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时间:2021-3-7 11:40:16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83860.html

腹痛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使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导致的,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外感风、寒、暑、热、湿邪,侵入腹中,均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若伤于暑热,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可致气机阻滞,腑气不通而见腹痛。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饮食停滞,纳运无力,或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胃肠,或恣食生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它如饮食不洁,肠虫滋生,攻动窜扰,腑气不通则痛。

3.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则肝失条达,气机不畅,阻滞不通而痛作。若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则发腹痛。

4.阳气素虚

素体脾阳亏虚,虚寒中生,渐致气血生成不足,脾阳虚而不能温养,出现腹痛,甚至病久肾阳不足,相火失于温煦,脏腑虚寒,腹痛日久不愈。

此外,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术后,血络受损,亦可形成腹中血瘀,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

二、病机

基本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实:为邪气郁滞,不通则痛;

虚:为中脏虚寒,气血不能温养而痛。

病机演变:四者往往相互错杂,或寒热交错,或虚实夹杂,或为虚寒,或为实热,亦可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①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寒郁化热;

②热痛日久,治疗不当,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

③素体脾虚不运,再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可成虚中夹实之证;

④气滞影响血脉流通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影响气机通畅导致气滞。

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良附丸温里散寒,正气天香散理气温中,两者合用,共奏散寒止痛之效,适用于寒邪阻遏中阳,腹痛拘急、得热痛减的证候。

湿热瘀滞

症状:腹部胀痛,痞满拒按,胸闷不舒,烦渴引饮,潮热汗出,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代表方:大承气汤加减。

本方具有软坚润燥、破结除满、荡涤肠胃的功能,适用于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痛拒按,发热汗出的腹痛。

饮食积滞

症状: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代表方:枳实导滞丸加减。

本方有消积导滞、清热祛湿的作用,适用于嗳腐吞酸,恶食呕恶,腹痛胀满之证。

肝郁气滞

症状: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本方有疏肝行气止痛之效,可用于治疗因肝气郁结,腹痛走窜,牵引少腹或两胁之证。

瘀血内停

症状: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甚则腹有包块,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本方有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之效,适宜治疗腹痛如针刺、痛有定处的血瘀证。

中虚脏寒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代表方:小建中汤加减。

本方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形寒肢冷、喜温喜按、腹部隐痛之证。

本病和胃痛的鉴别要点,主要是部位的不同,另外胃痛会有恶心呕吐,烧心,反酸等胃部不适的症状。而腹痛主要是肚脐周围的疼痛为主,有些伴有腹泻症状。

喜欢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fthl/99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