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出门三年整,寄来书信一字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个谜语,它隐含了两味中药。 一者“寄来书信一字无”指代白芷。另一者就是“丈夫出门三年整”所指代、也是今天芦根君想和大家分享的中药--当归。 我们来看看当归在本草中的论述 《神农本草经》 “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煮饮之。” 《名医别录》 “味辛。无毒。主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痓。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生陇西.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恶?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日华子本草》 “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去恶血,养新血,及主症癖” 当归性味辛甘温,质润,入血分。辛甘发散为阳,苦能坚能滋补,辛温而可推动温煦,也能泻。其香味浓郁,气香可动,宣散于表里,质润味甘,可降可补。所以甘润以补血,辛散温以通血活血。 01 当归为补血、补益之要药物 根据:“呕逆虚劳寒热,女人沥血腰痛,崩中补诸不足。”妇科病可使用当归补血,补虚。 如《金匮·妇人产后病篇》中当归建中汤治疗“产后虚羸不足”,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虚劳不足”。 《证类本草》“支太医方治妇人百病,诸虚不足。当归四两,地黄二两,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食前米饮下十五丸。” 1.1虚而冷,用当归 根据“辛甘温发散”的温补特性,当归宣通表里,既补益而又散寒促生血。治疗病人津血不足而出现的表里内外血脉不和、客气虚冷所致的少腹疼痛(多为刺痛、绞痛、急痛)。如,《金匮·妇人杂病篇》“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煮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则用当归配伍羊肉、生姜来治疗虚寒腹痛。 1.2妇人漏下,绝子 1.2.1漏下 是指妇女经水停后,又续见下血,淋漓不断者。《病源》:“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崩漏的病因病机,皆因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所致。 《神农本草经》:言“温中止血”。当归味甘可补血,治疗因虚所致的出血,如《金匮·妇人妊娠病篇》:“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穹归胶艾汤主之。”方中则以当归配伍地黄、阿胶以补益止血。 (附:对于出血之因,芦根君认为还有一种是因血脉不通,而血不循常道而出血,如桂枝茯苓丸所主“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 而当归因其辛散可通,亦能活血来止血。又如:梅师方:“治胎动下血,心腹疼,死生不知,服此汤,活即安,死即下。用当归四两,芎?九两,细锉,以酒三升,水四升,煎取三升,分服。”此方以活血祛瘀为主。) 1.2.2绝子 此由气血绝对不足所致,并伴随腹中虚冷。《本草经解》云:“妇人以血为主,漏下绝子,血枯故也;当归补血,所以主之。”当归一者可温,一者可补,一者可通。故胞宫津血充沛、血脉通利,温煦调和,故得以受盛敷化。 02 当归通血脉以散结 芦根君此处所言之结,首先基于各种因素下(如血虚、寒凝等)导致的血脉的流通不畅而出现堵塞或者凝结。血脉即经络,其分布遍及人身之表里,在表者有如“伏行分肉之间的经脉”,亦有分布于皮表的“络脉”,而在里者,有如“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这种在里位联络脏腑的脉络。 对于当归所通的血脉,可以在表也可以在里。下面芦根君结合本草论述并以方书主治为佐证,论述如下: 01 在表者 2.1.1建立在里虚的基础上活血祛瘀,并配伍表药去解虚人之表。 当归在《别录》用治“湿痹”,《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薯蓣丸“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当归配伍其他解表药如防风、川芎、独活等治疗诸多风病。如《千金》菊花酒 “主男女风虚寒冷,腰背痛。食少羸瘦无色,嘘吸少气,去风冷,补不足方。 菊花杜仲(各一斤,炙)独活钟乳(研)萆薢(各八两)茯苓(二两)紫石英(五两)附子(去皮)防风黄芪苁蓉当归石斛桂心(各四两)” 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 《本经》所言“温疟”,温疟在《素问·疟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圣济总录》“温疟之状,内经所谓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温疟应是邪气潜伏于体,体虚而后发,才出现在表上的先热后寒,或热多寒少的症状。“阴虚而阳盛,则热。”、“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所以《本经》中“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则应是指温疟病发生时的症状形容。 中风痓 “痓”,杨上善在《黄帝内经明堂》一书对“鱼际主痓上气”中“痓”一词的注解为:“痓,强急也”。而王冰在注《素问·气厥论》“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时说:痓为骨痓而不随,气骨皆热,髓不内充,故骨痓强而不举。以上二者均将“痓”从“强急”解。 “痉”一词在《说文》中“痉,强急也”,故“痓”者,当从“痉”,如成无己在《辨痓湿暍脉证》注中指出:“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在《病源》“痉”的症状大都为“口急背直,摇头马鸣,腰为反折”、“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状如痫,而背脊项颈强直”。 《医碥》对于痉病的病机有如下概括:“一曰寒,筋得寒则血冻而坚凝,故紧急,观物之寒凝者必强硬可见,所谓寒则收引也。”这里的痉是邪气凝滞血脉,淤堵而不能濡养。“一曰热,热甚则灼其血液干枯,干枯则短缩,观物之干者必缩可见也。”热,则津液耗伤不能濡养则血枯。 回到“中风痓”一词,“中风”在《病源》“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其病位在肌肉之间,是邪气搏结于表而导致表上的血脉凝滞不畅,当归通过通血活血辅助解表以除邪。如《外台》:“又小续命汤,疗中毒风,口不能言,咽中如塞,或缓或急,身体不自收,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方。 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一两,炙)桂心(一两)石膏(二两)川芎(二两)干姜(二分)黄芩(一两)当归(二分)杏仁(二十枚)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服,薄取汁,莫见风。不瘥复作,禁如药法。并疗久失声,上气呕逆,面目肿,皆愈。服汤已,多体虚,宜兼补。忌海藻、菘菜、生葱等。” 《病源》“口不能言”、“急”、“拘急不得转侧”等均是描述“痉”之强急,故方中用当归配伍川芎、麻黄、桂枝以解此表上邪气的凝结。 2.1.2当归通血脉以解虚人表上的血脉不利 《本经》上有“诸恶疮疡”:《病源》:“诸疮生身体,皆是体虚受风热,风热与血气相搏,故发疮。若热风热挟湿毒之气者,则疮痒痛焮肿,而疮多汁,身体壮热,谓之恶疮也。” “疡”者,《素问·风论》里面有“皮肤疡溃”,王冰注为“皮膚破而潰爛也”,故此处的“疡”有“溃破”之意,结合《病源》中对“恶疮”的描述为“而疮多汁”,故可以推测《本经》中“诸恶疮疡”应当理解为:“疡”用于修饰前面的“诸恶疮”,指恶疮的溃烂而汁出。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在森立之《本草经考注》中,作者讲“诸恶疮疡”拆分成“诸恶”与“疮疡”两词,而“诸恶”与《别录》中的“中恶”相类。这种理解亦值得参考。 当归所治疗之疮疡,如《病源》所说,是在体虚(血虚)的基础上,邪气搏结经脉所为,故当归能够在补益津血的基础上去通利血脉,配合当归之辛散解表,能够宣通、发散之,使血脉通利,正气正常敷布则邪气得以外散。 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中:升麻鳖甲汤条文主治中(阴毒及阳毒)出现“面赤斑斑如锦纹”、“面目青”,这两者可以认为是表上的血络的凝滞所致,而当归可配伍升麻等通散之。还有如《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条文中“手足厥寒”者,亦是肢节体表的血脉因寒凝滞,故当归配伍桂枝、通草、细辛以通利血脉。 02 在里者 《博物志》云“《神农经》曰:下药治病,谓大黄除实,当归止痛。”而在《名医别录》及《本草经集注》中都将当归列为中品,可见在陶弘景统一整订本草之前,当归一度被认为以攻邪为主的下品药。不论中品、下品,当归的除邪之功攻是确定的,但是被归到中品的当归则多了补益的用法功效。这里,芦根君所要讲的就是当归对体内“实性邪气”的处理以及与当归补益之间关系。 客血内塞 “客”一字,笔者在先前查找文献过程中,还见到有“酒客”、“客热”、“客阳”、以及当归在《别录》中的“客气虚冷”、“客血内塞”。当中,客表示: ①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如“酒客”,即指长期喝酒之人。 ②因虚导致“邪气”形成或侵占在人体的某一部位,这一邪气是“实”,即需要处理的。如“客气”,是因为人体虚而邪气入侵,或下焦的浊水浊气往人体上而冲逆。如《宋本伤寒论》:“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之甘草泻心汤、《宋本伤寒论·条》:“胃中空虚,客气动膈”之栀子豉汤。 ③建立在其他病证下而出现的一种病证,如《宋本伤寒论·》:“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这里的客热只是表象,而实际上这个人胃中是虚冷的,很有可能是“浮越的阳气”形成的假热之象,不可除之。还有如《宋本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证11》:“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这里的“客热”则是阳气虚而浮越在肌表产生的假热之象。 回到当归这里说的“客血内塞”,此处的“客血”当属于第②二种情况,即血已经凝滞而产生堵塞,属于需要通利的一种病理产物。但是因为其建立在血虚的基础上,所以用当归这种虚实兼顾的药物,能在补益下去通畅,不至于用单纯的补益药而造成壅堵。 同样的道理,《别录》则言当归“温中止痛”,当归甘可缓之,辛温则温散之,可治疗血虚而寒凝的腹中疼痛。 中恶 “中恶”者,《病源》言“其状:卒然心腹刺痛,闷乱欲死。”故当归同样可以发挥其通散血结的作用来治疗这种“心腹刺痛”。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中的当归建中汤条文“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或苦少腹急痛”;当归生姜羊肉汤条文中“寒疝腹中痛”;当归芍药散条文的“腹中?痛”、“腹中诸疾痛”;及奔豚汤条文中的“腹痛”等等,均使用当归配伍他药以解决腹痛一证,常见的即:当归配伍芍药、川芎解决里位的血虚不濡养之痛;当归配生姜、羊肉对治寒凝之痛。 此外,当归活血而止血,这个止血和前面补益而止血不同,是因通利血脉而使得血运通畅,血可循其常道而无出血之患。(在1.2.1附已有言及。) 03 表里者 金创:“创”,傷也。本作刅,或作創。此正刀創字。言刃所傷也。“疮”字在表示“外伤”这一词意的时候,又同“创”,所以也写作“金疮”。但“金创”这一写法应当早于“金疮”。(据笔者考,两汉前均写“金创”,汉末魏晋则开始出现“金疮”) 金创的定义,根据《病源》卷第三十六,可以概括为:金刃伤及人体皮肉筋骨脏器并引起出血,以及在此基础上继而产生的多种并发症,如瘀血、筋断、骨断等。金创是一个大的疾病概念,其下需要再细分病机,才能对应方药。而当归在《本经》所言“金创”,只是一个总称,至于在什么情况下来用当归,则需再进一步分析。 当归所对应金创,同样立足在当归补益而通散的基础上,通过配伍药物的不同而发挥在表或在里的功效。如《千金》的以下方子: ①治折骨断筋方 干地黄 当归 羌活 苦参各二分 右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②治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方 蒲黄一升 当归 桂心各二两 右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③从高堕下,崩中方 当归 大黄各二分 右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④治腕折瘀血,蒲黄散方 蒲黄一升 当归二两 右二味治下筛,先食酒服方寸匕,日三。 03 当归润降冲逆 “咳逆”一词可以见于《本经》、《别录》。而咳嗽一词只见于《别录》。二者的定义在《病源》上做出了区分。“咳嗽候: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也。”、“咳逆候:咳逆者,是咳嗽而气逆上也...咳病由肺虚感微寒所成,寒搏于气,气不得宣,胃逆聚还肺,肺则胀满,气遂不下,故为咳逆。” “逆”则重在气逆。《诸源》:“咳逆上气候:肺虚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气还聚于肺,肺则胀,是为咳逆也。邪气与正气相搏,正气不得宣通,但逆上喉咽之间。邪伏则气静,邪动则气奔上,烦闷欲绝,故谓之咳逆上气也。” 因正气相对不足,而邪气困束肌表,正邪相搏,但正气稍弱,不能宣通排邪气而出嗽出,因此只逆于咽喉之间。 对于当归之“逆”,本经言“咳逆上气”、药性论云“止呕逆”、《大观本草》引别说云:“用治妇人产后恶血上冲”、“气血昏乱者,服之即定。此盖服之能使气血各有所归”。可知当归对人体内气血的逆乱实有治疗之效,综合《诸源》里“咳逆上气候”所云,可以认为,当归治疗逆气,1.通过补益,一方面,当归质润,往下带动。通过补养阴液而引阳入阴,使得气血的冲逆得到平复。如《千金》当归芍药汤为“治产后虚损,逆害饮食方”和气奔汤“治产后上气,及妇人贲豚气,积劳,藏气不足,胸中烦躁”。这两个方都是在虚损气逆的状态下服用的,其中笔者发现,当归在这些方剂中多有配伍桂心和干地黄一起使用。2.通过活血通血脉辅助解虚人之表,使表气宣通。如《千金》“治风眩倒屋转,吐逆,恶闻人声,茯神汤方。茯神(四两)黄生姜(切)远志(各三两,去心)附子(一枚,炮,去皮)防风(五两)人参独活当归牡蛎(熬)苁蓉白术甘草(炙,各二两)”,故逆气当各归其路而平降。 药物对比 川芎:甘辛宣通。川芎以走散为主,可以用于解表、通血络、散结(表里),与当归之通散相比,其程度更强而专。当归是在补益气血的基础上去辛散,而川芎则主之以通散,补益之力则无。 干地黄:甘寒润降,苦寒通降。干地黄与当归二者均为虚实兼顾的血分要药,均能补虚而除实,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干地黄者为寒,当归为温。当归偏于辛散,干地黄则偏于苦降。故当归在补益的基础上有解表、温煦之攻,生地则在补益的基础上以通降、濡润为主。但临床亦常见两位药搭配用作补血。 白芍:苦酸通降。芍药以酸苦来通血脉,这与川芎之辛散最为不同。故芍药的作用部位偏里而无解表之功。除了通血分的“结”,芍药还能除水,如《本经》:“利小便”、《别录》:“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等论述。在补益的层面。芍药亦弱于当归,常配伍甘味药来达到补益功效,如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 最后,芦根君自己编了一首诗来总结上述所说: 汉唐本草看当归, 气温味甘兼取辛。 通利血脉又降逆, 补益之功最为巨。 往期回顾 药 菊花 药|附子 药 菟丝子 药 紫石英 射干(2):类药鉴别 扫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