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中医张海涛妇人杂病特色医案

时间:2021-8-26 10:53:07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张海涛跟师学习与临床实践,收获了一些经验,愿与大家共同分享。下面是对温经汤临床运用的见解。

方剂来源:《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方剂组成: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芍药二两川芎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牡丹去心二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冬去心一升。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症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两行,或经停不至,而见暮后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少腹里急,腹满,或小腹冷痛。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证候分析:本方证皆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小腹。妇女月经与冲任关系密切,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小腹冷痛,月经不调,或因宫寒而久不受孕。若瘀血阻滞而致血不循经,或冲任因虚而不固,则月经先期,或一月再行,甚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而致经脉不畅,则月经后期甚或经停不至;失血阴伤,新血不能化生,则唇口干燥,甚至傍晚发热,手心烦热。本证属虚实寒热错杂。

方解:方中吴茱萸辛苦大热,入肝胃肾经,辛则能散,苦能降泄,大热之性又能温散寒邪,故能散寒止痛;桂枝辛甘温,能温经散寒,通行血脉。两药合用,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之功更佳,共为君药。当归、川芎、芍药俱入肝经,能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肾经,活血祛瘀,并退虚热,共为臣药。阿胶甘平,气味俱阴,能养肝血而滋肾阴,具养血止血润燥之功;麦冬甘苦微寒,能养阴清热。两药合用,养阴润燥而清虚热,并能佐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甘草味甘入脾,能益气补中而资生化之源。半夏辛温,亦入脾胃,可通降胃气而散结,与参、草配伍,健脾和胃,有助于祛瘀调经;生姜亦为辛温之品,温里散寒,与半夏合用,温中和胃,以助生化,共为佐药。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温经散寒以活血,补养冲任以固本,则瘀血去,新血生,虚热退,月经调而病自除。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化瘀为主;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相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通、温养之剂。

名家论述:《金匮要略心典》:妇人年五十所,天癸已断而病下利,似非因经所致矣。不知少腹旧有积血,欲行而末得遽行,欲止而不能竟止,于是下利窘急,至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者,血结在阳,阳气至暮,不得入于阴,而反浮于外也。少腹里急腹满者,血积不行,亦阴寒在下也。手掌烦热病在阴,掌亦阴也。唇口干燥,血内瘀者,不外荣也。此为瘀血作利,不必治利,但去其瘀而利自止。吴茱萸、桂枝,丹皮入血散寒而行其瘀,芎、归、芍药、麦冬、阿胶以生新血,人参、甘草、姜夏,以正脾气。盖瘀久者荣必衰,下多者脾必伤也。

《金匮要略释义》:温经汤中以吴茱萸、生姜、桂枝温经暖宫,阿胶、当归、川芎、芍药、丹皮和营祛瘀,麦冬、半夏润燥降逆,甘草、人参补益中气。此为养正祛邪方剂,适用于老年妇女因瘀下利,日久不愈;及妇人腹寒不孕,月经不调等证。

临床病例:

1、月经不调

蒋××,女,33岁,工人。年2月14日初诊。自诉自月经初潮至今,常错后十余天,月经来潮时自觉少腹坠胀、冷痛。有时感到手心发热,口渴,口唇干燥甚则脱皮。一般七天左右经净。已育有两胎,生下第二胎五个月经未至(未哺乳)末次月经来潮2月3日,8天经净。面色萎黄,口唇颜色偏紫暗,怕冷畏风,手掌皮肤粗糙干裂,身易汗出。舌暗红,苔略白厚,脉细弱左尺沉。

诊断:冲任虚寒瘀阻胞脉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药:温经汤加味:吴茱萸15g当归8g川芎8g白芍8g党参15g桂枝8g阿胶烊化8g生姜10g丹皮8g甘草8g半夏8g麦门冬20g大枣10g。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年2月23日复诊:患者自诉口干、畏寒、手心发热已有明显改善,舌红苔白,脉细弱。原方吴茱萸减至8g续服十四剂。

年3月13日复诊:自诉3月2日月经来潮,3月9日经净,未见腹痛,经量、血色正常。气色大有改善,手掌皮肤也较之前细润。

2、功能性子宫出血

李xx,女,47岁。年9月24日初诊,自诉9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经期延长,行经20余天未净。西医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予以手术清宫治疗,之后经断十余日又复来潮,月经淋漓不净,长期服用中西药物,疗效不佳。近日服用止血中药,反见月经量多,几近血崩。自感乏力,眠可纳馨,时有畏寒,汗少,面色苍白,口唇易干燥脱皮,牙龈萎缩,脘腹胀满,大便日行2-3次,时干时溏时粘腻,手指甲根易生肉刺。左脉沉细右濡,舌淡红苔薄黄腻。

诊断:冲任受损瘀血阻滞兼有脾湿

治法:温补冲任理血调经

方药:温经汤加味吴茱萸6g当归15g桂枝6g炒白芍10g牡丹皮10g半夏10g姜炭10g川芎10g党参30g麦冬15g阿胶烊化12g甘草6g桃仁10g蒲黄包10g五灵脂10g益母草12g艾叶10g棕榈炭10g葛根15g黄芩10g黄连5g。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温服。

二诊:自诉服至四剂后,经血已止。脉症同前,继以上方去桃仁、蒲黄、五灵脂、益母草、艾叶、棕榈炭十剂。

之后,又在温经汤的基础之上加减化裁,连续治疗两月余,月经正常来潮,其余症状消失,诸证痊愈。

3、不孕症

徐××,女,32岁,工程师。经人介绍于年3月13日来诊,自诉婚后6年不孕,西医检查未发现异常,多方求治无效。自觉身体健康,工作熬夜多。17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50天左右,行经2-3天,经量少,色或淡或紫,夹有血块,婚前有痛经史,婚后减轻。上次经尽至今已一月余。身材中等,体型偏胖,面色晦滞,性欲淡漠,腰膝酸困,小腹经前拘急发凉,坠胀感明显。舌淡苔薄,脉沉迟弱,两尺尤甚。

诊断:肾阳亏虚冲任虚寒,经脉瘀滞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温经汤加味吴茱萸15g当归12g川芎12g白芍12g党参12g桂枝12g阿胶烊化12g干姜6g牡丹皮12g甘草12g半夏18g麦冬15g大枣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

3月25日复诊:3月21日经至,经量较前稍多,色紫夹有血块,小腹拘急减轻,脉沉细。原方加减:吴茱萸、当归、川芎、淫羊藿、桑寄生、白芍、党参、白术各9g,菟丝子25g桂枝、甘草各6g,阿胶烊化12g,生姜8g,大枣10g。10付

嘱患者如下次月经来,在第三次经前、后仍照上方各服用7剂。

同年7月患者告知已停经两个多月,经医院检查已怀孕。

4.习惯性流产

唐××,女,29岁。年3月12由其姐陪来诊,诉结婚己6年,怀孕三次,每次都在三个月左右流产。第一胎怀孕未足三月,无明显原因发现阴道出血,经西医治疗,未能保胎成功。第二胎因与人争吵后,次日凌晨腹痛,去医院检查证实胎儿停止发育,给予手术清宫。去年10月又孕,3月后因劳累,当夜下体出血,连夜就医,终未保胎成功。患者素喜冷食,经常自觉少腹发凉,经来腹痛明显,平时常自行购买消炎止痛药口服。刻诊:面色淡青晦暗,口唇周围色紫,口干、手足凉,左侧少腹时隐痛,眠可,食纳一般。舌体瘦小,苔白,脉沉细略涩。

诊断:脾肾阳虚胞宫虚寒。

方药:温经汤加味吴茱萸15g桂枝10g当归12g川芎10g炒白芍10g党参20g阿胶烊化10g丹皮6g干姜15炙甘草6g清半夏12g麦门冬15g黄芪20g菟丝子30g干姜10g大枣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三次,温服。

嘱其服七天停七天,直至受孕。从受孕开始每隔十天,服药三剂(药量稍调整),服至怀孕5个月为止。后足月顺产一男婴。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流产为妇人恒有之病,而方书所载保胎之方,未有用之必效者,诚以保胎之药,当注重于肾,以变化胎之性情气质,使之善吸其母之气化以自养,自无流产之虞。”故加用寿胎丸的君药——菟丝子治之,菟丝子蔓延于草木之上,善吸它物之气以自养,大能补肾。

《神农本草经》谓菟丝子曰:“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服后脾、胃、肾三经俱实,固摄有权,胎自安矣。

5.宫外孕

董××女30岁。年2月19日来诊,自诉于1月7日因下腹部疼痛伴有阴道少量出血,在XX医院检查,诊断为宫外孕,经住院保守治疗,症状有所改善,仍见小腹隐痛时作,阴道少量出血,时多时少,淋漓不断,心中潮热烦闷,午后手心发热。患病前月经正常,第一胎剖腹产,后有自然两次流产。平素大便稀溏、近几日见大便干结,睡眠不安、梦多易醒,平日常感觉头痛头晕,用大枣、西洋参煎汤服用,可暂时缓解。畏寒明显,耳鸣时作,食纳尚佳,口干不欲饮水,喜吃水果。舌淡稍红苔薄润。右寸关细尺沉弱,左沉细有力。

诊断:瘀阻胞脉寒热错杂

治则:温经通络泻热祛瘀

方药:温经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与生化汤合方化裁:吴茱萸15g当归20g川芎20g白芍20g党参20g桂枝20g阿胶烊化20g生姜20g丹皮20g甘草20g半夏10g麦冬10g桃仁12g大黄12g芒硝冲服6g茯苓12g干姜6g海藻30g三棱10g莪术10g皂角刺10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2月24日来电告知头已不痛,出血已止。

服完7剂药后,唯睡眠质量不佳,其余各症大为改善。继用温经汤为基础方,加减调理两月余。

6.闭经

朱XX女26岁,已婚。年10月14来诊,自诉停经三月,结婚两年余未育。14岁月经初潮,一直延后十天左右,此次停经已三月。体高形瘦,眼圈暗黑,唇暗,口稍干,乏力,小腹胀满,手脚发凉,心烦失眠。食纳可,二便调,平时喜食冷饮,主食少,深夜玩手机。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无力。

诊断:气滞血瘀寒凝经脉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通络调经

方药:温经汤合下瘀血汤加麻黄(黄煌教授经验用温经汤加麻黄治闭经)。

吴茱萸18g党参20g当归10g赤芍10g酒白芍10g川芎10g桂枝10g牡丹皮15g半夏18g麦冬15g龟甲胶烊化10g桃仁10g酒大黄5g土鳖虫10g莪术12g麻黄6g炙甘草6g10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

年10月26日二诊昨夜月经已来,血量较多,血色深红偏紫,夹少量血块,其余症状也有所改善,舌脉同前。一诊方加菟丝子30g仙灵脾15g,巴戟天10g。十五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年11月29日三诊:月经于11月24日来潮,未见明显不适,舌红苔白,脉细略涩。依二诊方继续服药15剂。春节后来电话告知已怀孕。

7.皮肤皴裂症

刘XX女89岁老人自诉去年开始双足跟部长有许多老茧,足部干燥皴裂,足跟、足趾间老茧增多增厚,渐发展至整个足底都有,走路疼痛、步履艰难。诊见面色略显萎黄,皮肤干燥,肤色暗黄缺乏光泽,老年斑明显,口唇燥裂,手掌、脚掌皮肤裂开,足趾、足跟、掌跖部茧厚硬。舌质淡暗苔薄,脉细涩无力。

诊断:气血亏虚肌肤失养

治法:益气养血温通经脉

方药:八珍汤合温经汤当归45g熟地15g川芎12g赤芍15g白芍15g炙黄芪30g党参15g生姜15g桂枝12g吴茱萸6g丹皮12g阿胶烊化12g麦冬20g丹参15g炙甘草10g。十剂,隔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剩余药渣煎汤泡脚。

服药十余日,足根部的角化层开始软化,服药二十余日老茧明显变软,服药月余,足部老茧明显减少,皮肤燥裂缓解,走路不觉疼痛,面色也显红润。

后又此症数例,凡手掌、足底、唇口干裂者不分男女,投温经汤均获效。

温经汤意在气血同调、温通并用、攻补兼施、寒温合法。但是,此方重在温养而不是化瘀,通过温通以使气行、血脉通利而瘀自去。此方以温为主,但温中有养、温中有清,既补气健中,又滋阴养血,寒温合用,消补并投,相反相成,而使诸症自解。临证之时准确辨证,灵活化裁,圆机活法,能广泛应用于多种病症,而不仅仅是在妇科病中运用。本人在临床运用温经汤的时候是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在药物剂量上作些许调整,在药味上做加减化裁。临证用方应当先分清病人的体质,体虚之人要明辨气虚为主,还是血虚为主。气虚之人可将人参的用量加重,或配伍大剂量黄芪。血虚之人可将阿胶的用量加重,阿胶能够止血,但是血虚较甚时,阿胶可以补血而有利于月经,所以血虚之人用阿胶疗效甚佳。合并便秘者,当归剂量增大。腹痛甚者,芍药的用量可以加重。若患者血虚不甚,阿胶尽量不用。否则因其有止血之功,可致月经量少,甚至闭经。因阿胶有滋腻之性,久服可致胃脘滞满、胸闷不舒。若为血崩症,可以棕榈炭代替阿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ftby/118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