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长得好看的医学生都置顶了青橘校园 红色→要点,重点,需要理解掌握; 蓝色→主阳,主表,主热,主实; 绿色→主阴,主里,主寒,主虚;[删]大纲删除内容[新]大纲新增内容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中) 第四节消渴 一、概念 :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阴虚内热,表现为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二、历史沿革 a.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 b.《外台秘要》→“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c.《圣济总录》→“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 d.《医学心悟》→ *提出→“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 *指出→“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三、病因病机 ⑴.→ ①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②饮食失节:脾胃损伤可致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进而发为消渴。饮食失节导致脾胃损伤常因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之品所致。 ③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情志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郁久化火,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④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伤肾精,可致虚火内生,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⑵.→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肺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燥热伤肺,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燥热伤脾胃,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则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日渐消瘦。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主藏精。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多尿的病机:①肺失治节,水液直下;②肾气亏虚,失于固涩。[.] ⑶.→肺、胃、肾,尤肾为关键。[.][.] 四、治疗原则 基本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基本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医学心悟·三消》: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五、转归预后 ①消渴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a.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 b.肝肾亏虚,失去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呈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等疾患; c.若脉络瘀阻,毒蕴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等 ②消渴的调护特点: 消渴的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保持情志平和,生活起居规律。 六、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辨病位→“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据其程度轻重的不同,有上、中、下消之分。以肺燥为主,多饮较突出者,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较突出者,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较突出者,为下消。 ②辨标本→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初病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③辨本症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本症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并发症为本病另一特点。多数患者,先见本症,随病情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少数患者,“三多”及消瘦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为线索,确诊为本病。 2.证治分类 证型 主症 治法 方剂加减 上消 肺热津伤 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 消渴方 变证 附方 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 玉泉丸/ 二冬汤 中消 胃热炽盛 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清胃泻火 养阴增液 玉女煎 白虎加人参汤 变证 附方 大便秘结不行。 润燥通腑 增液承气汤 气阴亏虚 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益气健脾 生津止渴 七味白术散 生脉散 下消 肾阴亏虚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滋阴固肾 六味地黄丸[.] [.] 变证 附方 如见神昏、肢厥、脉微细等阴竭阳亡危象者 益气敛阴 回阳救脱 参附龙牡汤 阴阳两虚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滋阴温阳 补肾固涩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喘证[肾虚不纳+参蛤散];支饮[脾肾阳虚+苓桂术甘汤];消渴[下消—阴阳两虚];内伤发热[阳虚发热] 七、临证备要[新] ①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儒门事亲》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其中,尤其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中药作用。 ②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 ③保持情志平和,制定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第五节内伤发热 针灸治疗→[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一、概念 :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调为其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历史沿革 a.《金匮要略》→小建中汤→“甘温除热法”先河。 b.《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小儿阴虚内热。 c.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具体化。 d.《医林改错》、《血证论》→瘀血发热。 三、病因病机 ⑴.→ ①久病体虚:久病体虚→机体的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a.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气虚发热。 b.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无以敛阳→血虚发热。 c.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阴虚发热。 d.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气亏虚,虚阳外浮→阳虚发热。 ②饮食劳倦: a.饮食失调/劳倦过度→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b.饮食失调/劳倦过度→脾胃受损→脾虚不能化生阴血→发热。 c.饮食失调/劳倦过度→脾胃受损→运化失职→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湿郁化热。 ③情志失调: a.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发热。 b.恼怒过度→肝火内盛→气郁发热。 ④外伤出血: a.外伤以及出血使血循不畅→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壅遏不通→瘀血发热。 b.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长期慢性失血→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血虚发热。 ⑵.→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致。 内伤发热病机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或阴血不足,阴不制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阳气虚衰,阳气外浮而发热。[.] 四、病证鉴别[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 病因 感受外邪 内伤 起病急缓 起病急 起病缓 热势 高 低 病程 短 长 五、治疗原则 ①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②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③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景岳全书·火证》:“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 六、辨证论治 证型 主症 治法 方剂加减 气虚发热 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气虚症状]。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益气健脾 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 血虚发热 低热,头晕眼花,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益气养血 归脾汤 阴虚发热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滋阴清热[.] 清骨散 [.] 阳虚发热 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阳虚症状]。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温补阳气 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 气郁发热 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疏肝理气 解郁泻热[.] 丹栀逍遥散 血瘀发热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血瘀症状]。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 痰湿郁热 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燥湿化痰 清热和中 黄连温胆汤+中和汤 *[.57;.65]素体阴虚而病肝郁发热者:滋水清肝饮。 *[.]属于内伤发热的治法有:解郁泻热、滋阴清热、温补肾阳。 a.归脾汤:心悸[心血不足];不寐[心脾两虚];眩晕[气血亏虚];阳痿[心脾亏虚];鼻衄[气血亏虚];吐血[气虚血溢];便血[气虚不摄];尿血[脾不统血];紫斑[气不摄血];郁证[心脾两虚];自汗盗汗[心血不足];内伤发热[血虚发热]。 b.金匮肾气丸:喘证[肾虚不纳+参蛤散];支饮[脾肾阳虚+苓桂术甘汤];消渴[下消—阴阳两虚];内伤发热[阳虚发热]。 c.血府逐瘀汤:胸痹[心血瘀阻];胁痛[瘀血阻络/复元活血汤];内伤发热[血瘀发热];肥胖[气郁血瘀];癌病[瘀毒内阻/膈下逐瘀汤]。 七、临证备要[新] ①内伤发热主要由于气、血、痰湿的郁滞壅遏,或气、血、阴、阳的亏损失调所导致,故在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气滞、血瘀、湿郁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这是掌握内伤发热辨证及治疗的关键。 ②《医学心悟》将外邪引起的发热称为“贼火”,认为“贼可驱而不可留”;由久病伤正、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等引起的内伤发热称为“子火”,“子可养而不可害”。 ③甘温除热法,创于东垣,为中医治疗气虚发热的有效方法。 第六节虚劳 一、概念 :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二、历史沿革 a.虚证提纲→《素问》→“精气夺则虚”。 b.《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虚劳病名。 c.《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三、病因病机 ⑴.→ ①禀赋薄弱,素质不强:因父母体弱多病,年老体衰,孕育不足,胎中失养,或生后喂养失当,水谷精气不充,均可导致先天不足,体质薄弱,易于罹患疾病,并在病后易于久虚不复,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甚,而成为虚劳。 ②烦劳过度,损伤五脏:烦劳过度,因劳致虚,日久成损。尤以劳神过度及恣情纵欲较为多见。 ③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饥饱不调,食有偏嗜,营养不良,饮酒过度等原因,均会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充,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日久形成虚劳。 ④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大病,邪气过盛,脏气损伤,耗伤气血阴阳,正气短时难以恢复,加之病后失于调养,每易发展成劳。久病迁延失治,日久不愈,病情传变日深,损耗人体的气血阴阳,或产后失于调理,正虚难复,均可演变为虚劳。 ⑤误治失治,损耗精气:由于诊断有误,或选用治法、药物不当,以致精气损伤,既延误治疗,又使阴精或阳气受损,从而导致虚劳。 :幼年患虚劳者多以先天不足为主因,因虚而致病;成年以后患病,多为后天失养、劳伤过度、久病体虚成劳。 ⑵.→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 ⑶.→涉及五脏,以脾、肾为主。 四、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虚则补之”、“损者益之”。 在进行补益时,一是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二是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同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重视补益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养。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为生命的本源。重视补益脾肾,促进各脏虚损的恢复。 ②对于虚中夹实及兼感外邪者,当补中有泻,扶正祛邪。从辨证的关系看,祛邪亦可起到固护正气的作用,防止因邪恋而进一步损伤正气。 ③既可因虚致病,亦可因病致虚,应辨证结合辨病。针对不同疾病的特殊性,一方面补正以复其虚,一方面求因以治其病。 五、转归预后 ①虚劳的调护特点: 消除及避免引起虚劳的病因是预防虚劳的根本措施。慎起居,适寒温,避免感受外邪,耗伤正气。饮食有节,戒烟酒。劳逸适度,做到动静结合。保持情绪稳定,舒畅乐观,则有利于虚劳的康复。 ②虚劳的预后转归:关键在于体质的强弱和脾肾的盛衰。 六、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辨别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渐至多虚,由一脏而累及它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辨证时应加注意。 ②辨有无兼夹病证→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是否兼夹外邪。 2.证治分类 证型 主症 治法 方剂加减 气虚[舌苔淡白,脉细软弱] 脾 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 健脾益气 加味四君子汤 变证 附方 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脘腹坠胀,气短,脱肛者。 补气升陷 补中益气汤 肺 咳嗽无力,短气自汗,声音低怯。 补益肺气 补肺汤 心 心悸,气短,自汗。 益气养心 七福饮 肾 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 益气补肾 大补元煎 血虚[舌质淡红苔少,脉细] 心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 养血宁心 养心汤 变证 附方 脾血虚常与心血虚同时并见,故临床常称心脾血虚 补益心脾 益气摄血 归脾汤 肝 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瞤。 补血养肝 四物汤 阴虚[舌质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脾胃 口干唇燥,不思饮食,面色潮红,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 养阴和胃 益胃汤 心 心悸失眠,潮热盗汗,烦躁,口舌生疮,面色潮红。 滋阴养心 天王补心丹 肝 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面潮红。 滋养肝阴 补肝汤 肾 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 滋补肾阴 左归丸 肺 干咳,咽燥,失音,咳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 养阴润肺 沙参麦冬汤 阳虚[舌质胖嫩,边有齿痕,苔淡白而润,脉细数、沉迟或虚大] 脾 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 温中健脾 附子理中汤 肾 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 温补肾阳 右归丸 心 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益气温阳 保元汤 *左归丸与右归丸的鉴别: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治疗真阴不足证。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七、临证备要[新] ①对虚劳的辨证,既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侯为目,提纲挈领。 ②补血需兼补气。 ③在补阴补阳中,注意阴阳互根。 ④充分重视食补。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 持续更新中,敬请香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