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疼痛的病机 一、疼痛的病理变化基础是气血运行障碍 疼痛致病因素很多,而且是各式各样多方面的。那么诸多因素引起疼痛的共同病理基础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不通是导致疼痛的最终原因,是各种疼痛的病理变化基础,所有致病因素都是通过引起机体发生“不通”的病理变化而导致疼痛出现 的。所谓“不通”是指气血运行的障碍,包括运行不畅和淤滞不行。正常情况下,人体气血在经脉之中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如《灵枢·脉度》所说:“……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十二经按照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的顺序构成了气血运行的主要环路,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形成气血运行的支路,帮助十二正经运行气血到达全身,并且加强气血的环行;奇经八脉起一个储蓄库的作用,调节着气血在十二经脉中的运行。气血要保持在脉道中正常运行、畅通无阻,需要几个方面来维持。首先在运行的动力方面需要心气、肺气、肾气、宗气来维持。心主血脉,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肺有主气司呼吸的功能,而且参与形成宗气,故是气血运行不可缺少的动力,肾气中含有元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故是气血运行的根本动力。宗气聚于胸中,行喉咙、贯心脉,有人身“动气”之称。这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气血运行的动力,推动着气血不停地运行周身。其次在运行的道路方面需要肝的疏泄,脾的运化和阳气的温煦等来维持。肝的疏泄功能,使气机条达、气道通畅以利气血运行。脾的运化功能,及时舒通水湿,扫清气血运行的道路,阳气的温煦功能,使脉道舒展,以免脉道拘急不利,而影响气血运行。以上某个方面出现异常,都会造成气血运行的障碍。气血运行障碍是疼痛的变化基础。疼痛是气血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二者可以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所以要认识疼痛的规律,首先要搞清气血运行障碍是如何形成的。 二、致病因素如何引起气血运行障碍 气血运行障碍,是各种致病因素分别影响于维持气血正常运行的某环节而导致的。 1六淫导致气血运行障碍由于六淫邪气性质不同,故其导致气血运行障碍途径亦不尽相同。属阳的风、热、火、暑几种邪气侵入人体,鼓动气血运行,使之产生逆乱或壅塞,于某处阻滞而不行,或者运行不畅,故形成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变化。属阴的寒和湿邪则不同,寒伤阳气、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寒邪入侵,既能使气血运行的动力受损,气血运行无力,又能使脉道蜷缩拘急,脉道不利,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影响气血 运行障碍而发生疼痛。《素问·举痛论》对此作了大篇幅的论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 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末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 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可见寒邪致痛是极其广泛的,是致痛的首要因素。湿邪:其性粘滞,阻遏气机,湿邪侵入,轻则使脉道涩滞不爽,脉道变窄,重则阻塞脉道,使气血不 得通过。故湿邪致痛是通过影响于脉道的通利,使气血运行障碍而造成的。燥邪致痛一方面是由于燥伤肺、肺气虚则气血运行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燥伤阴,使脉道失以濡润而不滑利,二者共同导致气血运行的阻滞。 2七情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发生滞泣七情是外界的刺激因素引起的精神情志的反应,属于“神志”的范畴。神由心所主,心为“精神之所主”,精神刺激首先作用于心,心对其有 所感应时,则产生精神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又直接影响着心的几点认识·51·功能,《灵枢·口问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主血脉,良性的情绪反应可以促进心的功能,当 情绪变化过激或过久时,则损伤心气,使心主血脉功能减弱,从而影响气血正常运行而发生疼痛。肝藏血,精神情志活动是精气的外在表现,是以气血活动为基础的,而肝有主疏泄、条畅气机的功能,故肝与情志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情志活动 正常,可使肝不郁不亢,保持正常疏泄功能,气机条达,气血流畅,当发怒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时,则使肝郁滞不疏,气机不畅,导致气血运行滞涩,假如疏泄太过,气机逆乱,血则壅遏,二者都将导致疼痛的发生。怒、喜、思、悲、忧、恐、惊几种情志变化,总属于心,分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各种不同的精神刺激通过心作用于相应脏腑产生的相应的情绪反应,当精神情绪变化过程超过一定程度时,则影响相应的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的异常变化伤及脏腑,主要是影响脏腑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障碍。如思虑过度,则致脾气郁结,运化失职,湿邪内停,湿阻脉道,气血运行不利,而导致脘腹疼痛。再如:惊恐伤肾,致肾气虚,肾间动气不足则推动气血运行的原动力亦不足。而使得气血运行障碍,故时常出现腰腿酸痛疲乏无力。总之,七情致痛的机理是通 过扰乱了心、肝、脾、肺、肾的气机活动,导致气血运行的动力不足,造成荣卫之道泣,使得气血运行障碍而实现的。 3饮食,外伤及虫咬导致气血运行障碍。 (1)饮食过饱,则食积内停,阻于中焦,影响脾胃气机升降,造成气机阻滞,同时过饱则压迫脉道,使血行受阻,故可胃肠疼痛。 (2)饮食失调,营养不良,气血生化不足,如气虚,气血运行无力;如血虚,脉道失于濡润,脉道滞涩,故导致经脉空虚得不到濡养则痛。 (3)饮食不洁,湿热内生,湿阻脉道、热迫气血,气血逆乱,从而造成气血壅塞不行,不通则痛。 (4)外伤致痛是直接作用于脉道,造成脉道的损伤,使血瘀脉外或停滞脉中产生疼痛。 (5)虫兽咬伤致痛,也是通过损伤脉道造成气血淤滞,或是其毒素蔓延,侵犯肌肤脉络,使气血逆乱壅塞于局部所致。 综上所述,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各种致痛因素,都可通过作用于维持气血运行的某些环节,而致气血运行障碍,气血运行障碍是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共同病理结果,是疼痛发生的病理基础。 黄星朗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