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解穴第四期小班课程即将在9月25号开始72学时程门解穴课程的第四讲,主要内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性,涉及脊柱疾病。 下面给大家浅析一下膀胱经穴上,腰背委中求与小腿部穴穴性的问题~ “委中,在腘中央约文动脉陷中,正当足膝委折之中也”,此言曲膝时,穴在腘横纹中央之静脉处。《黄帝明堂经》中有:“主腰痛夹脊至头几几然……”;《太平圣惠方》中有:“主脚弱无力,风湿痹,半身不遂”,四总穴歌中更有“腰背委中求”名句,言其擅长治疗腰背之疾。“委中穴性”考其多用刺血之法,概因穴居腘窝正中,膝关节为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下肢背侧、外侧主要肌肉之肌腱均位于腘窝附近,当腰骶功能改变或受限时,此处易瘀滞不畅致静脉怒张,亦易出现滑囊炎症、骨质增生,故委中多现筋结瘀血,宜刺血泄之、通之、解之。亦说明委中症显之时,当为背腰骶髋的整体功能变化之因,而非某一局部之因,故曰“腰背委中求”。 但足太阳经小腿部诸穴均可治疗腰背之疾,其穴性有何区别?参考《灵枢·经脉》中的足太阳病候:“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屈,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当“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屈”等足太阳经病候出现时,在小腿背侧足太阳经循行线上,会出现阳性反应,即腘窝处结聚(委中)和腓肠肌痉挛疼痛(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而这些穴位当分别对应于“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的头颈部症状、“项如拔,脊痛”的颈背部症状、“脊痛,腰似折”的腰脊部症状,以及“髀不可以屈”的髋部症状(足太阳的第2侧线绕行于髀外)。 如合阳“主癫疾。瘛疭拘急。跟厥。膝急,膝脊痛引腹、篡,阴股热,阴暴痛,寒热,膝酸重”(《黄帝明堂经》),一系列腰脊下肢症状中,何以独加癫疾?《医心方》中记载本穴主:“踝厥,癫疾,瘈疭,膝急,腰脊痛”,《针灸甲乙经》中亦记载本穴主“癫疾”之“不呕沫”,概以强调本穴之性应头项; 如承筋“治寒痹转筋,肢肿,大便难,脚腨酸重,引少腹痛,鼻鼽衄,腰背拘急,霍乱”(《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下肢、阴部症状,有腰背症状,有头面症状,何症为本穴特异性症状,而提示其穴性呢?《千金翼方》中有:“大便难。痔。转筋在两臂及胸中”,此条似有定位指引之意,提示本穴穴性应背脊; 如承山“治腰背痛,脚腨重,战栗不能立,脚气,膝下肿,霍乱转筋,大便难,久痔肿痛”(《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痔,胫不仁”(《医心方》),其治肛周疾病多有特效,《针灸玉龙歌》中有:“九般痔疾最伤人,穴在承山妙入神,纵饶大痛呻吟者,一刺长强绝病根”、《肘后歌》中亦有:“五痔原因热血作,承山须下病无踪”,均提示本穴穴性应腰骶; 如飞扬“主起坐不能步,脚腨酸重,战栗不能久立”(《太平圣惠方》)、“步艰难”(《医宗金鉴》),人体站立、行走功能除依赖于腰肌力量之外,分布于髋侧、大腿外侧的髂胫束尤为重要,这也是足太阳在背腰部循行分成两条侧线,第1侧线贯穿背腰臀部,第2侧线经过背腰肌外侧、臀外侧的原因。故《针灸穴名释义》中有:“飞扬,是飞举扬起,斜行别出,脱离正轨之意。为步行不稳,经脉别出及魂梦颠倒之象……《素问·刺腰痛论》:‘飞扬之脉,令人腰痛……’。腰腿酸软无力,步行摇晃不定,正在飞扬之象……指经脉别出。飞扬为足太阳少阴之络穴,脉行至此脱离正轨,斜络足少阴,飞扬之意亦有可通……”穴在昆仑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此处肌腹斜行,此飞扬应穴下解剖之意。总之,飞扬之性应髋侧及大腿外侧。 总结合阳、承筋、承山、飞扬,以上各穴自上而下分别与头颈、脊背、腰骶、髋及大腿外侧对应,穴性有别,但亦有相通相叠之处,临床中当根据症状出现的具体部位,按对应关系在小腿背侧足太阳循行路线上循按痛点、取穴针刺,效佳。此为程氏针灸经络定位辨证之法。 内容来自《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复制下方链接,并在浏览器中打开,即可在微店中购买治疗白驳风是哪家长沙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