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腹痛 > 腹痛护理 > > 太阴病篇

太阴病篇

时间:2018-6-4 20:32:47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太阴病--概述

本篇的内容比较少,总共8条原文,从条到条,在讲具体条文之前,先了解一下太阴病的生理功能,从生理功能推病理变化,就比较容易掌握太阴病了。从太阴的生理功能而言,还是经络和脏腑,当然包括了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但是本篇主要是讲的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因为肺主皮毛的关系,主要放在了太阳病篇讲了,在太阳病篇出现的咳嗽、喘、鼻鸣等,都属于太阴肺经病变的范畴。

下面看足太阴脾经,首先要了解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尤其是《灵枢·经脉》篇有:“入腹,属脾,络胃”的描述,所以临床腹部的虚寒证都归于脾。再看脾脏的生理功能,首先是主运化,这个是咱们经常说道的,我们要往深处理解,什么叫“化”?什么叫“运”?化就是和胃共助消化的过程,也就是胃消化食物,脾脏也参与其中。关于脾主消化的功能《难经》里面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称“脾主磨”,就是把吃的食物磨碎,实际上是对消化过程的描述。而“运”就是脾脏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输布全身。还有脾主升清,这个理论也是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实际上脾运转的水谷精微需要上输给肺,而肺在上,脾在下,所以后世把这个过程总结为脾主升清、脾气主升的特点。脾还主四肢,这个功能是属于运化和升清功能派生出来的,就是四肢需要脾输送的营养物质,所以脾主四肢。《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病则四肢不用,讲的很明白。

《内经》说:阳明多实,太阴多虚,我们往往把中焦的虚证和寒证都归于脾脏。那如果这些功能出现了失调,会出现什么症状呢?运化和升清的功能失调了,就会出现运化无力,脾不升清,水湿内停,寒湿内阻,就会出现下利、腹胀、呕吐、乏力等症状脾脏虚寒的症状。

还有太阴病的成因,首先外感邪气可以直中太阴,所以你看有些人,感冒以后发热、恶寒并不明显,反而出现拉肚子、食欲不振、腹痛喜按等太阴虚寒的特点。当然太阳、少阳、阳明失治误治,尤其是使用了寒下法,伤及了中焦的阳气,就会内传太阴,形成太阴虚寒病。

当然治疗方法,是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主,当然兼表证也需要兼以解表,兼里实证,也需要通下里实。下面看具体条文:

1、太阴病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这个提纲证比较长,咱们好好记一下,首先看“太阴之为病”就是邪气侵犯到了太阴脾经,根据“阳明多实,太阴多虚”的理论,往往引起的中焦脾虚寒证。临床会有那些表现呢?

首先看“腹满”,就是肚子胀,胀就表明有气滞的病机,那太阴虚寒能引起腹胀吗?第一:脾气虚运转功能减弱,气机壅滞于腹就会肚子胀;第二脾阳虚就会产生寒,脾气虚就会产生湿,所以会产生寒湿,寒湿阻塞中焦,影响脾胃的升降,也会出现腹胀。所以腹胀的病机可以总结为:脾虚失运,中阳不足,寒湿内阻,升降失常。那从病症特点上可以诊断为虚证,所以太阴病的腹胀是以虚为主。腹胀的原因很多,前面我们学过几种,不能病人一说肚子胀,就是太阴病。腹胀有实证,有虚证,还有虚实夹杂证,我们要辨证,阳明实证中有腹胀,像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就是这种腹胀是持续不减的,就是稍减也微不足道,而且拒按,这是典型的实性腹胀。还有虚实夹杂的腹胀吗?像66条的讲的“发汗后,腹胀满者”,它的特点是:饭后加重,晨起减轻,属于虚实夹杂。那虚性腹胀有什么特点呢?那是腹满时减,喜温喜按,那太阴病的腹胀就是这个特点。就是肚子胀有时候轻,有时候重,而且重要的是,病人虽然肚子胀却喜欢揉肚子,揉揉肚子腹胀就会减轻。有一些病人就告诉大夫,吃完饭以后,总喜欢这样顺时针揉揉肚子,肚子胀会感觉轻松很多。还有一些人不懂,他逆时针揉肚子,这样揉,又给揉回去了,肚子反而越揉越胀。所以大便不畅或者肚子胀,一定要按照结肠的走向,顺时针的方向揉肚子。那个病人说她揉完老打嗝,我说你没法不打嗝,给揉上去了。而且虚性腹胀用暖水袋暖暖,肚胀就会减轻,并且脾虚的腹胀往往伴有拉肚子,越拉肚子,腹胀越厉害。这是太阴虚寒腹胀的特点。

再看“而呕”就是呕吐,那说明影响到胃了,那太阴虚寒证中,出现了胃的症状,这是因为二者的关系太密切的缘故。脾主升,胃主降,脾不往上升,胃气就降不下来。所以太阴病往往会影响到胃。这里脾气虚,升清无力,则导致胃气不降而呕吐。

后面还有“食不下”,就是吃不下饭,当然这个是脾虚,还有胃虚。胃虚一般表现为一点食欲都没有,脾虚往往表现为有点食欲,但食欲不好,想吃又不敢吃,不能多吃,食入发胀,这就是脾虚不能运化造成的。所以临床有些病人告诉你,大夫,我一点食欲都没有,吃饭就像吃药,一点味道都没有。这就说明其脾的转运功能非常的差,这就是食不下。其病机:中焦虚寒,脾虚不运,胃失受纳。

再看后面的“自利益甚”,“自利”就是下利,“益”就是更加。这个有三种理解,第一可以理解为:下利尤其严重。这个症状比呕吐、腹胀、不能食要严重。这种解释突出了太阴病虚寒的特点,它的主要表现是下利,而不是呕吐和不能食。所以这句话的解释,就表明了太阴病的主证是下利,而且临床表现比其它症状突出,这就叫“自利益甚”。第二可以把“益”理解为逐渐,就是下利有逐渐加重的表现,当然随着太阴虚寒的逐渐加重,下利会越来越严重,随着太阴病的下利逐渐加重,就可以发展成少阴病的下利清谷。第三可以解释为前面的症状,会随者下利的加重而加重。虚性腹胀的特点,越拉肚子就会越胀,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自利益甚”。所以这个症状就提示我们太阴病的特点:第一往往有下利的出现,临证要抓住这一点;第二,这些消化道的症状,可能会随着下利而加重,就是越拉肚子,这些症状越明显。临床在辨太阴病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两点。那太阴虚寒引起下利的病机是什么呢?即脾不升清,寒湿下注大肠。

再往下看“时腹自痛”,就是有时候腹部会疼痛,为什么叫自痛呢?因为腹部这地界归脾管,在自家地盘上出现的问题,就叫自,所以脾虚下利叫“自利”,脾虚导致的腹痛叫“自痛”,当然这个腹痛是由于中焦虚寒,寒湿内阻,脾络失和所致。

以上症状都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气机郁滞所引起的。所以治疗太阴虚寒证的治则应该是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但是不能用下法治疗,因为有些大夫一看有腹胀,腹痛,吃不下饭,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仔细辨证,就给往下泻,并给你解释到“有病没病,肠胃扫尽”,这些症状如果是脾虚引起的,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原文说:“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就是误下以后,腹胀腹痛不但没有好,而且堵的更厉害了,你看都跑到心下胃脘这个部位了,甚至心胸都硬满的,这就是越泻,胀满越重。

这就是太阴病的提纲证,以太阴虚寒为特点一组症候,病机我们可以概括为:中阳不足,寒湿内阻,升降紊乱。症状方面既有气逆的呕吐,又有气滞的腹胀、腹痛、食不下,还有气陷的下利。所以总结来讲,太阴脏病是上吐、下泻、中间痞满,这就是它的一个特点,消化道症状无非就是这个样子。那怎么治疗呢?我们看条

2、太阴病脏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本条要和条结合起来理解,这两条讲的都是太阴脏证的,本条重点讲下利的特点。“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就是下利不伴有口渴,这是太阴病下利的特点。那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没有口渴呢?“以其藏有寒故也”,是因为太阴脾脏虚寒的缘故,其伤津不是很明显,而且和少阴阳虚程度相比,太阴阳虚不是太严重,还没有达到阳不化气的程度,所以说不渴。实际上这里的“自利不渴”有多层含义:第一首先排出了热性下利,因为我们前面讲到的葛根芩连汤证、黄芩汤证、热结旁流证,这些病证的热性下利往往伴有口渴;而本证属于虚寒症,所以口渴不是很明显。第二主要是和少阴病相区别。少阴病第条讲“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那少阴病也是虚寒证,问什么会出现口渴呢?大家想想,当然一提到口渴,咱们最先想到的是热盛伤津了。除此之外,我们学过的五苓散证、小青龙汤证也会有口渴,这些是因为什么呀?这是因为人体气化功能失常,导致津液分布不均匀所致。那少阴虚寒证为什么会出现口渴呢?这就需要从阴和阳的关系来回答。我们说阳气可以化生阴津,现在是虚寒证,阳气不足,化生阴津的功能就减弱了,所以病人会出现口渴。而临床上一般的寒证是不会出现口渴的,一般的寒证不至于阳气化生不出来津液,只有阳气严重不足的时候,像少阴病阶段才会出现口渴。而太阴病阶段,阳气虚弱程度还不是太重,所以还不至于口渴。而少阴病中阳气损伤严重,有衰亡的危险,阳气极虚,无力化生阴津,就出现口渴了。所以这里自利不渴,既是和热性下利相区别,又是和少阴病的口渴相鉴别,有一个鉴别诊断的意义。

这里面“以其藏有寒故也”里面的“藏”指的是脾脏,“当温之”就是应该温补中焦。“宜服四逆辈”,“四逆”指四逆汤,“辈”就是类。就是四逆汤这一类方剂,包括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方剂,都是四逆辈的范畴。按照正常的规律来讲,应该讲理中辈,或者直接说服用理中汤也可以。理中汤是治疗太阴虚寒的正治之法,四逆汤是治疗少阴虚寒证的主方,实际上这里面讲的四逆辈揭示了一个治未病的思想,也就是说,如果太阴虚寒证不及时治疗,再往下发展,就会发展成少阴病,所以要求在治疗太阴虚寒证的时候,当再加一些温补的肾阳的药物,截断病邪内传的道路,先安慰受邪之地,这是中医预防为主思想的体现。

理中汤和附子理中汤是治疗中焦虚寒,或兼肾阳不足病证的良方。中焦虚寒证临床比较常见,尤其是夏天,大家喜欢吃一些凉的食品,穿的衣服也比较淡薄,容易导致寒邪直中太阴,形成太阴虚寒证。原来在老师门诊上见过一个北京女孩,26岁,平素就脾胃虚弱,胃中怕冷,不敢吃凉的食物,但是她还贪凉,经常闹肚子,每遇到肚子受凉或者吃凉的东西,就会立刻腹泻,腹痛,平时大便也不成型。有一次她出门受凉了,腹痛泄泻又发作了,大便一日三四次,还恶心,没有食欲,恶寒怕冷,已经三天了。这个女孩穿着很有意思,来诊的时候穿了一个“露脐装”,那一段时间很时髦。全身各处穿的都很严实,只露一个小肚脐远远的向你微笑,许多人认为这样很时髦,这个病人就穿了这样一件衣服出门了,那时候已经是秋天了,天气渐凉,老师就说:“你穿这样的衣服出门,能不拉肚子吗?露着肚脐,这一块是脾的地盘,寒气从肚脐而入,直接侵犯到脾,造成了太阴虚寒,这叫直中。你本身素来脾胃虚寒,能不拉肚子吗。你知道这叫什么服装吗?这不是露脐装,我们中医叫“太阴虚寒装”,你不拉肚子才怪呢?”再看看病人的舌苔薄白,脉细。中焦虚寒无疑,但是病人还有恶寒怕冷,说明还有太阳病证,为表里皆寒证,怎么治疗呀?可以用条讲的桂枝人参汤,就是理中汤加桂枝,三剂而愈。临床使用理中汤抓住太阴虚寒这个病机就可以了。

下面看条的太阴表证。这一条咱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3、太阴表证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这里以“太阴病”说明应该有太阴脾虚的特点,后面“脉浮者”,这里不仅仅指脉象,脉浮在这里代表了太阳病。本条就有太阴病,又有太阳病,就是太阳太阴同病。这里讲的是一个平素脾胃素虚之人感受了风寒之邪,形成了太阳和太阴同病。有外邪当然可以发汗,选用麻黄汤还是桂枝汤呢?后面说“宜桂枝汤”,为什么没有说宜麻黄汤证?因为还有太阴虚寒,太阴虚寒外感,其治疗特点是:“虚人伤寒建其中”,扶正祛邪为主。而选用桂枝汤也很巧妙,既可以解肌祛风,而且全方甘温,还可以温补中焦,具有温中键脾的作用,我们不要把桂枝汤理解成就是一个解表剂,它还是一个不错的调理太阴脾的方剂。当然用桂枝汤治疗的太阴脾,还不是太虚,可能只是表现为脾气虚,表现为腹部怕冷、乏力、没有食欲。那如果脾虚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腹中隐痛、乏力严重、喜温喜按,兼有表证的话,可以选择小建中汤治疗,其温中缓急止痛的力量更强,还可以解表;那如果进一步发展,出现腹痛腹胀、下利、呕吐等严重的中焦虚寒证,此时如果还有表证的话,可以选用桂枝人参汤治疗。这就是太阳太阴同病的一个发展和治疗规律。临床要仔细辨证,灵活使用以上方剂。这是太阴表证,下面再看太阴经证。

4、太阴经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条也是太阳病误治导致太阴病,那怎么知道是太阴病呢?后面说了“属太阴也”这肯定是太阴病。但是这个太阴病是不是太阴脏病呢?我们还是以方测证吧,大家看这里用的并不是用于治疗太阴脏病的四逆辈,而是用的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这显然不是太阴脏病。那这个是什么样的太阴病呢?再看它的主症是“腹满时痛”,就是腹胀腹痛,轻的胀,重的就痛。这是往往是气机不畅引起的,而气机不利往往是在经络里面,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通了,轻的会出现腹胀,重的会出现胀痛。那再看桂枝汤加的这两味药:芍药和大黄,这两个药有没有共同点呢?有呀,都是入血分的,那就说明这里的腹胀腹痛是邪气入血分造成的,邪气入血分就是入经络了。那邪气到了那条经络了呢?当然是则太阴经络里了,因为太阴经入腹,属脾,络胃,腹部这个地界归脾脏管辖,所以邪气入足太阴经,经气不利,就会导致腹满腹痛。经脉严重的不畅,甚至不通,就会表现为“大实痛”。但是邪气在太阴经,不一定影响到太阴脾脏的功能,所以这一条讲的腹胀痛,而没有呕吐、下利,并且还有可能大便秘结。那我们说这属于消化系统的病吗?这个不是,但是也可以叫太阴病,所以我们称之为“太阴经证”。

本条太阴经证的原因,是因太阳病误下,邪气传入太阴经所致,当然这里面也是举例说明,比如有些人,天气冷的时候穿的还比较单薄,寒邪可以直接侵犯太阴经,造成气血运行不利,导致腹胀腹痛,这是本方的基本病机。所以本证的病机可以总结为:太阴经脉气血不利,气不利则腹胀,血不利则腹痛。因为病在经而没有在脏,脾的运化功能尚可,所以没有出现呕、下利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这个只表现为腹胀腹痛的太阴经证,在临床上很常见。特别是小孩肚子疼,没有明显的消化不良症状,只是单纯的肚子疼,用这两个方子效果非常好。

大家再看方子,桂枝加芍药汤就是桂枝汤加重芍药一倍,芍药变成了六两。那芍药在这里肯定是缓急止痛,另外芍药入血分,可以搜经络中的邪气。本方的煎服方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看桂枝加大黄汤,是治疗“大实痛”的,所谓“大实痛”就是腹痛比较严重,也有可能会有大便不通的现象,这是经络气血郁滞较重的缘故。大实痛者,用桂枝加大黄汤治疗,所以可以看成是桂枝加芍药汤的重证。芍药缓急止痛,和脾络,又可以养脾阴;大黄活血化瘀,加强通络之功。其实桂枝加大黄汤,因为里面大黄不但活血通络,还可以通腑气,如果是肠间的腐秽之物堵塞肠道引起的腹痛,寒象不明显的话,也可以考虑用这个方子治疗。其煎服方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这两个方子主要治疗没有其它消化道症状的太阴经腹痛证,轻的用桂枝加芍药汤,重的用桂枝加大黄汤,临床可以治疗慢性痢疾、胃肠痉挛、肠系膜淋巴结炎等引起的腹痛。原来治疗过一26岁的张姓女患者,某医院的护士,女孩横向发展比较严重,人比较胖,但是性格很开朗,已经腹痛20余天了。她这个腹痛晚上容易发作,一发作腹部拘急抽掣疼痛难忍,疼的有时候出冷汗,按她自己的话说,就好像有人在拧我的肠子,真正体验了一把“死去活来”的感觉,昨晚就发作了一次,疼的满床打滚,还从床上掉下来了,带着被褥在地上睡了一晚上,我说你老公不管你呀,女孩说两年前还可以管,随着体重的飙升,他现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望洋兴叹了,我说你应该找一个举重运动员,来解决你的后顾之忧。经过继续问诊得之,她这个疼痛遇冷的时候也容易诱发,严重的时候需要注射杜冷丁,但平时腹部不怕冷,患者容易出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就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病人服完七剂后,效果不明显,后来把白芍加到了60克,腹痛才开始缓解。临床还要注意,芍药量大,会出现腹泻的现象,这是因为芍药性微寒导致的。所以第一周复诊的时候,我问吃完药怎么样呀?女孩说:你这个药挺平和的,这句话一听就知道,就是说没有效果,但是辨证还是太阴经证,继续加大芍药的用量,其腹痛才逐渐好转。这个病人大概断断续续治疗一个月左右,疼痛才完全消失,这就是桂枝加芍药汤证。

我们学完这两个方子,前面还有一个方子跟它们的组成相似,小建中汤,小建中汤也是桂枝加芍药汤,再加饴糖。大家比较一下这三个方子,都是以桂枝加芍药汤作为底方,一个是加饴糖,一个是加大黄。大黄是苦寒的,饴糖是甘温的,二者的贡献有天壤之别。其实小建中是治疗太阴经证偏虚的腹痛,桂枝加大黄汤是治疗太阴经证偏实的腹痛。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桂枝加芍药汤是一个中性方,不寒不热,只是太阴经络气血失和;那若果兼有太阴虚寒,就加饴糖,就是小建中汤;如果兼阳明实证,加大黄,就是桂枝加大黄汤。我们看这三个方子都可以治疗腹痛,桂枝汤调和阴阳、气血、经络,把芍药的量增加,滋补营血的力量就增强了,另外芍药还可以入络脉,可以一方面补经络的营血,一方面疏通经络,用于经脉营血不足的疼痛,如腹痛,四肢疼痛最合适。如果经脉郁滞较重,腹痛剧烈,而且胀闷不适,或大便不通的,可以加少量的大黄以通络活血,这就是桂枝加大黄汤证。如果是脾胃气血不足的腹痛,多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就是小建中汤证。下面再看条原文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这一条讲的是太阴经病呢,还是太阴脏病呢?从这句话“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可以判断出来,这里边的“大黄、芍药”指的就是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所以这个太阴病指的是太阴经病。本条指出有一些太阴经证,比较复杂,按说太阴经证应该没有这些呕吐、下利这些消化系统的症状,但是一些患者会表现为“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这说明本证不但有太阴经证,还有太阴脏证的表现,这就是太阴经证兼有轻度的太阴脏病,属于太阴经、脏同病。那如果此时必须使用桂枝加芍药汤或者桂枝加大黄汤的话,由于兼有太阴脏病,夹有虚寒的体质,这个时候应该根据病情适当减量使用,“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这是因为中焦虚寒,而芍药和大黄都是性寒之品,容易伤脾阳的缘故。其实这个时候可以用小建中汤治疗。以上是太阴病的脏证和经证,这是我们的主要内容,下面看一下太阴病的预后。

5、太阴病预后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条讲的是太阴阳气来复自愈的情况。“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脉浮而缓,指脉象由紧而缓,不是指的浮缓脉,说明邪气已经有入里的迹象了,风寒在表的时候,脉象浮紧,现在没有那么紧了,说明邪气往里传变了。出现了“手足自温”,这里提到了太阴病的一个特点是手足自温,这是和少阴病的四肢厥逆相对而言的,就是相对于少阴病,太阴病的手足不是那么寒,是这个意思。后面的“系在太阴”,系就是联系的意思,也就是说已经是太阴病了。关于手足自温。阳明病也可以出现。例如99条的“手足温而渴”的症状,就是阳明证的表现。所以太阴和阳明都主四肢,都会出现手足温,其区别是阳明是手足温而渴,太阴病是手足温不渴,以此为辨。

后面“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咱们前面条茵陈蒿汤讲过这种情况,太阴病属于虚寒症,容易出现寒湿内阻,出现阴黄证,但是如果小便自利,给湿邪一出路,单纯的虚寒之邪,就不能引起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临床现象,就是有一些太阴病,七八天以后,可能会突然出现暴烦下利日十余行,或者原来下利没有那么明显,服完温补药以后,反而出现了烦躁,一天拉肚子十几次,下利反而加重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后面讲“必自止”,就是这种下利,拉一拉自然就好了。这是一个什么现象呢?这是太阴虚寒证,用过温药以后,寒湿得化的表现。犹如冬天的坚冰被春日的暖阳融化一样,太阴虚寒的时候,胃肠内太寒了,相当于结冰了,服用过温补药以后,就像自然界中的冰融化,导致河水暴涨一样,大肠中的水分陡增,所以大便次数及量增加,这就是肠胃中的冰融现象,是脾阳来复的表现。这是一个好现象,拉一拉把肠胃中的寒湿全部排出来了,大便不治自愈,所以说“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注意这里的“实”在这里是指正气充实,阳气来复,不是指邪气实,“脾家实”就是脾阳来复的意思。这个反应在临床中很常见,有些中焦虚寒的病人,用温热药治疗,腹泻反而加重了,而且随着泻下,其它的症状反而减轻了,这就是脾阳来复的征兆。不单单是中焦虚寒,下焦虚寒的病人也可以出现这样的反应,前几天治疗咱们一个学生,脸上长痘,下焦肝肾虚寒,用的温经汤治疗,吃完以后也出现了拉肚子,但是拉完以后,痘痘没了,下焦的寒也减轻了。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惊慌,这是一种好的反应,咱们要知道。

再看条后半段,前半段和条重复,就不讲了,看后半段“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就是服完温补药以后,腐秽没有排出来,反而大便秘结了,转成了阳明病。所以在阳明病总论中,讲到阳明病也可以从太阴转化而来,就是讲的这一条,这往往是太阴病时,大量使用温燥的药物,导致阳气来复太过,转从阳明燥化,这个在临床上是存在的,只是比较少见。所以以上两条讲的是太阴病的两种转归。

总而言之:太阴病是一个中焦虚寒、寒湿内阻的病证。以太阴脏证多见,其次是太阴经证。对于一些没有消化道症状,查不出病因的腹痛,临证往往按照太阴经证处理,所以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和理中汤、附子理中汤一样,都很常用,大家重点掌握。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贵阳哪家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fthl/70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