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无时不在传输邪毒,而其他排毒通路皆是局部分段进行,且最后也要并归膀胱经。膀胱经不通则影响人体的排毒,毒素积累将危害健康。本文中,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膀胱经的位置,膀胱经不通的表现,以及中医打通膀胱经的方法等相关内容。 一、膀胱经的位置 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二、膀胱经途径穴位的作用 膀胱经上的穴位最多,有67个,而且主要部分都在人体的后部——后背和腿后侧。古人把膀胱经比喻成人身体的藩篱,说它是抵御外界风寒的一个天然屏障。而风寒之邪通常从后背侵入人体,膀胱经就是人体在后背的一个大栅栏,能防止病魔入侵。同时,膀胱经又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排毒通道,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刺激膀胱经,就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把人体的废物从尿液中排出去。 睛明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疏风清热,通络明目。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疏风清热,通络明目。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眉冲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疏风清热,清头明目。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头痛,眩晕,鼻塞。②癫痫。 曲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上 疏风泄热,清头明目。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头痛,鼻塞,鼽衄。②目视不明。 五处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疏风泄热,清头明目。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头痛,头晕。②中风偏瘫。③癫痫。 承光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疏风泄热,清头明目。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头晕目眩。 通天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疏风清头,通利鼻窍。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鼻塞,鼻中瘜肉,鼻疮,鼻渊,鼻衄。②头痛,目眩。③中风偏瘫,癫痫。 络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疏风清头,通经活络。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目视不明。②中风偏瘫,癫痫。③耳鸣。 玉枕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 疏风清头,通经活络,通窍明目。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头项痛,目视不明。②鼻塞。③脚癣。 天柱在项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缘后发际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疏风清头,通经活络。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头晕,目眩。②头痛,项强,肩背痛。③鼻塞,咽喉痛。 大杼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②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 宣肺解表,疏风清热。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伤风,咳嗽。②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养阴清热,调理肺气。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厥阴俞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疏通心脉,宽胸理气。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心痛,心悸。②咳嗽,胸闷。③牙痛。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癫痫。④梦遗,盗汗。 督俞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理气宽胸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心痛,胸闷。②胃痛,腹痛。③咳嗽,气喘。 膈俞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疏肝理气,养血明目,潜阳熄风。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胁痛,黄疸。②目疾,吐,衄。③癫狂,脊背痛。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黄疸,口苦,胁痛。②肺痨,潮热。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健脾利湿,益气和中。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②水肿。 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理气和胃,化湿消滞。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胃脘痛,呕吐。②腹胀,肠鸣。 三焦俞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通利三焦,疏调水道。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水肿,小便不利。②腹胀,肠鸣,泄泻,痢疾。③膝关节无力。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③耳聋,耳鸣,咳嗽,气喘。④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气海俞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培元益气,强壮腰膝。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腹胀,肠鸣,痔漏。②痛经,腰痛。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通肠利腑,强壮腰膝。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疮出血。②腰痛。③荨麻疹。 关元俞在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壮阳补肾,调理下焦。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腰骶痛。②腹胀,泄泻。③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 小肠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 通肠利腑,清热利湿。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腰骶痛,膝关节痛。②小腹胀痛,小便不利。③遗精,白带。 膀胱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通调膀胱,清热利湿。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小便不利,遗尿。②腰脊强痛,腿痛。③泄泻,便秘。 中膂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清利下焦,益肾壮腰。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泄泻。②疝气,腰脊强痛。 白环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温补下元,调理气血。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遗精,白带,月经不调,遗尿。②腰骶疼痛,疝气。 上髎在骶部,当髂后上嵴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壮腰补肾,通经活血。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②遗精,阳痿。③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次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第二骶后孔处 壮腰补肾,通经活血。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中髎当次髎内下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利,便秘,泄泻。②腰骶疼痛。 下髎在骶部,当中髎内下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腰骶痛,小腹痛。②小便不利,带下。 会阳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壮腰补肾,清热利湿。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大便失禁,泄泻,便血,痔疾。②阳痿。③带下。 承扶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疏经活络。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殷门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疏经活络,壮腰脊,强筋骨。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腰痛,下肢痿痹。 浮郄Fuxi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舒筋利节。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腘窝部疼痛、麻木或挛急。 委阳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舒筋利节,通利水道。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腰脊强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②腿足拘挛疼痛,痿厥。 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舒筋利节,清热解毒。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腰脊疼痛,腘筋挛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②丹毒,皮疹,周身搔痒,疔疮,发背。③腹痛吐泻。④遗尿,小便不利。 附分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舒筋活络,祛风散寒。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魄户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养阴清肺,平喘止咳。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咳嗽,气喘,肺痨。②项强,肩背痛。 膏肓俞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养阴清肺,补虚益损。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肺痨咳嗽气喘,纳差,便溏,消瘦乏力。②遗精,盗汗,健忘。③肩背痠痛。 神堂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宽胸理气,宁心通络。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心痛,心悸,失眠。②胸闷,咳嗽,气喘。③肩背痛。 譩譆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养阴清肺,疏风解表,活血通络。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胸痛引背,肩背痛,咳嗽,气喘,目眩,目痛,鼻衄,热病无汗,疟疾。 膈关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和胃降逆,宽胸利膈。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饮食不下,呃逆,呕吐。②脊背强痛。 魂门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胸胁胀满,呕吐,泄泻。②背痛。 阳纲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调理肠胃。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黄疸,腹痛,肠鸣,泄泻。②消渴。 意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健脾和胃,化湿消滞。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胃仓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健脾和胃,理气消滞。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胃脘痛,腹胀。②小儿食积。③水肿。 肓门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化滞消痞,化坚通乳。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腹痛,便秘。②痞块,乳疾。 志室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补肾益精,通阳利尿。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遗精,阳痿。②小便不利,水肿,③腰脊强痛。 胞肓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疏通下焦。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尿闭,阴肿。②腰脊痛。③肠鸣腹胀。 秩边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疏通下焦,强壮腰膝。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合阳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疏经活络,祛风除湿。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疝气。③崩漏。 承筋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疏筋活络,通肠提肛。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痔疾。②腰腿拘急疼痛。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舒筋活络,理肠疗痔。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痔疮,便秘。②腰腿拘急疼痛。③脚气。 飞扬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散风解表,疏经活络,清热利湿。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头痛,目眩,鼽衄。②腰腿疼痛无力。③痔疾 跗阳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舒筋活络,清利头目。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头痛,头重。②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舒筋活络,清利头目。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急性腰痛,足跟肿痛。②难产。③头痛,项强,目眩,鼻衄。④小儿惊风。 仆参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疏经活络,舒筋健骨。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下肢痿痹,足跟痛。②癫痫。 申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处 疏经活络,宁心安神。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痫症,癫狂。②失眠,足外翻。③头痛,项强,腰腿痛。④眼睑下垂。 金门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疏经活络,宁神熄风。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癫狂,痛症,小儿惊风。②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京骨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疏经活络,散风清热,宁神清脑。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头痛,项强,目翳。②腰腿痛。③癫痫。 束骨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癫狂,头痛项强。②腰腿痛,肛门痛 足通谷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疏经活络,散风清热。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头痛,项强,目眩.鼻衄。②癫狂。 至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疏风清热,矫正胎位。归足太阳膀胱经穴。 ①胎位不正,难产。②头目痛,鼻塞,鼻衄。 三、膀胱经不通的表现 膀胱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四、膀胱经不通的原因 1.体内某些器官出了毛病。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不爱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机体出现问题,特别是五脏六腑器官出了毛病,物质、能量无法交汇转化,自然造成经络不通,精气不足,生病,甚至死亡。 2.气血不足。如果身体的气血不足,不能把身体的垃圾运送出来,经络也会堵塞。 3.精神内伤,思想上出了毛病。《内经》讲“精神内伤,形必败亡。”。中医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五、打通膀胱经的方法 打通膀胱经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也很多,如捏脊法、刮痧法、拔罐法、敲臀法(如果膀胱经不通,敲臀就会很痛)都可以用,还可用掌根从颈椎一直揉到尾骨,肉太厚的话也可用肘来揉。 要注意,膀胱经在腿上的部分也很重要,同样可以刮痧、拔罐、点揉、敲打,甚至用手大把攥,只要能充分刺激它就行。还可两腿绷直,俯腰两手摸地,向后仰身弯腰以及仰卧起坐,还有许多瑜伽上的动作,只要能刺激腰椎以及大腿后侧的膀胱经,那就全可采用。膀胱经在大腿后侧不是太好敲,所以可以用“抻筋”的方法,就是前后左右压压腿,感觉到后侧的筋被拉伸开。也可以采用“刮痧”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疏通膀胱经。还有就是平时上班休息的时候,把大腿的肉肉后侧多捏捏揉揉。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