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经方传真(十三) 三、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炙甘草各18克 水煎温服。 此于甘草汤加芍药,故治甘草汤证腹挛痛,或其他体部挛急者,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见甘草干姜汤方。 按:本方不只治脚挛急,即脚弱无力、行步困难者,用之亦验,古人名为去杖汤即由于此。 四肢、胃腹等处挛急疼痛者。 刘某,男性,50岁,初诊日期年9月21日。前阴抽痛,伴经常胃脘痛半年,经补肾养肝等法治疗不效,经友人介绍来会诊,舌苔薄白,脉沉细弦。属津血虚而筋脉失养,为芍药甘草汤的适应证: 白芍18克,炙甘草18克 结果:服三剂前阴抽痛好转,服六剂诸症已。 四、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10克,炙甘草10克,附子3克 水煎温服。 此于芍药甘草汤更加附子,故治芍药甘草汤证而陷于阴证者。 《伤寒论》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注解:发汗表解,则不恶寒,今反恶寒者,是因发汗不合法,亡失津液,使其陷于阴虚寒证,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之。 按:本宜桂枝汤以解肌,而反用麻黄汤以发汗,或本宜小发汗,而反大发其汗等等,均属发汗不合法,因使津液大量亡失而陷于阴证,现芍药甘草汤证而更恶寒者,宜本方主之。论中只言反恶寒,亦简文,不可不知。 芍药甘草汤证更见阳虚寒证者。 五、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甘草27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 以水六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三药皆味甘缓急之品,故治精神失常而急迫者。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6条: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注解:喜悲伤欲哭,即屡有悲伤欲哭的意思,象如神灵所作,谓其言行动作,像有神灵凭依的样子。欠伸即呵欠,数欠伸,谓呵欠频频也;此宜甘草小麦大枣汤主之。 按:脏躁所指不明,但通过实践,凡无故哭笑,情难自已的精神病,不论男女用之多验。虚证小儿夜哭用之也效。 无故哭笑难以自控而偏虚者。 六、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18克,粉10克,蜂蜜36克 用水三杯,先煮甘草取二杯,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杯,差即止。 按:原书只谓粉,为治蛔虫,当是铅粉,不过铅粉有毒。以上按古法一剂分二服,若按今法,各药宜减半用。 铅粉杀虫,甘草蜂蜜既能止痛,又以甘草而诱杀之,实治虫痛的妙法。 《金匮要略·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第6条: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注解:吐涎、心腹痛发作有时,为有蛔虫,用其它毒药而痛不止者,以甘草粉蜜汤主之。 按:甘草蜂蜜治心腹痛有奇效。本方去铅粉,加白芨10克,治溃疡病剧痛者,屡用皆验。 胃脘痛疼急迫而胀满不甚者。 夏某,女性,52岁,病历号,年4月17日初诊。反复发作胃脘疼痛已10多年,经钡剂造影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一周来痛如刀割,夜晚尤甚,用中西药多治无效,苔白微腻,脉弦细沉,证属中寒急迫,急以温中缓急,与甘草粉蜜汤加减: 甘草18克,白蜜45克,白芨10克 结果:当日服一煎痛未作,夜得安眠。第二天服第二煎尽,自觉如常人,又继服小建中汤三剂,疗效巩固,停药一周也未见不适。 七、生姜甘草汤方 生姜15克,人参10克,甘草12克,大枣5枚 水煎温服。 生姜治呕,余皆健胃养正之品,此亦胃虚饮逆的治剂。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三):《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注解:胃虚饮逆,故咳唾涎沫不止,以是则伤津损液,因致咽燥而渴者,本方治之。 按:此咽燥而渴,只是咽中干思水润之而已,与白虎汤证烦渴引饮者大异,宜注意。 咳吐白痰而呕,胃虚纳差者。 八、排脓汤方 甘草10克,桔梗14克,生姜5克,大枣5枚 水煎温服。 此于桔梗汤增量桔梗,加强排脓的作用,复加姜枣辅甘草安中以养正,疮痈耗人气血,排脓养正是为要法。 按:此方见于《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篇,但有方无证,就其方名,知为疮痈排脓而设,由于来源于桔梗汤,若参照桔梗汤证而活用之,可无大错。 咳唾浊痰、胸痛而病久者。 第二十章·枳术汤类方 一、枳术汤方 枳实20克,白术18克 以水五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枳实行气、破结而消胀满,伍以逐饮利尿的白术,故治有水饮、心下坚满而小便不利者。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30条: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注解:旋盘为何物不明,但谓边如旋盘明明是边缘界限分明。心下坚满,其大如盘,按之边缘分明,此为水饮所作,宜以枳术汤主之。 心下坚满而边界清楚又见小便不利者。 二、枳实芍药散方 炒枳实、芍药各等分 二味杵为散,每服3-6克,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今作煎剂,可取上药各l0-12克。 此于枳实伍以除血痹、治腹挛痛的芍药,故治血阻气滞而腹满痛者。下之以麦粥,亦不外于安中养正之意,故亦主痈脓。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4条: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注解:产后腹痛多由于血阻气滞所致,烦满不得卧,更是热郁气壅之象,故宜枳实芍药散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5条: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注解:见下瘀血汤方。 腹满挛痛或有心烦不安者。 三、排脓散方 炒枳实、芍药各10克,桔梗3克 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此于枳实芍药散而加排脓的桔梗,故治枳实芍药散证而有痈脓者。 按:此和排脓汤,亦有方无证。由于是枳实芍药散的加味方,可参照枳实芍药散方证而施用之。 四、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生姜各10克,枳实15克 水煎温服。 此于枳实配伍主气冲的桂枝,和治饮逆的生姜,故治诸逆(指痰饮客气冲逆而言),以举心中痞塞而心悬痛者。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8条: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注解:心中痞,即心脏有痞塞的自觉证。心悬痛,即心脏所处的一侧痛。由于诸逆,因致心中痞塞而心悬痛者,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按:本条颇能说明心绞痛的证治,不过实践证明,此证单用本方的机会反少,而以用大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或桃核承气汤合方的机会为多,此于大柴胡汤已详述之。可互参。 心下痞塞,胸胁闷痛者。 第二十一章·栝蒌薤白汤类方 一、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薤白72克,白酒七杯 三味同煎,取二杯,分温再服。不能饮酒者,可以黄酒代之。 栝蒌开胸逐痰止嗽,薤白散结止痛,合以为方,故治胸痹痛而喘息咳唾者。煎以白酒,更使药力畅行无阻也。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3条: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注解:寸口以候胸中,今关脉沉而迟,知为胸中的气虚。关上以候心下,今关上小紧弦,知为心下寒饮盛,寒饮乘虚逆迫于胸中,因致喘息咳唾、胸背痛而短气,此胸痹之病,宜以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按:心一动则三部脉皆动,寸关尺可有形象的不同,但绝无至数的互异。若寸脉迟,关上亦不可能数,数当是弦之误,宜改之。 胸闷、胸背痛、短气或喘息者。 二、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薤白27克,半夏72克,白酒10杯 四味同煮,取四杯,温服一杯,日三服。不能饮酒者,可以黄酒代之。 此于栝蒌薤白白酒汤减少薤白量,而加大量下气逐饮的半夏,故治栝蒌薤白白酒汤证,饮逆较甚而喘息咳唾更剧者。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4条: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注解:不得卧,谓胸闷心痛,或喘息咳唾剧甚而致不得卧。心痛彻背,即从心到背俱疼的意思,此宜以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闷心痛、咳逆短气甚者。 安某,女性,74岁,病历号,年6月14日初诊,患心绞痛一年多,常胸前剧痛,每发作则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大汗出,经常服用硝酸甘油、氨茶碱,大便干,口干不思饮,苔白厚,脉弦细。证属痰阻胸阳,瘀血阻络,治以化痰通阳,祛瘀通脉,与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栝蒌45克,薤白27克,半夏70克,白酒60克,桂枝10克,枳实10克,桃仁l0克,陈皮30克,白芍12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但小有劳则发心区痛,上方加茯苓12克,继服六剂,胸痛时作时休,仍以上方稍加减,服一月后,胸痛不再发作。 三、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12克,厚朴12克,薤白24克,桂枝3克,栝蒌30克 水煎温服。 此于栝蒌薤白白酒汤加行气消胀的枳实、厚朴,和降冲气的桂枝,故治栝蒌薤白白酒汤证而胸腹逆满者。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5条: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注解:见理中汤方。 栝蒌薤白白酒汤证胸腹逆满明显者。 第二十二章·芍归胶艾汤类方 一、芎归胶艾汤方 芎藭、阿胶,甘草各6克,艾叶、当归各10克,芍药12克,干地黄18克 以水五杯,清酒(或黄酒)三杯合煮,取三杯,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杯,不差,更作。不能饮酒水煎亦可。 生地、阿胶、艾叶协力以止血,当归、芎藭、芍药、甘草调血脉而治腹痛,故此治失血证腹中痛而有脱血的虚候者。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4条: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注解:妇人漏下,即子宫出血,半产即流产。妇人有漏下者,有因半产续下血不绝者,亦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是子宫有瘀血的阻碍,故谓为胞阻,此均宜芍归胶艾汤主之。 按: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以上所述妇人诸病,凡诸失血,属虚而腹中痛者,不问男女均可用之。又芎归地芍四味,后世名之为四物汤,谓为补血的要药。芍药除血痹而主腹痛,已屡言之,至于当归、芎藭、生地,均不外是强壮性的祛痛药。不过芎归性温宜虚于寒,生地性寒宜于虚热。补虚定痛则芎藭较逊于当归,行瘀开郁则当归稍次于芎藭。生地除烦热,并有止血的特能。此三药的性能概要区分,于具体的应用可详参以下诸方。 诸失血症属虚证而见腹中痛者。 宋某,女性,17岁,某医院会诊病例,病历号,年10月11日会诊。 患者出生时即有唇、腭裂,2岁时将唇裂缝合。因有“先天性肝糖元累积症”、GPT经常高,一直未进行腭裂缝合,直至上月经内科多方检查,认为可以手术,方于9月25日全麻下进行了腭裂修复术(兰氏+咽后壁瓣),术中输少量血,手术顺利。术后第一、二天除低热(37.5℃)外无不良反应,但于第三天伤口开始渗血,用碘条填塞无效。继用止血敏,Vc、Vk、6一氨基乙酸、抗血纤溶芳酸等皆无效。又服益气止血中药数剂也无效。因失血过多,不得不输新鲜血液维持生命。第一、二天尚能维持24小时,但自第三天起,仅能维持12小时,因此每天输血,至今输血已逾毫升,故请紧急会诊。会诊时实验室检查所见:GPT单位,血红蛋白9.4克,白血球总数,血小板,血钾4.l,血钠,血氨,出血时间1分,凝血时间1分,凝血象检查:复钙时间2分(对照2分30秒),凝血酶元时间15秒(对照14.5秒),第v因子19秒(对照21秒),第Ⅶ因子19.5秒(对照2O.5秒),凝血酶凝固试验21秒(对照18秒),血清剩余凝血3小时22秒,第Ⅷ因子不少。 会诊时症状:神识尚清,但目喜闭合而不愿看人,烦躁汗出,面色苍白,双鼻孔见黑紫血块,口干思饮,常有饥饿感而思食(因伤口渗血未敢让其进食),大便溏稀而色黑,一日一行,舌质红无苔而见血染,脉细滑数。 证属血虚热扰,急宜清热止血而兼补虚育阴之治,方用芎归胶艾汤加减: 生地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阿胶10克,艾叶10克,党参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50克,白术6克 结果:服药一剂血即止,第二天进流食,停止输血。第三天因感食欲较差,而改生地为15克,加生地炭15克,继服三剂,食欲如常,停止输液。至10月18日复诊时,面色红润,两眼睁睁有神,除稍有汗出外,别无不适,继服二剂痊愈出院。 二、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芎藭各10克,茯苓、白术各12克,泽泻24克,芍药48克 以上为散,每服6克,酒和服,日三服。作煎剂可取半量。腹不剧痛,芍药量宜更减之。 芍药缓挛急而治腹痛,当归、川芎调经血并兼补虚,茯苓、白术、泽泻利小便而逐水气,故此治瘀血性的腹中急痛症,其人或冒眩,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而有血虚的表现者。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5条: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注解:妇人怀孕而腹中急痛,当亦胞阻的为患,但不下血,故不与芍归胶艾汤而以本方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7条: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注解:妇人腹中诸疾痛,多属虚寒血滞的为患,宜本方主之。 按:以上二条所述证治,很不完备。本方主用芍药,伍以归芍,其治瘀血性和腹中急痛当无问题,但妇人怀孕腹中疞痛,和妇人腹中诸疾痛,虽暗示有瘀血的一面,亦不定必须本方主之。因本方有大量苍术,泽泻等利尿药,应有头冒眩、心下悸、和小便不利等证候,不可不知。 腹痛拘急、头晕心悸、小便不利者。 刘某,女性,50岁,病历号,年10月27日初诊。47岁时行子宫手术摘除,术后时腹胀汗出,或腹痛,屡经中西医治疗未愈。近感头晕、心悸、失眠明显,大便色黑不畅,全身不适,血压/毫米汞柱,苔白润,脉沉细。证属瘀血内阻,痰饮上犯,拟以活血祛饮,与当归芍药散加减: 白芍24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茯苓30克,泽泻5克,白术10克,桂枝12克,桃仁1O克,丹皮10克 结果:上药服5剂,诸症均减,血压亦下降为/毫米汞柱。继加减服用,十一个月自感无不适,血压为/85毫米汞柱。 三、温经汤方 吴茱萸10克,当归、芎藭、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各6克,半夏10克,麦门冬18克 水煎温服。 既用吴茱萸汤去大枣加桂枝降逆止呕以驱胃之寒,又用麦门冬汤去大枣滋枯润燥以补胃之虚,另以当归、芎藭、芍药、阿胶、丹皮行瘀和血以调经脉。胃为生化之本,气血之源,胃气利则津血生,此为生新祛瘀兼备的治剂,故带下崩中、月事不调久不受孕者,并皆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9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注解:《医宗金鉴》所谓“病下利”之“利”字,当是“血”字。就前后文义看,此说可信。带下,即指崩淋下血病。大意是说,妇人年已五十,经血当止,今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为瘀血的表现。少腹里急、腹满,不只是虚寒,而亦有少腹急结瘀血的腹证在。手足烦热、唇口干燥亦不只津枯血燥,而必有瘀血的关系,故肯定此属带下的为病;其所以病此,是因其人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久久不去的缘故,当以温经汤主之。 按:本方的应用面很广,并不限于此证。以其含有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诸方义及诸方的合并证,即本方的适应证。证情相当复杂,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即可不误。 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诸方证合并证者。 刘某,女性,23岁,病历号,初诊日年9月23日。左手麻木、无力1年余,伴见头晕、身倦、时欲呕,口咽干不思饮,面色苍白无华,舌红无苔,细滑稍数。证属津血不足,瘀血阻滞,筋脉失养之证,为温经汤的适应证: 吴茱萸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党参10克,桂枝l0克,阿胶10克,丹皮6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麦门冬18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呕逆好转,继服10剂,诸证已。 四、当归散方 当归、黄芩、芍药、芎藭各30克,白术15克 上五味,杵为散,酒服3-6克,日再服。 此于当归芍药散去茯苓、泽泻,减芍药和白术的用量而加黄芩,故治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较轻,无水饮、或少有水饮而较烦热者。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9条: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 注解:妇人妊娠,无病无须服药。若贫血有热,可服此方以安胎。 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较轻、或妊娠血虚有热者。 五、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细辛l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8枚 水煎温服。 通草有通利血脉的作用,加入桂枝汤,同时加入细辛当归,去生姜,故治血气虚滞于内、荣卫不利于外,因而手足厥寒而脉细欲绝者。 《伤寒论》第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注解:手足厥寒而无呕吐下利,或下利清谷等证,其非虚寒在里甚明。脉细欲绝,则为荣气不足,血少之应,故以当归四逆汤主之。 按:此为桂枝汤的加减方。故主荣卫不利的外寒。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专以里寒为治者大异。此所谓厥寒,亦为伤寒之寒,以示寒之在外,与厥冷不同。本方治冻疮有验,亦由于寒伤于外也。 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郝某,女性,30岁,华北无线电厂工人,初诊日期年12月6日。四肢关节疼10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此属荣卫不利,寒凝血滞之证,治以调荣和卫,温通气血,与当归四逆汤: 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5枚 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觉温,继服20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疼消除。 六、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8枚,吴茱萸30克,生姜24克 以清酒和水各半煎,温服,不能饮酒者,水煎也可。 于当归四逆汤加大量吴茱萸、生姜,故治当归四逆汤证而有吴茱萸生姜证者。 《伤寒论》第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注解:此承上条当归四逆汤证言,即是说,若上证其人更内有久寒证者,宜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按:条文只言内有久寒者,未详其证,但由所加吴萸生姜观之,当不外有心腹剧痛、呕逆、头痛等证。 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或头痛者。 李某,女性,36岁,病历号,初诊年5月6日。产后所患左偏头痛,已三年未愈,时心下痛,左上下肢酸胀,口干不思饮,有时恶心吐清水,苔白润,脉弦细。证属表虚饮盛,治以建中和荣固卫,更以温中化饮,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生姜15克,炙甘草6克,细辛10克,通草6克,大枣6枚,吴茱萸10克 结果:上药服四剂头痛明显减轻,心下痛未作,左上下肢酸胀亦减,上方增吴茱萸为12克,继服七剂,已自感无不适。 七、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10克,生姜15克,羊肉50克 水煎温服。 当归活血定痛,生姜、羊肉养正补虚,故治血虚津枯而腹中痛者。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3条:产后腹中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注解:产后由于亡血而腹中疞痛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以其有养正补虚作用,故亦治虚劳不足。又因能温中养血活血,故也治寒疝腹痛。 《金匮要略,腹满寒病宿食病》第18条: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注解:此里急与小建中汤证的里急同,为血虚津枯的应征,故此腹中痛及胁痛,主要是血虚津枯所致,与乌头所主之沉寒疝痛不同,故以本方主之。 血虚腹痛里急者。 八、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90克,(浸令发芽,曝干)当归24克 二味杵为散,浆水服3-6克,日三服。 赤小豆排痈肿脓血,当归养正祛瘀,此治诸疮有痈脓恶血者。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注解:病者脉数,谓患狐惑病人的脉数。脉数主热,但热不在表,故外无热,内有虚热,故只微烦而汗出。默默但欲卧,即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的简词。初得三四日,炎热初起,故目赤如鸠眼,七八日则已化脓,故目四眦黑。狐惑病本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若能食者,即脓已成之候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按:此述狐惑病,亦有蚀疮在目者。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16条: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注解:下血,若先见血而大便后下者,此血来自肛门近处,故谓近血,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按:近血在肛门属痔,以本方治其疮,故能治愈。 诸疮有痈脓恶血者。 九、黄土汤方 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各10克,灶中黄土24克 水煎温服。 灶中黄土,也称伏龙肝,为温性收敛药而有止血的特能,伍以生地、阿胶协力止血,佐以甘草、白术理中燥湿。既用附子之大温,又用黄芩之苦寒,故治诸失血阴阳寒热交错互见而陷于虚证者。本方不仅治下血,也主吐血、衄血。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15条: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注解:下血,若先排便而后下血者,此血出自远处的胃肠,故谓远血,黄土汤主之。 按:本条述证亦很不备,远血在脏,虽以止血为先务,但不定即须本方。若就各药主证言之,生地、阿胶皆兼补虚,当有羸疲、面色苍白等极虚贫血等证,有大量附子可能有肢寒,或厥冷脉微等阴寒征候。附子伍术当有水气痹痛、或大便微溏等证。与生地为伍,亦或有麻痹不仁。生地与黄芩合用而治热烦,尤其四肢当苦烦热。以上诸证,虽未必一时俱见,但亦绝不能一无所见。应用时,伏龙肝常用至二三两,先煮数沸,澄清去滓留汤煎余药。 大便溏而下血黑紫,兼见四肢冷痹反心烦热者。 王某,男性,39岁,病历号,年6月12日初诊。患胃脘痛,大便下血已九年未愈,经各种检查诊断为“结肠炎出血”。近症,时有黑便,时有黑紫血,常左腹痛及胃脘隐痛,晚上心烦口干思饮,但饮不多,纳尚可,但食不香,时有头晕,自感四肢发凉,苔白腻,脉沉细。证属饮久生热,伤络血溢,治以温化寒饮,养血止血,与黄土汤加减: 生地24克,党参10克,白芍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艾叶10克,川附子6克,炙甘草6克,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 结果:上药服九剂,腹痛胃脘痛已,便血渐止。 十、八味丸(又名肾气丸)方 干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桂枝3克,炮附子3克 以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亦可水煮作汤剂。 主用生地,佐以补中益气的山药,和收敛固脱的山萸肉,以滋精气壮血脉。复以茯苓、泽泻利小便。以丹皮祛瘀血,桂枝通利关节,附子振兴沉衰,故此治瘀血水毒交互为患而陷于阴虚证,以至下焦疾痹、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失禁、或腰腿酸软、或痹痛、或虚热烦者。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附方: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注解:少腹不仁,即指小腹部知觉麻痹。若脚气病上入少腹,致该体部麻痹不仁者,宜本方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注解:虚劳病,若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丸主之。 按:少腹拘急与四逆汤的腹拘急,同属阴寒虚证。拘急,在少腹为虚寒在下焦,故腰痛与小便不利,皆虚寒所作,因以本方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注解:见苓桂术甘汤方。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第4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注解:五苓散证消渴而小便不利,今虽消渴而小便反多,竟饮一斗小便亦一斗,宜以八味丸主之。 按:本条所述,颇似今之糖尿病,但糖尿病用本方的机会很少,而反以石膏的配剂用之较多,宜注意。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9条: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注解:转胞之胞,指膀胱言,转胞为病名,胞系即输尿管、膀胱、尿道等排尿系统。胞系了戾,谓排尿不痛快。病无关胃,故饮食如故。烦热有二因,半由于津血枯燥,半由于小便不利,水不得下行。上压胸膈,阻碍呼吸,因而倚息不得卧,此病名转胞,即以胞系了戾而不得小便也,宜以本方使小便利即愈。 按:排尿不畅顺,多由肾气虚,气化不利所致。本方强壮补虚,使肾气旺,气化正常,而使排尿正常。用本方治子宫下垂亦常有验。他如老人小便失禁,男子阳萎,妇人带下等亦多用本方。总之下焦虚证多用之,名为肾气丸,即由于此。 瘀血水毒交互为患而陷于阴虚证,以至下焦痿痹、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失禁、或腰膝酸软、或痹痛、或虚热烦者。 王某,女性,75岁,病历号,初诊日期年2月22日。左半身不遂已半年,近一月来尿频、遗尿、淋漓不尽,口干思饮,四肢逆冷,腰酸疼,苔白、脉沉细。证属肾气虚衰,气化不利,与肾气丸: 干地黄24克,山萸肉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8克,桂枝3克,制附片3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诸证明显好转,继服六剂痊愈。 十一、炙甘草汤方 炙甘草12克,生姜10克,人参6克,桂枝l0克,生地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5克,麻仁12克,大枣10枚 以清酒和水各半,先煮八味,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 本方又名复脉汤。以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津血于内,以桂枝去芍药汤调荣卫于外,尤其增量甘草、大枣,更加人参大补中气以资血气之源。此治津血枯燥而脉结代以动悸的良法,不过重用甘寒,方后虽有复脉之名,若虚脱的阴虚寒重证,脉微欲绝、或无脉者,本方不中与之。 《伤寒论》第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注解:伤寒,由于过用汗、吐、下,亡津液、亡血液,以至血不足以养心,则心动悸。血不足以荣脉,则脉结代,宜以炙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附方(一):《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注解:虚劳不足的病,若汗出而闷,脉结代心悸者,虽行动如常,若不治,则不出百日死。若已不能行动,病危息者,则于十一日死,治之宜本方。 按:久病虚极而脉结代心悸,确多凶险,亦只可与本方治之。如病还不十分危急者,亦间有得救者。肺结核后期多此证。平人脉结并不足虑,即不服药亦可自愈。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一):《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注解:心中温温液液,即恶心剧甚心中烦恼的意思。病肺痿,若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本方治之。 按:本方补虚润燥,若肺结核后期骨瘦如柴,往往有用之的机会。劳热咯血不止,以本方去桂姜治之有效。 心动悸,脉结代气阴两虚者。 张某,女性,32岁,病历号,年3月12日初诊。心悸气短5年多,在哈尔滨市诊断为“风湿性脏病”,住院治疗5个月,关节疼痛缓解,但仍心慌惊悸,多梦,少劳即喘,二便如常。两颧红,苔白,舌有瘀点,脉沉细结代。证属气阴两虚,血不养心,治以两补,养血安神,与炙甘草汤: 生地30克,麦冬12克,火麻仁10克,炙甘草10克,党参10克,桂枝6克,生姜10克,大枣8枚,生龙牡各15克,阿胶10克(烊化) 结果:上药服用两个月,心慌心悸好转,走五六里地不感气喘,来信告之参加轻工作。 十二、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60克,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6克 以水四杯,煮酸枣仁,得三杯,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 酸枣仁为一收敛性的强壮药,尤其有强壮神经安神作用。本方用为主要药,取其补虚敛神以安眠,复以芎藭、甘草和血缓急,知母、茯苓解烦安悸,故治虚烦不得眠而心悸者。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注解:虚劳虚烦,暗示血虚而致的心烦悸,因致不得眠者,酸枣仁汤主之。 按:本方证的虚烦不得眠,与栀子豉汤证形似而实非。本方证的虚烦,虽烦而无热或少热,而栀子豉汤证的虚烦,则烦而多热。又本方证确属虚证,而栀子豉汤证只是胃中不实而其人并非真虚也,临证时须细辨之。 因血虚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 张某,女性,65岁,病历号,年12月13日初诊。多年失眠,久治无效。现症。头晕、口干、心悸、心烦、汗出,轻时虽得暂时入睡,但梦扰连绵;重时则连续一二日不得暂时入眠,苔白,舌质红而少津,脉象虚数,左手为甚。证属阴血虚损,阳不得入于阴,治以养血益阴,敛阳入阴,与酸枣仁汤加减: 生枣仁30克,知母12克,茯苓15克,川芎10克,炙甘草6克,生牡蛎24克,生龙骨12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后,睡眠已稍安,但心悸烦,自汗出,头晕口干不欲饮等仍明显,上方加当归10克,白芍12克,桂枝10克,白术l0克,继服三剂,一切症状均消,为巩固疗效,继服三剂。 第二十三章·麦门冬汤类方 一、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30克,半夏15克,人参6克,甘草6克,粳米10克,大枣4枚 水煎温服。 麦冬为一补虚润燥药,而有健胃镇咳等作用,本方用为主药。佐以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补中益气,伍以半夏下气逐饮,故此治虚火挟痰因而咳逆上气、咽中枯燥、痰涎粘着不去者。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0条: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注解:上气,指咳逆喘息言。火逆上气,谓此喘咳由于火逆所致。咽喉不利,指咽喉枯燥,痰涎胶着不去,若止此火逆而下其气,则宜以麦门冬汤主之。 咳逆上气、咽干口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