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科医案十则

时间:2021-9-3 12:05:27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中医书友会第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案八改变了患者既往对中医的偏见,案十属于患者非常痛苦,但医院各项化验、检查见不到异常的急症,谁再说中医是慢郎中,就这样用实际疗效有理、有力的反驳回去。(编辑/千诚)

急诊外科医案十则

作者/王孔波

案一:

女,36岁,小学教师。感冒后咽痛、干咳,静脉点滴抗生素(头孢、阿奇之类)及地塞米松4天,症状无任何缓解,反而感觉疼痛加重,吞咽及咳嗽时疼痛尤重。因2天后要参加单位演讲比赛,急求诊于中医。

诊时见:咽部疼痛难耐,伴咳嗽,少量白痰,背微恶寒,舌体略胖,舌质淡,苔薄白,咽部无充血,双脉沉细。

分析:病人虽咽痛,但咽部无红肿,经抗炎药多日治疗不效,背部恶寒、白痰、舌淡苔白、脉沉细,诸症候均表明此为寒邪郁外,阳气内遏,经气不利所致。

方选半夏汤:姜半夏12g,桂枝12g,炙甘草12g。2剂。

嘱:水煎1次,少量频频含服,使药液充分浸渍患处。

结果:1剂疼痛减半,2剂症状全消。

案二:

患者女,31岁,孕期9周,每日下午反复发热1周。

具体病情:每天下午3点左右开始发烧,至夜间10点左右自行退热,体温波动于37.8~38.5℃,发热期间伴怕冷,无汗,头痛,胃脘部胀满疼痛,略口干,喝水不多,大便不畅,小便基本正常,自发病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

腹诊:上腹部蓬满如鼓皮,腹直肌偏紧,心下、脐上有散在压痛。

医院就诊,血分析结果示:白细胞13.8×/L,中性粒细胞偏高,诊断为“感染性发热”,要求服用抗生素。因患者处于孕期,不敢服药。遂求诊于中医。

方证分析:

①病人定时发热、怕冷、无汗、头疼——营卫不和——桂枝汤证;

②腹满而痛、食不下、口干、大便不畅、脉细,腹直肌紧张——太阴里虚,气血津液不足——桂枝加芍药汤证。

方选桂枝加芍药汤:桂枝15g,白芍30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15g。2剂

患者夜间就诊,只能次日抓药,嘱次日出现发热症状前服药。2日后病人复诊,告知服用第一剂,发热症状未再出现,腹部胀痛大减,2剂服完,诸症消失。

案三:

患者女,38岁,拔牙术后3天,发烧(诊时38.5℃),伴牙痛、头痛,大便稀溏,畏寒怕冷,精神倦怠,昏昏欲睡,双脉沉微,舌质淡,水滑苔。拔牙后一直口服替硝唑、布洛芬等药物治疗,但疼痛有增无减。

四诊合参,判断为元阳不足,浊阴上逆,证属少阴太阴合病。

方证分析:

①舌淡脉微,精神倦怠,昏昏欲睡,畏寒肢冷——寒邪直中少阴——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②舌淡苔滑、肢冷便溏、头疼牙痛——浊饮上逆——吴茱萸汤证。

嘱停用抗生素,改用中药治疗,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吴茱萸汤。

麻黄10g,制附子12g,细辛10g,吴茱萸8g,党参15g,生姜5片g,大枣5枚。2剂。

次日回访,诸疼痛已明显减轻。2日后复诊,疼痛减轻大半,继予5剂,疼痛全消。

案四:

女,38岁,主诉:鼻根部痈疖破溃感染5天。

一般情况:体形中等偏瘦,面部充血,体温正常。5天前鼻根部痈疖感染,破溃、流脓,就诊时流脓已停止,见鼻根部创面红肿,压痛,面部三角区充血明显,皮肤红肿、瘙痒、干燥,有轻微细小皮屑脱落,病人怕病情持续加重诱发颅内感染,要求给予抗炎治疗。

日常手脚易凉,烦躁上火,疲劳乏力,饮食及睡眠基本正常,大便常粘滞不畅。脉沉细,舌尖红,苔黄微腻。

腹诊:中度弹力,心下略痞硬,左下腹抵抗压痛。

方证分析:

①面部充血、皮肤感染、瘙痒兼有皮屑、疲劳乏力、手脚凉、烦躁上火,舌红脉细,为阴血不足、阴虚化热之证——治宜养血育阴——阿胶、鸡子黄证;

②苔腻、便粘、心下痞硬——湿热内停——芩连证;

③左侧小腹抵抗压痛——瘀血证——桂枝茯苓丸。

处方:黄连阿胶汤合桂枝茯苓丸。

黄连10g,黄芩10g,赤芍15g,阿胶10(冲)g,桂枝12g,茯苓15g,桃仁12g,丹皮12g,鸡子黄2枚(自备)。5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ftzl/119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