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省直三院即可订阅本 最近,王先生(化名)便后发现卫生纸上有血,由于他之前一直有痔疮,也就并未多在意,就拿自己常用的痔疮膏抹抹。平时,用用药也就没事了,这次用了一段时间,血不见少,还大便次数增多,老有想排便的感觉。 他觉得可能是痔疮严重了,医院肛肠科就诊。 经检查,王先生的确有痔疮,而且指诊时还摸到直肠下端有一凹凸不平的肿物隆起,质地很硬,指套上还有暗红色血迹。 医生觉得不对劲,给他安排做了肠镜,取一点组织去做病理。 病理报告结果让王先生和家人很难接受,和医生预想的一样,直肠癌。 就在前几天,我正在门诊坐诊,一位男士就是因为便血来就诊,最后经过详细检查后,也明确诊断是肠癌。 "痔疮?肠癌?" 肠癌的症状是啥肠癌早期症状既不明显也不典型,非常容易被忽视。 肠癌的症状包括便血、黑便、排便习惯改变(突然便秘或腹泻,次数增多,排便不尽等)、大便性状改变(变细变形等)、腹胀腹痛、不明原因的贫血或体重减轻等。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饮食习惯不同,排便习惯也不同。所以,要知道自己的正常的状态,留心任何新的变化。最靠谱的还是去看医生,该做检查就做检查。 这几天便血,颜色红同样都是便血,其实大不相同! 1.大便出血颜色和状态不同。 要学会观察大便及出血颜色,大肠癌和痔疮患者都会出现大便出血的情况,但是便血的颜色是不一样的。 痔疮患者便血颜色为鲜血,与粪便不相混合,血液多数随大便排出后滴下。 大肠癌患者便血的颜色较暗,多是混在大便里面。 2.大便次数不同。 大肠癌患者会因为肠道内存在肿瘤,然后刺激患者的肠道,导致排便的次数增加,但是每次排便量不多,有些患者会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的症状。 痔疮患者的排便次数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3.患者群不同。 痔疮是常见病,任何年龄的人均可患痔疮,而大肠癌多数发生在中年人,40~60岁的人群是易发人群。 4.痛感不同。 一般肠癌发展到后期,会有腹痛感,这是因为肠癌患者肠道功能出现紊乱,或者因为肠道堵塞引起的腹痛,一般疼痛出现在中下腹部,有肛门下坠感。 但是痔疮患者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检查出有息肉,怎么办另外,除了有人来查痔疮诊出癌症之外,查出息肉的就更多了。 有人觉得息肉很好治,切掉就可以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觉得不要紧? NO!现在医学已经很明确:“约占95%以上的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 演变过程如下: 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 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到15年不等。 息肉是怎么来的? 正常情况下,肠道粘膜是光洁平坦的,若局部受到了损伤或刺激,加速修复的消化道粘膜可能刺激局部出现过度增生,于是在肠道表面形成一个小的隆起或凸起,称之为息肉。 大肠息肉之所以令人担心,是因为其本身可能就是恶性的、或者有发展成为大肠癌的隐患。 肠癌是吃出来的吗?肠癌的发生逐渐趋于年轻化了,肠癌到底是怎么弄出来的? 相关医学有过研究,结肠癌、直肠癌是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的癌症,跟饮食密切相关。 那么,哪些生活方式容易导致这些癌症? 1.偏好大鱼大肉等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是比较明确的易患肠癌的生活方式。 2.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有:体重超标,爱食腌制红肉,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锻炼。 3.世界卫生组织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类致癌物”。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腌肉腊肉等加工肉制品是诱发食管癌、胃癌的高危因素,而长期过量食用红肉也会增加肠癌的患病机会。 怎么预防肠癌预防肠癌主要有两点,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危险因素减到最少,二是要做好筛查。 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戒烟、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肉食、多吃高纤维食物、坚持规律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 对于预防肠癌来讲,健康饮食尤为重要。多项研究已经表明,饮食结构和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患肠癌的风险,以下两点尤其重要: 1.少吃红肉和加工肉制品:熏肉,火腿,香肠等加工肉制品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烟熏腌制的加工肉类中通常还加有防腐剂。 2.多吃高纤维食物,促进排便,减少废物和毒素对肠壁细胞的伤害,可以降低大肠癌的风险。 医生敲重点——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肠癌远期生存率的唯一途径。开始接受人生的第一次肠镜检查。以后5-10年复查一次。每一年进行一次连续两天的大便潜血检查和一次肛检。如发现结肠腺瘤等需按医嘱定期复查。积极治疗便秘和肠炎。文/左艳菊(消化病诊疗中心) 编辑/肖婧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