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古称“肠游”、“滞下”、“下利”。多发于夏秋季节。 痢疾的发生常与外感时邪疫毒,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关系密切。基木病机是气血壅滯,肠道传化失司。 西医学中,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中毒性菌痢等。
主症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寒湿痢:腹痛拘急,下痢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头身困重。苔白腻,脉濡缓。 湿热痢: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肛门灼热疼痛,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疫毒痢:发病急骤,腹痛剧烈,痢下脓血,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噤口痢:下痢赤白脓血,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苔腻,脉滑。 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常因饮食不慎、受凉、劳累而发,发则便中带有赤白黏冻,或伴有脱肛。舌淡,苔腻,脉细。
艾艾贴艾灸调理以通肠导滞,调气和血。取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艾艾贴艾灸主穴: 天枢,上巨虚,合谷,三阴交。 艾艾贴艾灸配穴: 寒湿痢配关元、阴陵泉; 湿热痢配曲池、内庭; 疫毒痢配大椎、十宣; 噤口痢配内关、中脘; 休息痢配脾俞、足三里; 久痢脱肛加气海、百会。 方义:本病病位在肠,故取大肠的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原穴合谷,三穴同用,可通调大肠腑气,行气和血,气行则后重自除,血和则便脓自愈;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健脾利湿。 寒湿痢、休息痢可用温和灸、温、隔姜灸或隔附子饼灸。急性痢疾每日艾艾贴艾灸调理1~2次,慢性痢疾每日艾艾贴艾灸调理1次。 其他调理 穴位熨敷取神阙。用平胃散研末炒热布包,趁热熨敷,用于噤口痢。
1.艾艾贴艾灸调理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效果显著。但中毒性菌痢病情凶险,应采取入院综合调理措施。 2.急性痢疾发病时应进行床边隔离,注意饮食。 艾艾贴为艾大团队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