适用症状:下血之症(就是子宫出血或者月经量多这一类症),口唇干燥、手脚烦热、上热下寒、无腹血块者可用之。若有癥块,血下不爽者,子宫出血量不多、淋漓不止的,可以用桂枝茯苓丸。假如更严重,即癥块更大,淋漓不止更严重的话,就用桃仁承气汤。这里就把这个方的运用与核仁承气汤、桂枝茯苓丸进行了鉴别。对于浅田宗伯的这个温经汤的应用经验,日本汉方家几乎都非常推崇,龙野一雄的《中医临证处方入门》这本书(国内在年曾经翻译过来)中有个按语就说:“浅田宗伯的经验临床可作为重要参考。” 浅田宗伯指出的这样一种临床主症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所提到的胞门虚寒,我们应该联想到下腹部的久寒,应该属于这个治疗目标。宋本《伤寒论》第条就讲道:“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我们前面也提到了吴茱萸生姜基不光是治疗呕吐、头痛,还可以治疗久寒。当归四逆汤已经是治疗手指冷、脉象细了,假如更严重,小腹寒冷的痼疾,就要加吴茱萸、生姜。所以温经汤里面这两个药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学习温经汤,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它的治疗目标,虽然浅田宗伯也讲了,但他讲的有些东西过于细了,我们可以精练一点,把干货提出来。我觉得龙野一雄讲的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他说温经汤的治疗目标:第一是月经有障碍;第二口唇有干燥;第三手脚有烦热;第四下腹部有膨满感或者下坠感。龙野一雄是临床家,他说自己一生单纯用这个方子已经治愈了3例不孕症,都是以下腹部有寒冷,上表部有血热作为目标。龙野一雄在所有日本汉方家里面是比较注重病因、病机、病位等中医理论的,因此,他不仅是方证对应,还讲病因、病机的状态。下腹部有寒冷,寒冷包括什么呢?腰冷、腹冷这一类都是;上表部有血热又指什么呢?就是指这样的人可能出现手脚烦热、口唇干燥、舌红。这个就等于把病态作为目标了。下面他又做了解释,脉象是弱的。还有腹诊,这是日本每一个汉方医家都重视的,龙野一雄也一样。他说腹壁的深度有显著的变化或者软者多。这句话讲得比较含糊。显著的变化指什么呢?我的理解就是在深部压上去有不舒适的感觉,同时整个腹壁还是偏软的。因为这个方子是属于一种扶正的方,所以腹诊方面所表现出的是腹壁比较软。 掌握这个方子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了解这个方是怎么形成的。《金匮要略》里面这个方子药物的排列是: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半夏、麦冬。日本汉方家研究认为,这样的排列已经离开了原来康治本的那种以口诀形式的排列,即根据其形成的时间先后、前后加减这样的次序排列。 因此要认识这个方是怎么样形成的,还是要回到最初的排列次序。远田裕正把温经汤的构成重新按次序排列,也算是返璞归真了。吴茱萸还是第一位,人参第二位,半夏第三,生姜第四,桂枝第五,芍药第六,甘草第七,当归第八,川芎第九,丹皮第十,阿胶第十ー,麦冬第十二。为什么这样排列?这样排列,就可以看到原先是怎么组合的。然后他提出温经汤12味药一共由7个药基组成:第一个药基是吴茱萸生姜基,第二个药基是人参生姜基,第三个药基是半夏生姜基,第四个药基是桂枝甘草基,第五个药基是芍药甘草基,第六个药基是当归川芎牡丹皮基,第七个药基就是阿胶麦门冬基。这样一排列,已经学习过《伤寒论》的人马上就会知道,它里面包含了多少针对性的临床症状。这些药基再经过组合,其组合也是根据康治本的原理。怎么组合的呢?吴茱萸生姜基、人参生姜基、半夏生姜基,这3个药基合并,3个生姜就变成1个生姜放在后面,这4味药的排列次序就是吴茱萸人参半夏生姜,就成了一个新的药基。这个药基起什么作用呢?主要就是针对呕吐、下利,或者人体小腹部的久寒,都可以用这一组药基进行治疗。 接下去,也把桂枝甘草和芍药甘草合并起来,形成新的桂枝芍药甘草基。桂枝芍药甘草基主要治疗心悸、心慌、上冲以及整个腹部拘急疼痛。当归川芎牡丹皮基,它能活血补血行血,治疗血虚瘀阻。在温经汤中,当归川芎牡丹皮基是一个核心的药基。还有一个阿胶麦冬基,它所针对的就是阴血不足造成阴虚血热,出现口唇干燥、手掌烦热。把温经汤的诸多药基全面梳理一下,温经汤主要由四个药基组成,它们分别是:吴茱萸人参半夏生姜基、桂枝芍药甘草基、当归川芎牡丹皮基和阿胶麦门冬基。 我们学习方剂,尤其是由繁多药物组成的方剂,一定要通过这样的一种途径,才可以掌握得比较好。掌握了以后,再看看临床上这个方子都治疗什么病。根据《金匮要略》的原文以及历代医家的经验,温经汤主要治疗月经不调、痛经、月经过多、子宫出血、白带等妇科疾病。 我用温经汤治疗过痛经、月经量多以及不孕症,其中单纯用这个方子治愈不孕症已经有5例。今天我讲其中1例选择应用温经汤的思维过程。 患者姓汤,28岁。结婚前一年人工流产1次,现在结婚3年了还没有怀孕。她丈夫男科各方面检查都正常。西医输卵管造影检查,描述左侧伞端有些粘连,也不是很严重,但是子宫内膜明显增厚。西医诊断已经排除了血液病以及心脏、肝脏、肾脏的疾病。但是治来治去,始终没有怀孕,患者心情非常急躁。 初诊是年10月,看到患者第一眼印象是体型很瘦,中等个子,脸黄黄的,有贫血貌(血色素不到10g/dL)。这明显是出血性贫血,因为每个月月经量很多、时间很长,出血的量多。现在已经有心悸心慌、供血不足的状态。早晨还有呕吐清水,她说这个已经很久了。腹部、腰部都冷,但是嘴唇、口都很干燥,手脚烦热,脚跟皮肤龟裂。这已经不仅仅是月经的问题,可能有子宫出血的状态。但是患者分不清楚到底是月经量多,还是子宫出血。总之,月经期的出血量超过常规,这样已经好多年了。舌红,舌苔很少,脉象很虚弱。腹部的弹力是中等以下,下腹部轻微的压下去有不舒适,也有压痛感,但不是很强烈;腹壁拘急紧张,但是弹性不好,重压还有不舒服。除此之外,胃口还好,大小便也可以,睡眠也还可以。她也就是因为胃口好、大小便好、睡觉好,所以人体好像还在正常工作一样。 根据患者这样一个状态,我最初的印象就是温经汤。然后又跟温经汤有关的方剂进行了方证鉴别以后,最终决定用这个方子。至于是怎么鉴别的,等一下再仔细讲。给她开的方子基本就是温经汤原方:吴茱萸6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党参10g,桂枝6g,阿胶10g(烊化),生姜3片,牡丹皮6g,甘草6g,半夏6g,麦门冬10g。整个治疗过程中就基本守着这个方子,她吃下去还蛮好,一直坚持着,慢慢地月经量逐渐减少了,经期也逐渐趋于正常。就这样吃了3个月,她也很有信心。一直到年3月,发现自己怀孕了。她还有点怕,惧怕中药吃多了会不会出问题,怀孕了以后就不继续服药了,后来顺产一个健康的女婴。 这个病证在诊治时并没有想那么多,也可以说本身是一种默会知识,现在我要想办法把这种默会知识明显化、公开化,尽量对自己内心的这些东西进行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