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的福音——糖尿病篇 中医扶阳医学防治常见十大慢性病之二“糖尿病”解析 文/任玉金 大家好,我是鲁山郎中——任玉金,很高兴通过这么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正能量满满的网络平台掌上麻城与大家分享祖国医学关于一些疾病的认识,我们的初心是让大家明白在中医本源思维的指导下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转归的机理,衷心希望对大家的身体健康有所帮助。上期文章我们全面叙述了中医扶阳医学对“冠心病”的整体认识与综合防治,收到广泛好评,本期我们来认识糖尿病,从而更好的防治它。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类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攀升,全世界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从而引起血糖代谢异常所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令人担心的是它的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肾病、失明、肢端坏死等,严重危机生命健康。 糖尿病一般分为1型和2型,前者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后者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2型最为常见,约占90%以上。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虚劳”、“失明”、“痹症”、“坏疽”等范畴,是指以“三多一少”、乏力、视力减退、肢端血液循环障碍等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1.糖尿病的病因分析 糖尿病核心病因“虚、堵”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气血阴阳应该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然而,受遗传因素、年龄增长、不健康生活方式及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人体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气血阴阳不平衡的表现,这也是体质的不同。人体气血阴阳平衡才健康,气血阴阳不足即为虚弱,体虚即表明我们身体的物质代谢或能量代谢不足,营养的供应出现了问题。体虚时,不一定会引发很明显的疾病,但若得不到及时调理,久而久之,全身代谢混乱,营养状况继续恶化,则会从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发展到疾病状态,糖尿病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除了体虚之外,瘀堵是糖尿病发生的另一个核心病因,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根源。通常虚多言五脏,实多指六腑。而五脏之虚多由六腑之实所致。以五脏藏精气,虚则不藏,故曰精气夺;六腑传化物,实则不传,不传则闭塞聚积,故曰邪气盛。《黄帝内经》有云:“百病源于经络堵”,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不舒以及缺乏运动等,会造成人体气血流通不畅,经络瘀堵(气滞、痰阻、血瘀),特别是血瘀。时间长了,全身的营养供应便出现严重的问题,“堵”住的部位营养跟不上去,身体便会提高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满足所需,由此血糖升高。然而,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瘀堵部位依然营养不足。而长期的高血糖则犹如把五脏六腑及血管浸泡在糖水里,必然会带来脏器的病变,引发各种并发症,如眼病、肾病、冠心病、糖尿病足等等。糖尿病患者往往集“虚”和“堵”于一身,二者伴随患者整个病程。体虚会加重瘀堵,而瘀堵又会让患者的身体更加虚弱,以致交相为患,使糖尿病人体质越来越差,并发症也越来越多,甚至危及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明白,血糖高只是身体出现问题的信号,而“虚”和“堵”才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更深层的原因,只有解决了“虚”和“堵”的问题,身体才能得到根本的好转,糖尿病才能治愈。 2.扶阳医学思想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认识 前期文章我们曾经做过阐释,糖尿病属于物质代谢异常类疾病。《黄帝内经》认为:阳化气,阴成形;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是由能量、物质和信息构成的;把两者相结合可以这样推断:人体生命也是由三种东西构成的:能量(阳),物质(阴),信息(生命反应);气(阳)就是能量,形(阴)就是躯体和物质,然后能量(阳)作用于物质的躯体(阴)产生生命反应(信息)。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把属阴的“有形之物”与人体有关的转化有机地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是有形之物(阴)从体外进入体内的过程;第二是有形之物(阴)在体内运转代谢的过程;第三是有形之物(阴)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物质转化三过程)。我们当今社会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饮食的物质基础已经不存在问题,并且绝大多数人都处于饮食物质极其丰富甚至泛滥的条件中。所以我们当代人不缺有形之物的“阴”,而是大大的缺少推动这些“成形之阴”正常走完“物质转化三过程”的“气”,也就是化“气”之“阳”。 由此看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本质是阳气亏虚,但是前期表现有点阴虚燥热的症候,在这里我也再次提醒大家,防治糖尿病还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滥用滋阴清热药,反而有害无益!!! 从另一个方面讲,显而易见,人类进化数亿年,在始终围绕着一个最重要的主题:“食物”在奋进挣扎,始终在防备下一顿没饭吃,所以身体潜意识里要多存一点东西,在数亿年忍饥挨饿状态下进化的生命基因(我们称之为“抗挨饿基因”)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适应食物(物质)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基因进化适应不了当前这个时代的生命存在的物质条件,从而引发大量的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我认为这是当前一些疾病频发的本质原因,或许万年以后,我们的基因知道了我们不会挨饿了,疾病就会慢慢减少吧。 3.扶阳医学思想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整体治疗的指导 人体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在属阴的物质条件极其丰富的时代,扶助人体阳气就是提高人体正气,就是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就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根本途径。从糖尿病的核心病因——“虚”和“堵”入手,调动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让血糖自然降下来,自然地恢复到正常的血糖浓度。与此同时,全身的症状也会跟着得到根本的好转。 3.1有气血流过的地方就有并发症的发生。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的支持,这个能量就存在于我们的血液中。血液携带营养成分和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各组织器官,滋养五脏六腑,这样才保障了我们生命的存活及日常的劳作,如果血液中有瘀堵,则会影响到体内能量的传递。糖尿病不是一天两天发生的,是长时间不良生活方式积累的结果,而患者血液的瘀堵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像家中的自来水管一样,用的时间久了,管道内壁就要结垢、生锈,逐渐导致管道受阻而无法正常供水。血液中的水垢是指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它们在血管壁上越积越多,形成如同黄色小米粥样的斑块。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弹力下降,血液流动受阻,血液循环速度减慢,从而导致心、脑、肾、下肢等器官供血障碍。 而这些斑块又相当于在人体内安装了“不定时炸弹”,时刻让人体处于危险之中。若斑块脱落并随血液循环流动,流不过去则致血管堵塞,堵塞的地方血液中的营养成分及养气便供给不上,可导致脑梗、心梗、下肢坏死等并发症发生。 3.2糖尿病治疗效果,体感比指标更重要。 糖尿病人不必过于担心血糖指标的问题。如果您急于降低血糖值,那么,降糖药或是胰岛素完全可以帮您解决。 然而,如果您是一位吃着降糖药或打着胰岛素的糖尿病人,您可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值控制得挺好的,但每天依然感觉不舒服,要么是浑身没劲儿,要么是腰膝酸软,要么是夜尿多、皮肤瘙痒、失眠、便秘……,这些症状不断困扰着您,影响着您的生活质量。更可怕的是,并发症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难道是血糖仪测出来的数值不准吗?肯定不是!因为体感无关指标。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难以达标的不是血糖值,而是体感的舒适程度。我们治病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我们体感恢复正常,做一个健康人,如果只解决了指标的问题但依然浑身不舒服,这怎么能说是在治病呢? 高血糖的发生、前文所列举的身体各症状的出现都是有其更深层的原因的,也就是“虚”和“堵”,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难题,才能恢复机体正常的自我调节机制,浑身不舒服的感觉才会慢慢减弱,并逐渐消失;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也会慢慢降下来,血糖值在很自然的状态下达标。 3.3先温通后温补,虚堵并治——糖尿病治疗新概念 治病要治本,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疾病的根本得到了解决,那表面的问题(标)自然也会得到解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根源在于身体的“虚”和“堵”,我们解决了这两点,治愈糖尿病便不再是难题。 糖尿病存在于“虚”和“堵”的身体环境当中,虚和堵的根本就是脾肾阳虚,脾肾运化功能衰退了,运用扶阳规范调理,积极恢复脾肾功能,从多个角度对身体进行综合性的调理,补虚清堵,创建优良的身体内环境,使糖尿病无生存的根基。 中医扶阳理法,颠覆了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手段,它多措并举,从多方面清除身体隐患“虚”和“堵”,不仅患者的糖尿病能够得到解决,身体其它方面的健康问题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4.中医扶阳医学治疗冠心病案例解析 4.1高某,女,38岁。年4月初诊。因1型糖尿病史12年,反复恶心呕吐5年就诊。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多饮、多尿,医院检查发现血糖升高,诊断为1型糖尿病。1年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并诱发多次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出现昏迷,医院胃镜检查后考虑为胃瘫,予胰岛素泵治疗,血糖控制尚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未除。就诊时症见:恶心呕吐,晨起尤甚,腹痛覆泻,约1周发生1次,反酸,嗳气味臭,无烧心,纳眠差。舌淡苔白,舌底瘀滞,脉细弦涩。 西医诊断:糖尿病胃瘫;中医诊断:消渴,呕吐,腹泻,辨证:中焦虚寒,胃虚气逆。治法:温中降逆,止吐,处方:附子理中汤合小半夏汤、苏叶黄连汤加减:淡附片30g(先煎1小时),干姜30g,茯苓60g,苏叶9g,黄连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红参15g(单煎对入),清半夏15g。 二诊:服上药7剂。腹泻减轻,由每日10余次减至2-3次,晨起程度及次数减轻,进食后呕吐次数明显减少,仍反酸、胃脘烧灼痛,呕吐后减轻。纳眠好转。舌淡红白,舌底瘀滞,脉细弦紧数。调整处方:附子30g(先煎8小时),干姜30,藿梗9,煅瓦楞子30g(先煎),黄芪45g,桂校30g,白芍60g炙甘草15g. 三诊:服上药14剂。腹泻基本缓解,现每日1-2次,多成形区吐减轻明显,已1周未发生呕吐。反酸及胃脘烧灼痛消失,纳眠可。上方继服。 上方加减服用3个月,患者复诊时诉3个月内未发生呕吐,已无不适症状。故可停服中药,以胰岛素治疗为主。 按:此患者为1型糖尿病胃瘫,综合舌、脉、症,处在郁、热、虛、损四大受中损的阶段。患者38岁,但12年前发病,发病初始有1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及早发的酮症昏迷,可见其已经出现虚火内焚的中医病机。时隔12年,患者现下恶心呕吐,嗳气臭秽,反酸,眠差症状,可见胃中虚火仍盛,有热象。规律性腹痛腹泻,1周1次,且舌淡苔白,舌底瘀滞,脉细弦涩,显示脏腑虚寒之象。其反酸而无烧心乃真阳不足之故。针对患者脏腑虚寒,胃失和降,方用附子理中丸、半夏泻心汤合连苏饮加减。 患者脾肾虛衰,胃阳衰败,故配合大剂量淡附片以达到回阳益肾之用。尽管30g用量远远超出常规剂量,但若长时间煎煮,同时配伍干姜、炙甘草则可制其毒性而留温阳之性。另外,治疗中阳衰败性胃瘫,反药的应用是一特点。尽管“十八反”中明载半夏反乌头,但是半夏与附片合用温阳降逆止吐之功尤著。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细心观察,未发现二药同用引起的毒副作用。 4.2王某,男性,36岁。曾因口渴多饮查空腹血糖10.32mmol/L,尿糖(+++),诊断为糖尿病。口服各种降糖药,中医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年10月求治。面色?白,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口渴欲饮,饮而不解,夜间尤甚,尿频,腰膝冷痛,阳痿,气短懒言,脉沉细无力,舌苔白腻质淡。空腹血糖15.26mmol/L,尿糖(+++)。此属气虚肾亏之证,治宜益气温阳,方用真武汤: 附子20g,干姜20g,茯苓50g,白芍50g,白术30g。 守方10剂,诸症渐消,空腹血糖4.44mml/L,尿糖正常,脉沉缓,舌淡苔白。嘱服用金匮肾气丸2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口渴欲饮,夜间尤甚,乃肾气不足、命门火衰、气不化津、津不上潮所致,故用温肾益气壮阳之法。如不加洞察,沿用常法,妄用寒凉则谬之千里,正如《医门法律》所言:“凡治消渴病,用寒凉太过,乃至水胜火湮,犹不知反,渐成肿满不效,医之罪也。” 点评:笔者认为许多糖尿病患者并无阴虚表现,而属肾阳虚微,倡用真武汤治疗,每收佳效。很多消渴患者,久施养阴清燥之品效。细审其证,确无阴虚之明证,虽口渴而无舌红少津,反多舌淡齿痕、苔滑之象。且每多阳衰诸症,其口渴者乃因肾阳虚衰,气化失职,气不化津,津不上达所致;有降无升,故小便清长;脾不散精,精微不布,随小便排出,故多食善饥。对此,《金匮要略》有明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以药测证,显系肾阳虚衰,不能蒸腾津液,气虚不能化气摄水;温肾健脾以化饮,消除致渴之源。 救治肾阳虚衰,未过真武汤,温肾阳以化气,利水湿以止渴。体会用量过小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附子用量多在20g以上,最多用到50g方可奏效。茯苓、白亦多在50-g之间。无须大的增减,对于阳虚而阴竭者,需配人参,气阴双补。凡消渴无明显热证,舌不红者,皆以真武汤治之。 4.3宗某,女,47岁。患糖尿病13年。曾2次住院治疗,症状有所改善。近期求诊:面色萎黄,全身乏力,善饥多食,口渴多饮,尿频口甜,四肢逆冷,脉沉无力,舌苔白腻,舌质淡空腹血糖17.54mmol/L,尿糖(+++)。辨为脾肾阳虚,急救其阳,真武汤合四逆汤加减: 附子20g,茯苓50g,白芍g,白术50g,干姜20g,桂枝50g,麻黄20g。 2剂后口渴大减,四肢得温,诸症改善,效不更方,连服4剂,空腹血糖4.4mml/L,尿糖正常。后以金匮肾气丸口服1个月,随访3年来未见病情反复。 按:仲景在太阳篇用真武汤治疗太阳病误汗转入少阴,乃为救误而设;少阴篇则用于治疗肾阳衰微,水气不化,阳衰而不用四逆汤,缘于阳虚水,水盛而重用温阳,故用真武汤阳利水而收功。本例患者久病体衰,肾气亏馁,气不化津,津凝液敛,而表现为一派津液不布之证。方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化气布津,茯苓、白术健脾运湿,白芍敛阴和阳,干姜味辛入气分,可协附子温肾化气。由此可见消渴非皆燥热,每属饮证。 朋友们,由中医经方与扶阳医学传承人任玉金大夫编写的系列健康知识专题栏目本期正式上线,每周会给大家推送2到3篇健康知识文章,敬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