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太阴病 我们接着往下看,前面讲的太阳、阳明、少阳,都是阳病,属于实证,治疗上以祛邪为主。另外,还有三阴病,我们先来看太阴病。 太阴病提纲,第条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祭文也很少。太阴病怎么治呢?“自利不渴,属太阴”。张仲景很了不起,下利口渴和下利口不渴,程度是不一样的。自利不渴程度比较轻,而自利而渴,小便色白,是少阴病,程度比较重。这对临床有什么意义呢?很重要!下利口不渴,说明循环血量还够,不会休克。下利,口渴比较严重的,说明循环血量已经不够了,很可能就要休克,阳气马上就要暴脱了。所以说,“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这条条文争议很多,争议来争议去一直没有统一的意见。有很多人说要把四肢逆冷、下利清谷加进去。错啦!这条原文非常具有前瞻性。讲的是什么问题?张仲景非常了不起。比如说夏秋季节,得了急性胃肠炎,上吐下利,有可能出现阳随利脱,你要是发现患者脉搏变沉了,你就要急温之,马上要想到接着可能会出现脾肾阳衰。从今天来讲,一看脉搏转沉,血压开始下降,那就可能马上要休克了,要早诊断、早治疗。所以,张仲景讲得非常清楚,自利而渴是少阴,自利不渴是太阴。太阴病,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因为太阴病多是局限性的太阴阳虚寒湿证,在治疗上就应当温中散寒,健脾除湿,这是基本原则。 反过来,对于一个寒湿中阻证,它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上可以呕吐,下可以下利,外可以发黄,还可能水肿。治疗就要在基本原则上,根据患者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就采取什么样的加减法。所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条条文尽管很短,但是体现了张仲景的智慧,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给我们诊断治疗这类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对于局限的中焦的脾虚寒湿证,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我想给大家介绍另一个问题,就是太阴的脾阴不足证。我在20世纪90年代《甘肃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是谈的张仲景治疗脾阴不足证的问题。我们中医界,谈到脾虚,谈到的多是脾阳虚、脾气虚,很少有人谈脾阴虚。那么我在这里就给大家讲一讲脾阴虚证。《伤寒论》里有没有脾阴虚证呢?有。“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这条条文的争议非常多。首先,这是一个太阴病,脾主大腹,现在因为脾阴不足,脾络拘急,所以就腹痛,就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芍药是个很好的滋养脾阴的药,张仲景用了六两之多。如果在脾阴不足,脾络拘急的情况下,进一步出现脾气不运了,就表现为大实痛,怎么办?用大黄。用大黄一两,轻轻一拨就下去了。类似的问题,在《伤寒论》里还有很多。再比如讲小建中汤,今天我们都望文生义,认为小建中汤是建立中气的,但我们看看有哪一味药是建立中气的呢?小建中汤是在桂枝加芍药的基础上加饴糖而成的,芍药用了六两,饴糖就是麦芽糖,可以滋阴。我们再看看《伤寒论》的条文就更清楚了。“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在《金匮要略》里面,小建中汤用在哪里?用在虚劳。“虚劳里急……手足烦热……小建中汤主之”。所以,小建中汤是治疗脾阴虚证的。接着看麻子仁丸证,“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证也是脾阴虚证。类似的非常多。 总而言之我们要注意,对太阴病来讲,不能一提到太阴就想到脾阳虚、脾气虚,还有另一面,就是脾阴不足证。脾阴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和胃阴不足证是显然不同的,胃阴不足证是阴虚偏有热,脾阴虚相对来说偏寒。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给大家细讲了。 (五)少阴病 我们再看少阴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关于这个条文,历代医家虽然都承认是少阴病提纲,但是是寒化证提纲,还是热化证提纲呢?就有了争议。 那么,最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在断句上,要注意。我们把脉微细,微和细之间加个顿号,这条条文解析就非常清楚了。我们看什么是微脉?极细极软但若有若无。微脉主什么?阳虚之后,鼓动无力。什么是细脉呢?细脉是如丝如线,应指明显。细脉主什么?阴气亏虚,脉道不充。微脉和细脉两者刚好相反,历代医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绞尽脑汁。我刚讲了微脉是代表阳虚的,细脉是代表阴虚的,但欲寐呢?是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精神恍惚。寒化证会不会出现但欲寐呢?会。对于寒化证来说,但欲寐是比较轻的症状,接下来会表现出神志不清,甚至神昏。那么热化证会不会出现但欲寐呢?也是会的。少阴热化证,主要讲的是不寐,“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现在失眠的患者很多,大家都知道失眠的患者彻夜难眠,也会表现出精神恍惚。 讲到这里,我就想到了我们中医治疗的一堂思路。中医经常讲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这基础是什么?同证同治,对不对?错了。有同证异治,也有异证同治。我先来讲一下异证同治,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在《伤寒论》里治什么的呢?心中烦,不得卧寐。心肾不交,心火旺于上,肾水亏于下,所以用黄连阿胶汤壮水之主以治阳光,交通心肾。这首方在临床上运用范围很广,我举个例子。在我们福州这个地方,妇女坐月子每天吃两只鸡,喝很多黄酒,结果很多妇女都会出现痢疾。这是一种湿热痢,治疗篱要清利湿热,但是产妇又气血亏虚,怎么办?那就补气血和清利湿热一起,用黄连阿胶汤效果非常好。这里用黄连阿胶汤是治疗气血不足,湿热结聚在肠。这是异证同治。在临床上,黄连阿胶汤还可以治疗很多证。红眼病,肝火比较旺,眼睛红,心烦,口干口苦,心慌心跳,这是肝血不足,肝火旺,用黄连阿胶汤效果非常好。心火上炎的口腔溃疡,也可以用黄连阿胶汤。如果这个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好长时间,有一两年,一看他口腔溃疡周边是红的,疼痛,口干口苦,心慌失眠,这是心阴不足,心火上炎,用黄连阿胶汤非常好。其他还有很多的例子,我就不举了。我们看一下这几个例子的证一样吗?不一样。这就反映了异证同治。反过来,同证一定同治吗?也不是。我一开始就给大家讲了这个问题,证和候非常复杂,有同证同候的,同证异候的,同证反候的。我重点讲一讲同证异候的。同证,但是疾病的整体、病位、病情是不一样的。同是一个脾肾阳虚证,对于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一样吗?不一样,药也不一样。同是一个太阳中风证,有桂枝汤证,还有大青龙汤证。所以,同证异治,也是常见的。 我碰到好多学中医的,学着学着,思维僵化了。我一开始上课就讲到这个问题,真正的中医是具有中医思维的这么一部分人。医院,很多的中医教授、中医主任医师,干的却是西医的事情,我不评价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因为中医和西医是两套理论体系。但是,如果你在西医理论指导下开方用药,那肯定是不行的。讲到这,我还要讲到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什么叫中西医结合?咱们搞几十年啦,中西医结合的定义是什么?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它的理论是什么?治疗方法什么?我看是个谜。可是这个学科出了教授,出了主任医师、圭治医师、博士研究生。连博士研究生都培养了,证明这个学科应当很成熟了,可是这个学科的成果是什么?这值得我们深思。 上面的问题先讲到这里,回过头来继续讲少阴病。少阴的寒化证,包括了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及桃花汤证等。少阴热化证,则多表现为肾水亏虚、心火上炎、心肾不交。另外,少阴病还有一个三急下证。少阴三急下证的来源非常复杂,绝大部分是阴水亏虚,无水行舟,因虚致实,但也有一部分是阳明下之过急,内传少阴,还有一小部分是从少阴寒化发展而来。我们乍一听,感觉这样讲似乎是矛盾的。我以前也不懂,但有一次我去陕西,遇到有个妇女带着孩子去旅游,天气很热,路边摊上有很多冰糕之类的东西,那个小孩不停地吃,吃完之后就开始上吐下泻。医院,一到护士站,量血压时就出现了休克,赶紧进行抢救。结果抢救了一夜,血压还是上不来,第二天早上就请我老师去会诊。这个孩子表现为四肢逆冷、下利清谷,很典型的少阴寒化证,就给他开了四逆汤。然后告诉孩子的妈妈,因为小孩病重,所以半小时喝1次。他妈妈就每半小时给孩子灌一次药,不断不断地灌,到晚上血压就逐渐升起来了。到了第三天,这小孩又不怎么好了,开始发烧,一直烧,退不下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又请我老师去会诊。我老师看了之后,发现孩子手足濈然汗出,肚子比较胀,我的老师就问:“大便了没有?”“没有,入院以来,三天没有大便。”这个病就由少阴寒化证转到急下证来了。怎么转的呢?一问孩子的妈妈才知道,孩子的妈妈到现在为止,还是半小时给孩子喝一次四逆汤,吃过火了。所以临床上,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发生。那么,怎么给他治疗呢?本来遇到这种情况,应当用大承气汤,可是考虑到是从少阴寒化证转变而来的,就开了调胃承气汤。并且嘱咐孩子的妈妈,药还是半小时喂1次,但大便一通就要停药。后来,大便一通,孩子的烧就退下来了。所以说,我们中医非常的棒。 前段时间,我还看了一个中风患者。这个患者在我们学校附院ICU住院,一直昏迷,治疗了很长时间都不行,就叫我去会诊。我发现这个患者肚子比较胀,舌苔焦黑,就给他开了承气汤,还开了人参黄芪汤,我让两个方子交替喝,先喝承气汤,再喝人参黄芪汤。12天后,这个患者大便通了,也就醒过来了。ICU的主任就问我,怎么灌肠不行呢?我就说中医的下法和西医的灌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说,我们的老祖宗非常棒,我们的中医理论非常棒,只要把中医理论掌握好了,中药用得好,效果就会非常好。有些人说,给患者开了中药也没效,没效只是因为你自己没学好,没有中医思维了。所以,强化我们的中医思维,这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学好学精。 (六)厥阴病 接着我们讲到厥阴病。以前,厥阴病这一篇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一直到了清末民初,陆渊雷提出一个观点,他说厥阴病是杂抄的,因为在厥阴病篇里,真正讲厥阴病的条文比较少。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么一个观点突然发酵了,几乎全国所有的杂志都参与了这一场争论,可是争论来争论去,也争论不出什么来。但是我们应当明确,厥阴是什么?到底存不存在?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我们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周易》里面只有老少的概念——老阴少阴、老阳少阳,把阴阳一分为二,并不是一分为三的。那么一分为二行不行呢?这是不科学的。给大家举个例子,上为阳,下为阴,那么中间一段是阴还是阳呢?昼为阳,夜为阴,那么早上太阳没出来和下午太阳没落山的这段时间,是阴还是阳呢?不好定。所以,在一分为二的前提下,再一分为三,就比较科学了,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了。在《内经中,就讲了两阳台明谓之阳明,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所以,阻明和厥阴是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再加进来,变成三阴三阳。 那么厥阴是什么呢?根据阴阳学说,物极必反,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厥阴病,是疾病的极期。在厥阴病篇里面,可以看见很多极寒证,寒证非常的厉害,而表现出里寒外热证。另外还有很多极热证。我们常讲,张仲景治病非誊注重固护胃气,但你们想想白头翁汤证,有没有一味扶正的药?没有,这是厥阴病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厥阴病已经到了疾病的极期,现在对于一个极热证,就直接用白头翁汤,如果加了扶正的药,反而有碍祛邪了。那厥阴病既有极寒证,又有极热证,我们用极寒证和极热证作为厥阴病的提纲行不行呢?不行。因为厥阴病的极寒证,很难与少阴病的寒化证区分开来,它们很相似,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厥阴病的极热证,又很难与阳明病韵燥实热证区分并。唯一能反映厥阴病特点的,就是寒热的相互转化,极热的时候转寒,极寒的时候转热。厥阴病作势独立的一篇,必然有区别于其他篇章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看厥阴病的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鱿,下之利不止”。这提纲证讲了什么呢?讲的就是寒热错杂的证候,乌梅丸证最典型。 大家一直都认为乌梅丸证的主症就是蛔厥,乌梅丸就是驱蛔剂,这是错误的。乌梅丸证的主症是什么呢?是提纲证。而蛔厥证只是乌梅丸可以治疗的其中一个病证之一。假如张仲景不告诉我们乌梅丸可以治疗蛔虫,估计大家都要摸索很长时间。《伤寒论》的一大特点,就是知变达常、常论常法,张仲景认为称知道了,所以就不讲了,讲的都是你不知道的东西。在年前,一个人突然肚子疼得要死,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因为肚子里有蛔虫。所以,张仲景专门把乌梅丸可以治疗蛔厥写进去。张仲景还说,乌梅丸可以治疗久痢。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经常用乌梅丸治疗痢疾,效果非常好。但正是因为效果太好了,所以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因为现在直肠癌的患者太多了,早期都表现为痢疾腹痛,假如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给患者开乌梅丸,吃了当时症状是缓解了,可是等过几天再过来的时候,就很麻烦了。所以,当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在给患者开乌梅丸的同时,一定要让患者去做进一步的检查,千万不要误诊。 接着我要谈一个问题,就是肝阳虚的问题。提到肝脏,肝的虚证大家都会想到肝血虚、肝阴虚。“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之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之所以泻肾”。这句话把肝肾同源说得非常棒,但是这句话也把中医的理论研究引入了歧途。实际在临床上,肝阳虚比比皆是。先来讲当归四逆汤证,我们都知道可以治疗血虚寒凝,但为什么寒凝呢?没有讲。《伤寒论》里面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要注意和少阴寒化证的描述完全不一样。少阴寒化证里面的描述是“脉微欲绝,手足厥冷”。在厥阴病篇,仲景是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无论是当归四逆汤证也好,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也好,都是典型的肝阳虚证。为什么脉细呢?因为肝脏是体阴而用阳的,肝血不足,肝用失常。那怎么处理呢?就用当归四逆汤,一边养血,一边通肝阳、温肝阳。如果内有久寒,张仲景就加了吴茱萸、生姜,很显然和治疗少阴寒化证用附子、干姜就不一样了。我们再来看一下厥阴病篇里面的其他肝阳虚证,如吴茱萸汤证,“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肝阳虚,生内寒,颠顶疼焉.吐涎沫,用吴茱萸汤温肝寒。 所以,到了厥阴既有脾肾阳虚证的进一步发展,又有阴证转阳、阳证转阴、寒证化热、热证生寒等,各种寒热虚实错杂证,更有肝阳虚证。在临床上,我们确实是要注意肝阳虚证的问题。我在《国医论坛》这本杂志上,就发表过一篇“张仲景肝阳虚辨治思路”的文章。肝阳虚证与少阴病篇的脾肾阳虚证,无论是从病证特点上,还是从治法上,还是从方药上,都是不一样的。肝阳虚证是独立于脾肾阳虚证之外的一种独立的病。所以,在临床上遇到了厥阴病,遇到了肝阳虚证,一定要特别的注意。 最后,还想给大家讲一点,准确地认识《伤寒论》原文的内涵非常重要:假设临床上来了个患者,肚子疼,没有热,不是阳明,没有明显的寒证,不是阳气虚,只是一个脾阴虚证,那一处理就好了。如果你辨别不出是什么证,以为是脾气虚,就调理脾气,开些补气药、行气药,坏了,那就会造成疑难病,导致肚子疼很多年都不好。我前不久遇到一个患者,是一个部队的首长,他肚子疼,吃一口东西就疼,疼了20多年了,去医院做了很多检查都查不出来是什么原因。这是一个什么证?脾阴虚证。因为他没有明显的怕冷,没有明显的大便稀溏,也没有明显的燥热证。不是阳明,也不是太阴脾气虚,那就是脾阴虚证,我就给他开了桂枝加芍药汤,效果很好,吃完药一个星期,肚子就不疼了,就可以正常吃东西了。所以,这本来是一个常证,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它是脾阴虚证,那么就把这个病变成了疑难病。张仲景著作里的很多原文都是符合临床实际的,我们准确理解了条文,那么在临床上就会发现张仲景是非常厉害的。《伤寒论》的条文,几乎都是从临床上总结出来的,所以在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原方原证。我们要准确理解,要熟悉《伤寒论》,最好还要背诵《伤寒论》。如果你对《伤寒论》条文非常熟悉,那来了一个患者,你就能一下子对应上相应的条文。凡是遇到的病证与原文一致的,那就照用无疑,肯定是有效的。 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就讲到这里。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所以在和大家讨论的过程中,可能有很多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摘自《名师经方讲录》第八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p62-84) 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