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5)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C85这一条论述栀子豉汤的禁忌证。 “凡用栀子汤”,包括第C79条到第C85条,如果”病人旧微溏”,脾胃阳虚之人经常出现溏便,即使出现了烦热证,也不要用栀子鼓汤。这是因为中医治上者必顾下,治热者必远寒,栀子豉汤性寒,走而不守,能使脾肾阳气受损,所以不能服用。我个人的体会,实在要用栀子豉汤,要注意两点:其一,量要小;其二,援栀子干姜汤例,加入温补脾肾的药物,寒热并用。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C86一枚附子二两术芍苓三两生姜入汗出不解悸眩瞤驱寒镇水用真武这一条论述太阳病过汗伤阳而致阳虚水泛的证治,要和五苓散证联系起来体会。 “太阳病,发汗”,太阳病应该发汗,”汗出不解”,如果汗出太多,会损伤少阴肾中阳气,病必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少阴阳气亏虚,水寒之邪内盛,阳气外越,故见发热。肾为主水之脏,阳虚则主水无权,阴邪搏阳,故见心下悸,头眩。阳虚阴盛,周身经脉失于阳气的充养,故见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振振就是振摇,欲擗(倒、仆之意)地就是站立不稳。以上就是水邪泛滥周身的典型证候。 关于”心下悸”,有的注家认为是心下(胃脘)悸动,有的注家认为是心悸。根据我个人临床的观察,这两种情况都有。水邪上逆,阴来搏阳,到了胃脘就会心下悸,到心脏就会心悸。陈慎吾老大夫用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合方治疗水气凌心的心悸,效果非常好。 阳虚水泛证不但会出现头目眩晕,还会出现头疼。我看过一个司机,主症是一到晚上就头疼,有时要把脑袋往墙上撞,或者用拳头打脑袋,才能缓解,屡治不效。我开过三四个方子,也都不见效。我就跟他细谈,病究竟是怎么得的?他说自己是司机,夏天上班喝不着水,下班以后很渴,就喝凉水,喝完觉得挺舒服,可是头疼了。我再一看这个人,脸色黧黑,脉沉,是典型的水证。我就又开了真武汤,服了以后就好了。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用真武汤驱寒镇水扶阳。少阴阳气坐镇于下,镇伏下焦寒水。此方能扶少阴阳气以制水,故原名玄武汤。后来因避讳才改为真武汤。陈修园方歌说: “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在这里就不讲真武汤的组方意义了,等讲少阴病篇的时候再介绍。 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均为水证,应加以鉴别:前者是少阴水脏阳衰,司水无权而水邪泛滥,主症是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后者是太阳水腑气化失常而水液停蓄,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心烦等。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C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C88-C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C89-C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C90-C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C91-C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C92-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C93从第C87条到第C93条是不可发汗的示例。 太阳病的治疗是以汗法为主的。关于发汗的法则,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七条分别是”咽淋疮衄血汗寒”,重点论述虚人即使有邪气存在,也不可发汗的情况。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这一条的体例和其他六条不一样,没有描述发汗后的坏证,故可能有阙文。咽喉是人身上的要地,喉通于肺,咽通于胃。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而咽喉则是”诸阴之所集也”,足少阴之脉更是贯于喉的。因为咽喉发声音,进饮食,通呼吸,所以必须有足量的阴液来充养它。咽喉之处出现干燥,说明不是一般的阴虚问题,而是少阴之阴、太阴之津液不足。即使有伤寒表证同时存在,也”不可发汗”,因为汗”生于阴”,发汗就会伤阴助阳,出现不良后果。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淋”是小便不利,有时小便还疼痛。病的时间比较长的人,叫做淋家。淋病一般都是膀胱有热,肾阴被伤所致。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之热要解,必然要影响所合的脏,就要伤少阴之阴。膀胱腑有热,少阴脏阴虚,因此不可发汗。强发少阴阴虚之汗就会动血,出现”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痓”,赵本作”痉”,是指经脉拘急,角弓反张。”疮家”,指久患疮疡,长期流脓流血之人。”虽身疼痛”,有的注家认为是由于长期流脓流血损伤营卫,不能充养肢体所致,有的注家认为是由于疮家又患了伤寒,寒邪束表所致。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误发虚人之汗,就会发生痉病。实际上,痉既属于外感,也属于内伤杂病。即使疮家不发汗,也有出现痉证的可能。因此,要是再误发其汗,就会促使痉病的出现。《医宗金鉴》在”杂病心法要诀”中说”痉病项强背反张,有汗为柔无汗刚,生产血多过汗后,溃疮狗咬破风伤。”其中,”过汗后”就是发汗以后;”溃疮”,就是疮家。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xiàn)”,”眴”,也有念huàn或xuàn,三个音都可以。 还有的版本作”直视不能瞬(shùn)”。”眴”,目摇也。”不能眴”,就是眼睛转动不灵。这一条有争论,除了原文的断句外,还有这样的断句:”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解释也不同。”额上陷”,有的注家认为是额上陷脉,急紧是在边上;”脉急紧”,有的注家认为是寸关尺的脉急紧。我对这两种解释是不同意的,认可”额上陷,脉急紧”。 “衄家”,久患鼻衄的人。鼻衄属于阳络出血,大便下血属于阴络出血。阳经有热就会出现鼻衄,出血就会伤阴耗血,反复发作就会形成阴虚内热之证。即使有伤寒表证,也不可发汗。如果强发阴虚之汗,就会伤阴助热。阴血受伤,额上的肌肉就会塌陷,头额的血脉就会急紧。诸脉皆系于目,而脉急紧,就会两目直枧,眼球转动不灵。阳盛阴虚,阴不涵阳,就会失眠。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亡”,作失字讲,不是灭亡之意。凡是反复出现失血的人,就叫亡血家。 反复失血,必然血虚。即使有伤寒表证,也不可发汗。如果强发亡血家之汗,不但伤其阴血,也会伤其阳气,出现浑身冷,甚至寒战。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汗家”,就是经常出汗的病人。久汗必虚,即使有伤寒表证,也不可发汗。汗为心之液,心主血,也即汗为血之液。强发汗家之汗,心液必然受损,心虚则神虚,就不能任物,出现精神恍恍惚惚,不能自主。”恍惚”,不明之貌,就是似明非明,似暗非暗之状。心和小肠相表里,心阴虚导致小肠阴虚生热,就会出现”小便已,阴疼”。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用禹余粮丸治疗。不过,这个方子已缺。 蔡正言在《甦生的镜》中补出了这个方子的组成,可供参考,就是禹余粮、龙骨、牡蛎、铅丹、茯苓、人参共研为末,粳米为丸,朱砂为衣,丸如绿豆大,每次服一二钱。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病人有寒”,就是脏腑有寒,是概括之词。”复发汗”,”复”作”反”讲,如果还发汗,脏寒就更甚了。脏腑虚寒,胃气上逆,就会呕吐。如果肠中有蛔虫,甚至会把蛔虫吐出来。根据临床经验,吐蛔不止者预后不良。如果吐蛔而不能食者,就有胃败的危险。还有一种说法,如果吐死蛔也预后不好。 概括以上七条的内容,就是正虚者不可发汗。关于伤寒夹虚证,我们前面讲过的”尺中脉微”以及”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是从脉象说的,这七条是从证说的,要前后连接起来理解。对于这些病证,并非绝对不可发汗,张景岳有补阳发汗之法,《千金方》有滋阴发汗之法,还有补气养血发汗之法。 以上七条提示我们不能只看到邪气,忘掉了正气,必须贯彻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后汉时期的医疗条件有限,为了避免出错,就必须有一套防患于未然的方法。另外,还有人认为以上七条是麻黄汤的禁忌证。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C94这一条论述表证、里证的治法,从病位来讲,是一般性的常规,也就是常法。 这一条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很简单,”本发汗”,既然是一个表证,就应当发汗,所以加个”本”字。”而复下之”,反用泻下之法,”此为逆也”,是不顺于理的。”逆”就是不顺的意思。如果先发汗,就”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本属于里证,应当泻下,如果发汗,也是不顺于理的。”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第二层意思稍微深刻一些。”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都有个”先”字,有先就必有后,所以这个病不是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可能是两个方面的问题。既然是有两个问题,在治疗上就要分先后。 “本发汗”,本应当先发汗,发汗是不是病都好了?也不尽然,有的一汗而解,有的汗后不解。表邪要不解,可以再汗,”而反下之,此为逆也”。为什么要泻下?推测有表里证。但是,即使有表里证,表证不解的时候还得先解表,这才是常法。”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病有表证,也有里证,但是里证比表证要重一些,这时候就应当先下之,然后再治表。如果按照先解表而反汗的常法来治疗,那也是错误的。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C95这一条论述表里缓急的治法。与上一条不同,这一条讲变法。 “伤寒医下之”,太阳病用了泻下之法,”续得下利”,随着泻下就下利,”清谷”,就是完谷不化,说明少阴阳气虚寒,不能够蒸化水谷,所以叫做少阴下利。其程度是”不止”,泻的很重。误下之后表证好没好啊?”身疼痛者”,太阳的表邪还不解。这叫标本缓急,太阳和少阴为表里,疼痛是太阳标寒,清谷不止是少阴本寒。此时里证急为主,表证缓为次,我们就不能按照一般的先表后里的常规治疗,因为脾肾之气已不固,如果强发虚人之汗,不仅发不出汗来,而且还会拔阳气之根,出现亡阳之变。”急当救里”,下利清谷是主要矛盾,关乎一身阳气的存亡,”救里宜四道汤”,四逆汤回阳救逆,补少阴之阳,治下利清谷。如果少阴阳气恢复了,少阴和太阳为表里,太阳之气也就充足了,表证的身疼痛就可以解了。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服了四逆汤之后,虽然下利清谷好了,但也可能表证的身疼痛还没好,表证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了。为什么也加上一个”急当救表”呢?这个病是一个表里证,阳虚而有寒,表邪而不解。虽然现在大便已能自调,但毕竟已经发生过少阴阳虚的问题了,如果不对表证给予应有的重视,邪气还要往里传。”救表宜桂枝汤”,虽然有身疼痛,也不能用麻黄汤,因为误下后,阳气刚恢复,不耐峻攻,只能用桂枝解肌和表。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C96这一条论述表里同病当先救里的变法,和上一条的意思类似,不过更具体。 “病发热,头痛”,这是太阳病,当见浮脉,现在不浮,”脉反沉”,沉是少阴脉,主少阴阳虚有寒。脉证不符,是从证,是从脉,还是脉证皆从呢?如果从证,当用汗法,但脉象又不允许发汗。根据太阳和少阴的表里关系,必须重视少阴的沉脉。既然是太阳少阴两感,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温经散寒,就是外散太阳之寒,内温少阴之寒。 用了温经散寒法之后,”若不差”,虽然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仍然”当救其里”,不要考虑表证了。因为温经散寒之法都没解决问题,说明少阴阳气虚衰较甚,非专一地补少阴不可了,不能够再加上麻黄、细辛,发散少阴阳气。 也就是说,少阴阳气不足是主要问题,太阳表证是次要问题。要舍证以从脉,用四逆汤回阳救逆,补少阴之阳。 我去年冬天看过一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主诉就是腹部有水,憋闷难忍。我一看,面色又青又黑,脉弦软而无力,手也发凉。自述背部总有凉气。一派阳虚之象,所以我没用利水之法,开了附子、干姜、人参、黄芪等温补之药。这人的腹水逐渐消了,也能上楼了,现在还活着。 希望大家很好地体会以上三条。虽然太阳病篇是讲解决表证的问题的,但表证也经常和里证有联系。再讲了太阳表证的汗法常规之后,张仲景紧接着提出表里缓急的问题,是有其深意的。 93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C97这一条论述汗下失序以致眩冒的治法。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太阳病应当先发汗,反而先下之,当然治不好。”因复发汗”,下完了以后又给他发汗。汗下的颠倒使”表里俱虚”,下法伤里,汗法伤表。凡是表里两虚,太阳表邪大多不解除,冒者,有所遮蔽,由清阳之气被邪气遮障所致。没有头痛项强,只是眩冒,说明邪气不太重,故不要发汗。经过几天的恢复,阴阳自行调和,就有汗出自愈的机会,”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得”有延迟的意思,眩冒虽然好了,如果还有大便不通或心烦,就是阳明胃气不和,”然后复下之”,可以用调味承气汤之类轻下以和胃。 太阳病表邪不解,不但会有头疼,还会有眩冒。这一条对太阳病的证候给予了补充。以证测因,眩冒者偏于风邪,正所谓”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临床上有一些眩冒之人,譬如梅尼尔氏综合征,眩晕得厉害,经常出一身汗就好了。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C98这一条论述战汗作解的机理。 在太阳病未解的过程当中,突然见”脉阴阳俱停”。对于”停”字,有的注家认为指停止,也就是脉有停跳。有的注家认为是调停,也就是脉象调和。这两个说法都有一点儿牵强附会。赵本注”一作微”,也就是脉阴阳俱微,或者脉阴阳俱沉。战汗作解以前大多出现脉沉,甚至似有似无,血压也随之降低。为什么脉阴阳俱微或者是俱沉?因为病机是阳气被邪所郁,正气要拒邪予外,就有一个先屈而后伸,郁极乃发的过程。譬如拳击时要把拳头收回来以积蓄力量,然后再打出去。 “必先振慄”。”振”、”慄”是两个症状。”振”是浑身摇动,”慄”是从心里发冷,类似于寒疟。战、振、慄实际上都是对寒战的描述。这种寒战比真武汤证的”振振摇欲擗地”有力。为什么会出现”振慄”?机理与”脉阴阳俱停”类似,也是正气在积蓄力量,振慄后就会发热并”汗出而解”,也就是所谓的战汗。此时脉象也不沉了。振慄时间的长短与正气强弱有关,短者只有十几分钟。 战汗作解,就是邪正相争,正胜邪却,《医宗金鉴》叫”正胜邪却战汗平”。也有寒战而不出汗的,因为正不能胜邪,就必须用一些扶助正气的药了。环境对战汗也很重要,室温太冷太热都不利于战汗而解。如果寒战的时候出现口渴,或者心里发空,可以让患者吃点儿东西。张景岳医案中记载,寒战而汗不出者,可以把羊肉切成核桃块那么大,煮得烂熟,给患者服用,以补益气血,汗就出来了。还可以喝水、葡萄酒、热米汤,以增加汗源。另外,温病也有战汗,瘟疫也有战汗,瘟疫里战汗更多,所以外感热病都有一个战汗的问题。战汗还可以见于服药以后,譬如服小柴胡汤后就会出现战汗,共同的机理是正胜邪却。 我年轻的时候在大连看过一个患者,一位姜姓男子的爱人生完孩子以后发高烧不退,时值盛夏,为了避免产后受风,他的老母亲把门窗都堵上了,还让儿媳妇穿棉裤、棉袄,捂得很热。我一看,高热,脉洪大,舌苔黄。自述口渴而婆婆不让喝水。我令患者喝水,并开门窗通气。时间不长,患者就出现了寒战,脉也转沉了,然后出了一身汗,热势就退了。这是由于津液不足,战汗没有汗源,喝水补充汗源就可战汗作解了。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C99这一条补述太阳中风卫强营弱的病机。 “荣弱卫强,故使汗出”,营弱卫强,卫有风邪叫卫强,卫受邪而不固密营,营就弱,所以发热、汗出。治疗要解肌祛风,用桂枝汤。太阳病篇到了这条,关于伤寒中风、麻黄、桂枝、大小青龙、葛根五个汗法,张仲景已经都交代了,表里缓急也谈了,禁汗法也谈了,发汗法也谈了。 除了蓄血的腑证在后边讲以外,表证都已经讲完了。后面就要讲邪气由太阳之表往半表半里传变的小柴胡汤证了。 这一条既总结以前,又指导以后。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C小柴胡汤方伤寒中风五六天往来寒热胸胁满默默不欲用饮食口苦咽干两目眩心烦喜呕腹中痛胁下痞硬小便短或渴或咳或不渴又或不呕胸中烦身有微热心下悸小柴胡汤是首选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滓再煎有奇能加入一枚栝蒌实胸烦不呕去夏参渴者去夏加花粉四两蒌根两半人加入三两白芍药能治腹疼去黄芩胁下痞硬去大枣四两牡蛎要记真小便不利心下悸芩去四两茯苓神外有微热不渴者加桂三两去人参咳嗽去掉枣生人五味半升二姜镇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三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复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这一条论述少阳病的证治。 “伤寒五六日中风”,是一个倒装句,是汉代的笔法。 什么意思?是说以上所说的伤寒也好,中风也好,都是太阳病,这是对前文的总结。到了五六天,邪气不解,就要有个传变的问题了。为什么说五六日?这也是有意义的,指正邪斗争,邪气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这个”满”念懑;”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邪气经过五六天以后不解,由太阳就传入少阳,少阳的热型特点既不同于太阳病的翕翕发热,也不同于阳明病的蒸蒸发热,是往来寒热。为什么出现往来寒热?这和少阳经所在的部位是分不开的。太阳证叫做表证,太阳经行于背;阳明经叫做里证,阳明经行于腹。 背为阳,腹为阴,一表一里;少阳经行于身之侧,介乎于太阳、阳明两经中间,所以古人叫做夹界地位。歌诀说: “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手少阳前至肩上,交少阳右上缺盆”,往底下行,循胸行于胁。少阳经行于身之侧,少阳胆附于肝,也是在胁。所以古人把它叫做半表半里证。这是它的病位。 半表毕里是个什么地方?正邪相争的地方。从生理来讲,少阳主枢,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向上向外固护于周身,有向外开之势,太阳主开;阳明主于肠胃,其气向里向下,六腑以通降为顺,所以阳明是主里的,主于肠胃的;少阳介于太阳、阳明两经之间,属于胆经,胆和肝是相表里的脏腑,所以,它就外从太阳之开,内又从阳明之阖,游离出入于太阳、阳明之间,这就是少阳主枢,它是在表里之间,有枢机之职。既能开又能阖,少阳之气一利了,对于太阳和阳明之气就有好处。少阳之气不利了,对于太阳和阳明之气也有障碍。 太阳风寒不解之邪传于少阳,正邪纷争在胁下,枢机不利。如果邪气占优势,邪气要往里进,从阳而入阴,从外要往里进攻的时候,就会恶寒。所以恶寒是邪气向里的一个反映。少阳之气向外抗邪,就会发热。正邪进退于半表半里之间,而使其阴阳的枢机不利,表里的枢机不利,因此就一阵恶寒一阵发热,这就叫做往来寒热。这是少阳的一个主证。 “胸胁苦满”,虽然胸和胁多相提并论,但是以胁为主。 因为少阳经循行于胸胁,少阳之经气不利了,就会胸胁发懑。这个懑还不是一般的懑,懑得比较严重,所以加个”苦懑”。 “默默不欲饮食”,”默默”就是静默的意思。三阳经的病往往都有一些烦躁,少阳有病,因为少阳气机不利,肝胆之气就有抑郁,肝胆之气一抑郁,面部的表情就很静默。默默是叠字,这也是一种文法,加强描写症状的特点,意思是这个人的面部表情很静默,也不高兴,反映肝胆气郁的神情。肝胆气郁,疏泄不利,所以”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少阳是胆木,它中藏相火,气一郁了相火就郁而化热,所以心烦。”喜”,当多字讲,”喜呕”就是多呕,或者说是善呕,这是少阳证的主证之一,次数很频的呕逆。少阳病是腑病及脏,”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少阳的病影响了胃气,胃气上逆,所以呕。少阳病”喜呕”是多呕。呕是少阳证的主证,将来讲《金匮要略》的呕吐哕篇里还要讲小柴胡汤治呕的问题。 为什么少阳病里或见之证如此之多?”或”是一个未定之词,不是说是必然出现的。少阳属于半表半里,六经就是十二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还都有联系,所以胆气一郁,半表半里之气就不和,邪气就有乍进乍退之机,上焦、中焦、下焦就有在上、在下不利的情况出现,因此它的证候就有或然或不然之异。或者已经出现心悸了,或者小便不利、尿少了,这些都和三焦有关系,和表里的气机有关系。 治疗这个病应该用什么方法?邪在半表半里,正邪纷争进退于半表半里之间,发汗行不行啊?不行,发汗能解太阳之表而不能解少阳之邪。用泻下或者用清法行不行啊?也不行;下法、清法能解决阳明之里也不能解决少阳之邪。 它是一个半表半里之邪,是太阳、阳明的夹界,要解除少阳经的邪气,得要解决半表半里的邪气。因为这个病也有发热,发于阳也,是阳经的病,所以古人区别它既不是发汗也不是泻下,也不是吐,同时也能解除发热这个问题,就把小柴胡汤叫做和解之法,即不通过发汗、泻下那些手段,而达到清热的目的,使少阳气机通达,半表半里之气和畅。同时从小柴胡汤的组成来看,既有祛邪清热的药,也有扶正补虚之药,集寒热补泻于一体。 小柴胡汤由七味药组成,包括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剂量方面,”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等量,都可以用三钱,现在是10g。惟独柴胡用的多,柴胡半斤,柴胡也用三两就不叫小柴胡汤了。 为什么不叫柴胡汤而叫小柴胡汤?因为还有一个大柴胡汤。小青龙、大青龙,小承气、大承气,有大小之分,大的力量就大,小的力量就小。小柴胡汤的主药是柴胡,所以柴胡的剂量是要重的。有的人说在临床用柴胡汤效果不明显,甚至没有效,实际上和剂量用得是否恰当,是否足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一定要记剂量。理法方药就包括剂量了。柴胡是主药,必须重用,尤其是少阳证必须多用。 有很多的医学家提到柴胡劫肝阴的问题,尤其南方一些大医学家不大敢用柴胡。怎么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呢?我们大家看《红楼梦》,林黛玉有病了,肌肤瘦,颧骨红,乍寒乍热,咳嗽,胸胁发闷,也是默默不欲饮食,王太医给看病,脉很细还很数,肝气还抑郁,那怎么办?用逍遥散,方中就有柴胡,鳖甲炒柴胡叫黑逍遥。要用八钱柴胡,林黛玉受得了吗?现在说的是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舌苔黄白,此为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故也。也没说舌质红、口舌干燥,为什么不敢用柴胡?劫肝阴要有肝阴虚的征兆。 不能因为柴胡劫肝阴就不敢用柴胡了。如果我们用柴胡也是三钱,和甘草、人参的剂量都相等了,小柴胡汤就失败了。因为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这是《神农本草经》的原话。在推陈致新方面,一个是大黄,一个是柴胡,前者从血分说,后者从气分说。用三钱柴胡,还配三钱人参、三钱炙甘草,柴胡就无法推陈致新、疏通郁结、透热外出了。就好比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你把他手也捆上了,脚也捆上了,然后你还叫他发挥他的力量,那就不可能了。所以小柴胡汤就无效,吃了以后烧退不下来。 这七味药针对三个方面,而且是有机联系的,所以叫和解之法。第一,就是柴胡配黄芩;第二,就是人参、甘草配大枣;第三,生姜配半夏。首先治胆,以柴胡配黄芩。 按君臣佐使来说,属于君臣,不是佐使。柴胡能够疏解少阳经中的邪热,黄芩能清胆经、胆腑的邪热。不过,柴胡的作用也不是单纯的解热,还有疏利肝胆的作用。因为少阳病虽然是热邪传入少阳了,少阳在三阳里谓之一阳之气,是初生之气也。现在春天了,再往前一点儿就是少阳之气甲子日,夜半起少阳,阳始生谓之少阳,阳气上来了,少阳主升发。所以这个少阳之气是个小阳,是个嫩阳,阳气刚一发动,还没有什么劲。在这时候,邪气把它一闭郁了,它的升发条达就障碍了。因此,光用苦寒的药单纯清少阳之热是不行的。为什么?因为病机里还有邪热使少阳的气机不达、少阳的枢机不利的问题。柴胡既有清热的作用,也有疏郁而使肝胆气机舒畅条达的作用。《伤寒论》用柴胡的方子有七个,我们只承认六个方子属于柴胡剂群,把四逆散排除在柴胡剂以外,因为它有柴胡而没有黄芩。 其次治胃,少阳病有胃气逆,喜呕,”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所以用半夏配生姜健胃以止呕。半夏、生姜叫小半夏汤,”止呕之圣药莫过于半夏、生姜也”,半夏、生姜为止呕的圣药,既能够健胃,又能够下气,散饮祛痰。 少阳病要影响脾胃,胃气不和就要呕。半夏、生姜,要和柴胡、黄芩对比着来看,柴胡、黄芩是苦药,而半夏、生姜是辛药。苦就有泄热清热的作用,而辛就有散结的作用,”苦以泄之,辛以散之”,所以半夏、生姜不但能够治胃止呕,同时对于胸胁满,胃气不和,都有好处。 最后治脾,人参、炙甘草、大枣是甘温之药,都是补中益气的。为什么小柴胡汤里要加上补中益气之品?一般治邪气的方子不加人参,要加人参就要斟酌斟酌。人参是个补气的药,有敛邪的作用,加得不适当就把邪气堵住了,叫闭门抑盗。恰恰小柴胡汤里要用人参,现在开方子用党参,党参力量小一些。为什么?小柴胡汤叫和解之法,用八两柴胡、三两黄芩,解热祛邪。同时加上扶正之法,保养脾胃,甘温益脾。加上这些药物,一个是因为少阳是小阳,少者小也,它不如阳明和太阳。阳明者,两阳和明也,明者是昌明也,阳气隆盛才谓之阳明;太阳者巨阳也,主一身之阳气,固密于体表。少阳的抗邪能力不足,在半表半里,处在一个不利的地位。少阳既是太阳、阳明中间之枢,也是三阳到三阴的阴阳之枢。也就是说,少阳之邪气再往里就入脏了,到五脏第一个就到了,足太阴脾中州。 同时,这个人默默不欲饮食,脾的健运功能的确是不好了。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胆的邪气要影响脾,木来克土。为了强壮少阳之气和邪气作斗争,所以要加上人参、甘草、大枣,朴正以祛邪。小柴胡汤里如果不加上甘温补气的药品,恐怕是不能使少阳之气抗邪以外出的。 另外,补脾也是一个预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胆都是相连的,先把脾给它健旺起来,就杜绝了少阳之邪入太阴的这条道路。 这个方子有”去滓重煎”之说。”去滓重煎”就是最后要熬空汤,把药渣滓去了就剩药汤了,还把药汤再煮以浓缩药液。”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六升水再煮到三升。为什么去滓重煎?这是古人的一个经验,用和解之法的时候都是去滓重煎。小柴胡汤是和解剂,七味药有取其气的,有取其味的,有甜的,有苦的,有辛的,要是按着一般的煎法,药的作用有先有后,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补有泻,达不到和解的作用,所以去滓完了再重煎,使不至于偏于寒、偏于热,达到和解的目的。 总的来说,小柴胡汤既可以治伤寒外感热病,也可以治杂病,因为它是和解表里,调和阴阳的方子,所以它的治疗范围是很广泛的,加减化裁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学校工宣队一位同志的母亲,前几天来找我看病,她以前得过肝炎,50多岁了。肝炎似乎好了,新近得了糖尿病,尿糖高、血糖也高,浑身乏力,口渴,肚子还胀,大便不调。 我一看,脉见弦,有肝胆的问题;小便不畅,又有气化功能不好的问题,就是肝胆有热,脾和三焦还有虚寒,所以我就用了柴胡桂枝干姜汤。服药以后,血糖和尿糖都降下来了,精神也见好。 小柴胡汤解热效果很好。宋朝的《苏沈良方》对于小柴胡汤的解热作用很重视,它说小柴胡汤治疗的热有五种,往来寒热、潮热、瘥后热。急性病发烧它能治,一些内伤的慢性病的低烧不退,有的时候用它也很管用。《医宗金鉴》里有一个方子叫柴胡清骨散,治疗低烧不退效果是很好的。 现代临床有一些无名热,只要有肝胆少阳证,用小柴胡汤效果也是非常之好的。另外,小柴胡汤治疗因情志抑郁所致的低热效果也很好。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C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进胸怀与正相搏结胁下正邪分争热往来休作有时不欲饮脏腑相连痛下排邪高痛下故使呕小柴胡汤用之差这一条是对上一条的补充,论述了少阳病,特别是小柴胡汤证的病因,和病机。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这是讲病因的。为什么邪气就直中少阳?这个人气血虚衰,腠理不密。”腠理开”就是腠理不固密,不能够抵抗邪气,邪气就因”入”。 “入”就是进来了,邪气就侵入。进到什么地方?在哪个经啊,在哪个部位?”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这是讲的病位。六经辨证是有范围、有界限的,胁下属于少阳的地面,是由少阳经来管,病位在少阳。 下面就讲病机、症状和它的影响。”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在胁下,正气和邪气分争,有的时候正气占上风,邪气退却,有的时候邪气占上风,正气退却。正邪两方的斗争互有进退,这就叫”正邪分争”。进而入阴,所以就恶寒,邪退正气向外,所以就发热,这个寒热就叫”往来寒热”;它不总是持续,要冷一阵,热一阵,是交替性的寒热。”休”就是休止,”作”就是发作,休止和发作言其寒热不同时出现。这个病有一点儿像疟疾。因为胁下是少阳的部位,邪客少阳,少阳经气不利,气机郁滞,影响脾胃,就会出现默默,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虽然是胆的病,胆属于腑,又连于肝,肝胆为表里。”其痛必下”,”痛”当”病”来理解,当病的发作位臵来理解。也就是说,胆病影响肝,肝胆之气不利了。它不可能是局限在这一个脏腑,它要有所影响,影响谁?影响肺吗?不是,它要影响它所克的脏腑。肝胆有病都会影响脾胃,按照五行学说来说,这个叫木克土。”邪高痛下,故使呕也”,”高”是指胆病,”痛下”就是影响到胃,胃气不和了。邪由胆而又影响到胃气的不和,或者肝有邪而影响脾气的不和,这都叫”邪高痛下”。按照五行学说,一个是克,一个是被克。 肝胆有病,就犯脾胃,它的势力所及就要影响脾胃,所以叫邪高痛下。脾胃是受肝胆克制的,”邪高痛下”,胃气就不和,脾气就不和了,胃气不和故使呕也,脾气不和则不欲饮食。病因、病位、病理变化、症状都有了,影响所及也有了,病的发展、影响也阐述出来了,最后就是具体的治疗方法了,”小柴胡汤主之”。 97.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C这一条还是继续上两条,论述少阳之邪不解,邪气可以传阳明。 这一条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一个是少阳能传阳明,传了阳明它就要出现渴症,出现了渴症以后,就知道少阳之邪已经传给阳明了,这有辨证的观点;另外一个问题,关于太阳、阳明、少阳,在大家的印象里是太阳之邪传阳明,阳明之邪传少阳,是这么个顺序,实际原文里并不受太阳、阳明、少阳排列的约束,太阳之邪能传少阳,少阳之邪也能传阳明。在这个地方有争论,有人认为少阳主半表半里,应该排在阳明的前面,为什么现在阳明排在少阳的前面了?将这作为一个问魉提出来了。实际上《伤寒论》里排是那么排,在发病的时候,太阳病能够传少阳而出现少阳病,少阳病也能传阳明而出现阳明病,不受排列的影响,主要是讲辨证的。 “服柴胡汤已”,”已”就是病好了,药吃完了,少阳证已经解了。如果少阳的邪气完全解了,三焦通畅,津液敷布,就不应该出现渴;少阳病兼证或见之证,”或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是不是那个渴?不是,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是”服柴胡汤已”,少阳证已经解除了,这时候出现渴,就不是小柴胡汤兼证的渴了,而是一个新的问题。”属阳明也”,这是少阳之邪没解而转属于阳明了,因为阳明有热,津液受伤,所以口渴,这是阳明热证的一个反映。从少阳往阳明转,在这样一个阶段过渡的时候,叫做”属”。既然属于阳明了,就不是少阳的问题了。 “以法治之”,再用小柴胡汤也解决不了问题,应当用治阳明之法而治疗。这一条是总结上面那两条,如果吃小柴胡汤邪解不完全,就有转属阳明的问题。转属阳明的根据是先见口渴。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C这一条是小柴胡汤的禁忌证。 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有两个根据,一个是胸胁苦满,一个是喜呕。但是也有两种病,就像这条所说的,是湿热的胁下满痛,或者说是胃里有水饮的呕,这两种病虽然也有胁下满痛,虽然也有呕,但是都不属于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一个是湿热,一个是水饮,如果辨证不清,误认为是少阳证,还要给他吃小柴胡汤,就是误治。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脉浮而弱,有点儿像太阳中风的脉;脉迟,有点儿像是虚寒证。有表证,所以还恶风寒,脉浮而弱。如果说迟脉属于阳虚,属于中寒,那么就会手足凉,现在手足温,说明这个迟也不属于阳虚的寒证。 “医二三下之”,医生对于这样一个”脉迟浮弱、恶风寒”,他没有用一些解表的方法,因为这里有表证啊。浮脉是主表,恶风寒也是太阳有邪,可以发汗解表,但他用了下法了,还不只用了一次,”医二三下之”,两次三次地、反反复复地给这个人用泻下。为什么医生要给他泻下?当医生的就那么糊涂?人家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就凭这个就给用泻药?也应该有点儿原因。书上没讲,我们推理,也可能当时那个人大便没有下来,但是大便不下来不等于有燥屎,也不等于内里有热,可能是表气有邪,里气不利,大便不通。泻下要伤脾胃之气,在表的邪气随着泻下,就要化热入里。 表邪乘着泻下之机往里传,脾胃之气由于误下而衰,就形成了脾虚。《内经》说:”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现在脾虚了,既不能灌于四旁,又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就在内里壅塞郁滞,误下的邪气变成热,就形成了湿热。湿热相合,加上脾气不能健运,所以胁下满痛。同时还有小便难,因为湿和热结合,三焦不利。湿邪没有出路,郁而发黄,故”面目及身黄”,这是湿热发黄。湿邪不但壅塞于内,同时还往上闭郁太阳,所以”颈项强”。这个颈项强和湿热有关系,它不是外感的问题。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既然是湿热的问题,就应当清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解。如果医生错认为颈项强是太阳,胁下满是少阳,这是太阳少阳的合病、并病,用小柴胡汤而解之,没考虑到湿热发黄、小便不利的问题,”后必下重”。”后”是指大便说,”下重”是指难通而言。 解大便的时候,肛门以上的地方就下重难通,里急后重,大便就不利了,像拉痢疾的样子。这是湿热壅塞气机的现象,因为”二三下之”,这人当然腹泻,又吃了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里有人参、甘草、大枣,能助湿热,柴胡、黄芩是苦寒的药,对脾气也有影响,这样助增湿邪,所以”后必下重”。 “本渴”,本来是由于渴;”而饮水呕者”,喝了水以后,胃不能够游溢精气,不能够散精于脾,所以胃里有水饮;有水饮则渴,津液不化,喝水则呕吐,这种饮叫饮家。水饮作呕主要是由于渴了喝水,喝完水后就呕,它和小柴胡汤的”心烦喜呕”的病机、证候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误把中焦水饮病的呕当作小柴胡汤的喜呕而用小柴胡汤,那是错误的,所以”柴胡汤不中与之”。这个呕就得用半夏茯苓汤治疗了。 水饮病机是胃气不治,胃阳被水饮闭塞,再吃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伤败胃气,所以”食谷则哕”。”哕”不是一般的暖气,叫呃忒,呃忒之急就是现在的膈痉挛。根据一些注家的认识,这里有缺文,”食谷则哕”下有遗落的文字。《伤寒论》是一个兵火残余之书,经王叔和整理的,这里恐怕有缺文。因为这个句子很不连贯,突然来一个”食谷则哕”,上面有一些话丢掉了,现在我们就这样理解,中焦水饮作呕的不能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不中与也”。如果误用小柴胡汤后使中焦阳气更受损伤,饮气更逆,吃东西以后要打大呃,膈痉挛,叫哕。 这一条是小柴胡汤的禁忌证,不能够从现象来看问题,要从病机上看问题。从现象上看问题,都有胁下满、呕,看着都像柴胡汤证。从病机上来看,是湿热,小便不利,面目及身黄,吃小柴胡汤,就要助湿,”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的,这是水饮未化,这种呕是水饮上逆,应当治水饮,如果错用了小柴胡汤,就要伤胃阳,使饮气更逆,发生”食谷则哕”的问题。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C这一条是论述三阳合病,治从少阳。 这条也有”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看着与上条差不多,但这个可以吃小柴胡汤,为什么?因为没有小便难,没有发黄,没有湿热的问题。”身热恶风,颈项强”是太阳表不解,太阳的经证;”胁下满”是少阳枢机不利,少阳受邪;,”手足温而渴”,这是里有阳明经热。在外有太阳之表,在里有手足温而渴,阳明还有些热,同时还出现了胁下满的少阳枢机不利的问题,这个病怎么治?因为治病的道理是先解表后治里,是不是可以发汗?不行。为什么?因为这里涉及到少阳病的问题,少阳有”禁汗、禁吐、禁下”三禁。少阳是半里半表之邪,发汗解决不了少阳的问题,既然解决不了少阳的问题那就徒伤津液。虽然有太阳的表证,但是兼有少阳的胁下满,所以不能发汗。 不能发汗,手足温而渴,是不是可以用白虎汤啊?先清阳明行不行?也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三阳合病独取阳明的时候,热盛而表邪很轻微。现在,既有身热恶风寒,又有太阳表邪,阳明热邪还不是太严重,用白虎汤又恐怕把太阳的风寒之邪闭郁不开。发汗有碍于少阳,清阳明又碍于太阳,这时只能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少阳枢机一利,表里之邪就和了。外从太阳之开,内从阳明之阖。但是,这个病有手足温而渴,是不是小柴胡汤里要进行加减?就是去半夏要加栝萎根,即天花粉,虽然是用小柴胡汤,但是他口渴,口渴是伤津了,所以应该去半夏之燥,加上天花粉来生津止渴。 第C条和第C条两条互相比较,有加强辨证的意义。第C条是少阳的禁忌证,第C条是三阳合病治取少阳,可以吃小柴胡汤,要加以分析,两条对比起来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C小建中汤方虚人伤寒心悸烦阳涩阴弦腹急痛桂枝倍芍饴一升缓痛收正小建中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这一条主要是论述少阳夹虚的证治。就是小柴胡汤证兼有中气不足。 少阳的肝胆之气最能影响脾胃,如果这个人里虚了,尤其是脾虚了,而少阳之邪还存在,那么它就能影响脾气的不和,发生腹中急痛的问题。这样就有一个先扶正后驱邪,先治脾而后和解肝胆的方案。 “先与”这个提法,就有一个试用、权用的意思”。”先与小建中汤”这个提法,就像咱们普通人说话,这事儿怎么办?他有两个问题,咱们是不是先解决这个事儿,再考虑那个活儿去。这里有一个商量、试探的口吻。这是”先与”两个字。这个证既可以用小柴胡汤,又可以用小建中汤,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是不是给他先吃小建中汤啊?就这个意思。”阳脉涩,阴脉弦”,弦是少阳的脉,少阳病见弦脉,就像太阳病脉浮,弦脉是少阳病的主脉。脉浮取跳得很涩,沉取又很弦,这样就反映出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少阳胆经有邪、少阳之气不利,见了少阳的主脉,这没有问题,但是涩脉,又主血虚,又主气血虚寒,气血不足的一个现象,所以这个人夹虚。”阳脉涩,阴脉弦”就说明这个人虽然是有少阳证,但是夹虚,气血有点儿不足。 “法当腹中急痛”,”法”就是按照这个病的规律来说,这个人应当肚子急痛。急是什么?是拘急,肚子里拘急,痛是疼痛,腹中拘急,痛得还很厉害,叫急痛。脾是主腹的,所以这个人脾气虚。少阳病再加脾虚,少阳之邪影响脾,脾就更虚了,所以就拘急而痛。这怎么办?是先用小柴胡汤,还是怎么地?就像太阳病,尺脉迟者,先给他吃小建中汤,后来尺脉起来了,咱们再给他吃麻黄、桂枝,是吧?这个也是一样,是先给他吃小建中汤,”先与小建中汤”健脾,缓解拘急,缓解疼痛。建中,顾名思义,能补中焦,建中补虚而缓拘急的疼痛。小建中汤里有饴糖,饴糖是个甜药,就是麦芽糖,这个药吃下去既能够补血又能够补虚,因为是甜药,又能缓解筋脉的拘挛,所以它能治腹痛。同时,方中有六钱芍药,芍药能平肝胆,于土中伐木,在脾里就把肝胆木气给平了,有这样一个好处。所以先给吃小建中汤。吃了以后,脾气足了,肝胆之气平和了,他就好了。这是一个方面。 如果”不差者”,吃了小建中汤肚子还疼,没好,看起来光健脾是不行的,还要给他吃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那就要加减了,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因为它加减法里,少阳证要出现了腹中痛的,要减去黄芩,加芍药。对比之下,一个是扶正的,一个是和解少阳的,两者不同。先给他扶正,扶正不好了,然后再用小柴胡汤。 关于这一条,我倒有一点儿个人的看法,提出来和大家商榷了。我在临床看这种病,这两种情况都有,有腹中急痛者,也有胁下急痛者。在临床上要这么看,”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这点要肯定下来,小建中汤是治腹中急痛的,”虚劳腹痛小建中”;也有胁痛的,不要单看一个腹的方面,胁痛的也可以先用小建中,后用小柴胡。 那个时候我带同学《伤寒论》实习,看一个肝炎病人,他就是胁痛,吃了好几付小柴胡汤,胁痛都解决不了,人也没有劲儿了,不爱吃东西。脉弦而软,跳的还没有劲儿,后来就想到这一条了,说是先用小建中,后用小柴胡的,那是指肚子痛说的,肚子痛和胁痛差一点儿,反正他是虚,”急食甘以缓之”,”急食辛以散之”。《内经》治肝有两个法儿,要肝虚了,肝里血不足了,肝急了,血不能养肝,”急食甘以缓之”,吃甜药;要肝气郁积了,就要吃辣药,”辛以散之”。甘以缓之,辛以散之。一个是治气的,一个是治血的。我就给开了一个小建中汤。吃了就见好,胁就不痛了,后来吃了30付,这病就特好。不光这样,化验肝功能也都有好转。 小建中汤这个方子,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用多说了。 这个方子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芍药而加胶饴,就是加饴糖一升而成。桂枝汤在外调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调和脾胃就是调和脾胃的阴阳、气血,这是桂枝汤的特点。 所以,他脾虚,腹中拘急而疼痛,这个得要说一说。什么叫腹中急痛?它有两个特征,一个就是用腹诊,你摸他的肚子,他的腹肌,就像成条儿,拘急、痉挛,一条一条的,这是一个特征。另外,他个人感觉肚子痛的时候,肚子里的肌肉往里抽,一顿、一顿这么抽的那样的肚子拘急疼痛,这是另一个特点。为什么这样?因为虚,血也不足了,不能够滋润、营养肌肉筋脉。再加上肝气的郁结,就腹中拘急而疼痛。所以在桂枝汤里加芍药、饴糖,饴糖是缓中补虚之药,缓中补虚,能够缓解肚子里拘急,补脾气之虚,所以叫建中。加芍药,酸甘化阴而于土中平木,它能够缓解拘挛,能治血脉的痉挛。对于腹中疼痛,腹肌痉挛,这个方子效果是很好的。小建中汤还能够调和脾胃病而出现的阴阳不和,什么遗精啊,什么发热啊,将来在金匮里讲,这儿就不讲了。 我们从这一条要悟出一个道理。《伤寒论》条,就是法,法就是法则,都是有指导意义的,都反映客观的规律。譬如小青龙汤证,我们讲了,”青龙就是怕肾虚”,用小青龙汤的时候,肾虚的人慎用。小柴胡汤对于脾虚的人,脾太虚了,不要认为小柴胡汤有人参、大枣、甘草,就认为有恃无恐,就像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有白芍、五味子,那用点儿怕啥的,里边有保肾的,有保肝的,芍药能够养肝阴,五味子能够保肾阴,用一点儿小青龙汤有什么不可?但是,肾气虚的也是不行,它保不了。小柴胡汤虽然是有人参、大枣、甘草,如果脾气虚了也不行,不能够有恃而无恐。为什么?小柴胡汤主药柴胡配黄芩,柴胡的剂量又那么大,苦寒的药还是厉害的,对于脾气虚和脾阳虚有寒,小柴胡汤用的时候就要考虑了。以后我们有一个柴胡桂枝干姜汤,就得加干姜。这一条是先用建中,后用柴胡。为什么不先用柴胡?就因为有一个脾虚的问题。如果脾太虚了,还用小柴胡汤,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要”先与小建中汤”。 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