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复来,经断前后诸症,产

时间:2018-1-7 21:29:42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经行情志异常概述

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或彻夜不眠,共或狂躁不安等症,经净后恢复正常,称为经行情志异常。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周期性精神病。

常见病因及症状

(l)心脾两虚:月经将至则心悸胆怯,夜寐不安,精神恍惚,多思多虚,无故悲伤欲哭,经后逐渐复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肝气郁结:经前郁闷不乐,情绪不宁,喃喃自语,心烦易怒,彻夜不眠,甚至怒而发狂,语无伦次,经后逐渐减轻,复如常人,月经量多、色红,或兼见月经先期,胸闷胁胀,苔薄,脉弦。

(3)痰火上扰:经行狂躁不安,头痛失眠,心胸烦闷,面红目赤,经后症状逐渐消失,复如常人,平时不思饮食,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舌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而数。

病情分析与鉴别

本病主要以舌、脉、兼证而辨之。心脾两虚者,舌淡,脉细弱,兼见心悸胆怯,多思多虑;肝气郁结者,苔薄,脉弦,兼见胸闷胁胀;而痰火上扰者,舌红,苔黄厚,脉弦滑而数,兼见面目红赤,心胸烦闷,带多黄稠。

(l)心脾两虚:劳心过度,思虑伤脾,或病后气血未复,或月经过多,心脾日伤,当月经来潮,阴血下趋,心血更加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则致神志异常。心脾两虚,月经将行,气血更加不足,心失血奉,心神不宁,则心悸胆怯,夜寐不安;甚则神不守舍,神魂无主,则精神恍惚,多思多虑,无故悲伤欲哭;经后气血渐复,则诸症皆失,舌脉均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征。

(2)肝气郁结与痰火上扰:肝气郁结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经期或经前冲脉之气旺盛,冲脉之气挟肝火上逆,扰乱心神,遂致情志异常。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经前冲脉之气旺盛,冲脉之气挟肝火上逆,扰乱心神,故郁闷不乐,情绪不宁,心烦易怒,彻夜不眠,甚至怒而发狂,语无伦次,经后冲脉之气渐平,逆火平降,故经净复如常人,肝郁化热,迫血妄行,故月经最多、色红,月经先期;足厥阴肝经布胸胁部,肝气郁结,则胸闷胁胀,苔薄,脉弦为肝郁之象;痰火上扰由于情志不畅,肝木犯脾,脾虚生痰,肝郁化火,临经时冲脉气盛,冲脉之气挟痰火上逆,扰乱清窍,以致神明逆乱,情志异常,痰火内盛,经前冲脉之气旺盛,冲脉之气挟痰火上逆,扰乱神明,蒙蔽心窍,则狂躁不安,头痛失眠,心胸烦闷;肝热痰火上扰头面,故面红目赤,经后气平火降,则症状逐渐消失,复如常人;肝木犯脾,故不思饮食;痰热下注,则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舌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数均为痰湿内生,肝郁化火之象。

针灸及生物电取穴经断复来概述

妇女自然绝经一年或一年以上,又再次出现阴道出血者,称为经断复来。亦称“年老经水复行”,或称为“妇人经断复来”。

《傅青主女科,调经》中云:“妇人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岁忽然行经者,或下紫血块或如红血淋,人或谓老妇行经,是还少之象,谁知是血崩之渐乎!夫妇人至七七之外,天癸已竭,又不服济阴补阳之药,如何能精满化经,一如少妇。然经不宜行而行者,乃肝不藏脾不统之故也,非精过泄而动命门之火,即气郁甚而发龙雷之炎,二火交发,而血乃奔矣,有似经行而实非经也。”认为该病因过劳和情志所伤而致,与肝、脾有关。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绝经后出血。

常见病因及症状

(l)脾虚肝郁:经断复来,经血量少、色淡、质稀,气短懒言,神疲肢倦,腹胀纳差,胁肋胀满,舌苔薄白,脉弦无力。

(2)阴虚火旺:经断复来,经血量少、色红、质稠,腰膝痠软,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3)湿热下注:经断复来,经血色红、量较多,平时带下色黄气秽,或有阴痒,口苦咽干,倦怠纳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病情分析与鉴别

经断复来,一般出血量相对较少,因而应根据出血的色、质及伴随证候辨别属虚,属实。血色淡,质稀者属脾虚肝郁;血色鲜红,质稠者属肾阴虚;血色红,夹有黏稠气秽白带者多属湿热下注。

(1)脾虚肝郁:脾统血,肝藏血。绝经期肾气渐虚,肾精不足,血无精化,则肝虚血少,肝气偏旺;肾气渐衰,火不暖土,则脾气日虚,若加以思虑劳倦,或忧郁过度,使脾气愈伤、肝气愈旺,脾虚肝郁,统藏失职,冲任失固可致经断复来。脾虚生化不足,故经血最少、色淡、质稀;脾虚气血不足,则气短懒言,神疲肢倦,脾失健运,故腹胀纳差;肝气郁结,故胁肋胀满:苔薄白,脉弦无力为脾虚肝郁之征。

(2)阴虚火旺与湿热下注:阴虚火旺绝经期肾阴本虚,加以房劳损伤,肾精不足,相火妄动,迫血妄行,导致经断复行。阴虚内热,故经血量少、色红、质稠,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为肾之府,肾虚外府失荣,则腰膝痠软;肾阴不足,精血不能上充清窍,则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湿热下注绝经期肾气不足累及于脾,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或饮食所伤,酿湿生热;或摄生不慎,感受湿热,湿热下注,损伤冲任,迫血妄行,则可经断复行。湿热下注任带,故阴痒,带下色黄气秽;热盛于内,故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征。

针灸及生物电取穴经断前后诸症概述

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眩晕耳鸣、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心悸失眠,或腰背痠楚、面浮肢肿、纳呆便溏,或皮肤蚁行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经断前后诸证,亦称“绝经前后诸证”,也常称为“更年期综合征”。

西医学中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属本病范畴。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或早发绝经卵巢功能衰竭而致诸证,可参照本病调治。

常见病因及症状

(l)肾阴虚:绝经前后,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量或少或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眩晕耳鸣,汗出,五心烦热,腰膝痠软,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2)肾阳虚:绝经前后,月经紊乱,量多、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委靡,面色晦黯,畏寒肢冷,或面浮肢肿,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3)肾阴阳两虚:绝经前后,月经紊乱,量或少或多,乍寒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痠背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病情分析与鉴别

经断前后诸证是因绝经期机体肾虚,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相应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又因体质的不同而轻重不一,持续时间长短有异。本病的根本在于肾虚,其证型又有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之不同。阴虚者,多烘热汗出,五心烦热;阳虚者,多畏寒肢冷,腰背冷痛;若见乍寒乍热,烘热汗出者。则属阴阳两虚之候。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指出了女性生长衰老的自然规律。若绝经前后体质均好或调理得当,则绝经期“天癸竭”,经血渐止而无不适。而部分妇女由于平素和绝经前后的体质、产育、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方面调理不当,伤及肾气,更遇绝经期肾气衰,任脉虚,天癸竭,使得阴阳平衡失调而导致本病。可见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常见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两虚二肾的阴阳失调,常涉及其他脏腑。其中主要影响心、肝、脾三脏。例如肾阴虚导致心肾不交,引起心火偏亢,肝肾同源,肾阴虚又可导致精亏不能化血,而引起肝肾阴虚,肝失柔养,肝阳上亢;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而导致脾肾阳虚。因而易出现由水湿、痰浊、瘀血、气郁或心脾两虚等所引起的证侯。

(1)肾阴虚与肾阳虚:肾阴虚素体阴虚,或多产房劳,忧虚劳倦者,年至肾阴不足、天癸渐竭的绝经期,肾阴更伤,脏腑失养,遂发经断前后诸证。肝肾同源,精血互化,若肾阴亏虚则肝血不足,肝气偏旺,抑或木少滋荣,肝阳偏亢;又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若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则心肾不交,倘若肾阴不足,精髓亏虚,不能上荣于脑可致髓失所养等。绝经前后,肾阴不足,冲任失调,故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量或少或多,或崩或漏;肾阴不足,脑位不充,故眩晕耳鸣;肾阴不足,阴不敛阳,虚阳上浮,则烘热汗出,虚热循经而散,则五心烦热;阴虚内热,则口干,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肾虚筋骨失养,外府失荣,则腰膝痠软,足跟疼痛;阴虚血燥,故皮肤干燥或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肾阳虚素体阳虚,或过用寒凉及过度贪凉,可致肾阳虚惫,正值天癸渐竭的绝经期,神阳益虚,脏腑失煦,可致经断前后诸证。若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可致脾肾阳虚;若脾肾阳虚,不能健运水湿,湿聚成痰,则造成痰湿内蕴,抑或阳气虚弱,气虚而血不行则成血瘀;因而出现经断前后诸证的复杂变化。绝经前后,肾阳渐衰,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则月经紊乱,量多、色淡黯,或崩中漏下;命门火衰,阳气不能外达,故面色晦黯,精神委靡;阳虚经脉失煦,则畏寒肢冷,腰背冷痛:肾阳不足,不能温化膀胱,则小便清长,夜尿多;水湿内停,故面浮肢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均为肾阳虚衰之象。

(2)肾阴阳两虚:绝经之年,精血亏虚,肾之阴阳渐衰,或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真阴真阳不足,不能濡养、温煦脏腑,阴阳失调而致诸症丛生,绝经前后,肾阴阳俱虚,冲任失调,则月经紊乱,量或少或多,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则乍寒乍热,烘热汗出;肾精亏虚,脑失所养,故头晕耳鸣,健忘,肾虚外府失养,督脉失荣,则腰痠背痛,舌淡,苔薄,脉沉弱均为肾阴阳俱虚之征。

综上所述,妇女在绝经前后,机体由阴阳均衡向衰老过渡,随着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虚衰,月经将断而至绝经,这是妇女正常的生理衰退变化。通过自身脏腑间的调节,多数妇女能顺利渡过这一时期,但部分妇女由于体质虚弱,肾虚天癸竭的过程相对较剧或较甚,或因工作、生活的不同境遇,以及外界的各种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不能自身调节,使肾的阴阳平衡失调,影响至心、肝、脾脏,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因而出现围绕绝经前后诸多证候,其致病机制主要是肾虚。但因妇女经、孕,产、乳,屡伤于血,易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所以经断前后诸症.临床相对以肾阴虚居多。

针灸及生物电取穴产后腰痛概述

妇女产后以腰部疼痛为主的病症,称为产后腰痛。产后腰痛是产后常见症状之一。由于产后腰痛的病因及治疗与内科杂证腰痛不同,故后世医家列专篇论述。

本病的发生多由平素肾虚,或气血不足,分娩后冲任空虚,其虚益甚,肾脏失于濡养;或产后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或产后体虚,风寒湿诸邪,或湿热之邪,乘虚入侵,经气不畅而致。

常见病因及症状

(1)肾亏血虚:腰痛绵绵,胫膝痠软,眩晕耳鸣,手足麻木,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沉细。

(2)寒湿阻络:腰痛转侧不利,遇寒加重,腰腹冷,肢节痠楚,舌胖大有齿痕,苔白滑而腻,脉沉缓。

(3)瘀血留着:腰痛如锥刺,活动后稍舒,或伴少腹疼痛,舌边可有瘀斑,脉弦涩。

病情分析与鉴别

(l)肾亏血虚产后腰病:多由产时劳伤肾气,损伤脉络,复因失血过多,致使肾亏血虚。腰为肾之府,肾虚失养,则腰痛绵绵。并伴见眩晕耳鸣,胫膝痠软,面色无华等肾亏血虚症状。

(2)寒湿阻络产后腰痛与瘀血留着产后腰痛:前者多由产后气血不足,寒湿之邪乘袭,邪遏经脉而引起;而瘀血阻滞则多由产后瘀血阻滞经脉所致。寒湿阻络具有明显寒湿之邪阻络特点,如腰身冷重,转侧不利,肢节痠楚沉重等;瘀血留着则表现为腰痛如锥刺,舌质有瘀斑,脉弦涩等。

针灸及生物电取穴阴缩概述

阴缩,又叫“缩阳”、“缩阴”,由于某种原因,致使阴茎、睾丸和阴囊内缩,并伴有小腹及两少腹拘急不舒,疼痛剧烈,甚则四肢厥逆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多由寒凝肝脉所致。阴缩者,包括阴茎、睾丸及阴囊内缩,其症重;卵缩、囊缩者,其阴茎不一定内缩,则其症状较阴缩为轻,统称之为阴缩。阴缩亦可见于女子,不过多改用“缩阴症”名之,其发病部位不仅在外阴,且大多表现为缩乳《即乳房内缩挛痛》,不属本节讨论内容。临床主要有亡阳虚脱、病后劳累、沉寒痼冷、伤寒直中四种证型。

常见病因及症状

(l)伤寒直中:多为卵缩、囊缩,突然起病,前阴凉冷,阴茎内缩挛痛,睾丸上窜,阴囊及少腹挛急,畏寒肢冷,甚者手足厥逆,周身寒战发冷,口鼻气冷,唇青,少腹痛甚,尿清长,甚或小便不禁,或舌淡苔白润,脉弦或弦紧。

(2)病后劳累:大病久病之后阴缩,并有少腹里急,拘孪痛引阴中,少气,身体困重,头昏目眩,腰膝拘急,甚至畏寒厥逆,舌淡,脉沉细。

(3)沉寒痼冷:素体阳虚,阴缩,畏寒肢冷,甚者四肢厥逆,少腹久痛发凉,长期腹泻或五更泄泻,腰膝冷重痠痛,小便频数,或淋漓不禁,阳痿,遗精,精液清冷,舌淡,脉细。

(4)亡阳虚脱:阴茎、阴囊退缩、睾丸上提近腹,时发阴茎掣痛,少腹紧痛。身冷鼻青,甚至而色晦黑,形寒肢冷,四肢厥逆,腰膝痠软,冷汗自出,甚者不省入事,脉微欲绝。

病情分析与鉴别

(1)伤寒直中型:素体阳虚,复感受寒邪,直中厥阴。寒性凝滞而收引,厥阴受寒,寒滞经脉,肝筋失荣,故少腹拘急而痛,阴器内缩,伴阴寒内盛之象,如畏寒,肢冷甚至四肢厥逆,遍身疼痛,身静神清,口鼻气冷等。

(2)伤寒直中阴缩与沉寒痼冷阴缩:伤寒直中阴缩受寒邪于外,直中厥阴。而沉寒痼冷阴缩患者,形寒饮冷而伤于内,素有脾肾阳衰,恣食生冷,或冒雨涉水,衣着单薄,复坐卧阴寒之地,脾阳更损,故其兼症多表现为脾阳虚之食少,腹痛,呕吐,泄泻等。

(3)病后劳累阴缩与亡阳虚脱阴缩:久病、重病或伤寒重症初愈,房室不节,恣情纵欲,遂致阴缩。轻者气虚阳衰,见头身困重,腰痛,少腹里急,畏寒肢冷,舌淡脉细。重者则阳脱欲绝,见身冷逆,鼻青面黑,虚喘,冷汗自出,不省入事,脉微欲绝。

生物电及针灸取穴缩阴缩阳症概述阴缩,又叫“缩阳”、“缩阴”,由于某种原因,致使阴茎、睾丸和阴囊内缩,并伴有小腹及两少腹拘急不舒,疼痛剧烈,甚则四肢厥逆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多由寒凝肝脉所致。阴缩者,包括阴茎、睾丸及阴囊内缩,其症重;卵缩、囊缩者,其阴茎不一定内缩,则其症状较阴缩为轻,统称之为阴缩。阴缩亦可见于女子,不过多改用“缩阴症”名之,其发病部位不仅在外阴,且大多表现为缩乳《即乳房内缩挛痛》,不属本节讨论内容。临床主要有亡阳虚脱、病后劳累、沉寒痼冷、伤寒直中四种证型。

症状

(l)伤寒直中:多为卵缩、囊缩,突然起病,前阴凉冷,阴茎内缩挛痛,睾丸上窜,阴囊及少腹挛急,畏寒肢冷,甚者手足厥逆,周身寒战发冷,口鼻气冷,唇青,少腹痛甚,尿清长,甚或小便不禁,或舌淡苔白润,脉弦或弦紧。

(2)病后劳累:大病久病之后阴缩,并有少腹里急,拘孪痛引阴中,少气,身体困重,头昏目眩,腰膝拘急,甚至畏寒厥逆,舌淡,脉沉细。

(3)沉寒痼冷:素体阳虚,阴缩,畏寒肢冷,甚者四肢厥逆,少腹久痛发凉,长期腹泻或五更泄泻,腰膝冷重痠痛,小便频数,或淋漓不禁,阳痿,遗精,精液清冷,舌淡,脉细。

(4)亡阳虚脱:阴茎、阴囊退缩、睾丸上提近腹,时发阴茎掣痛,少腹紧痛。身冷鼻青,甚至而色晦黑,形寒肢冷,四肢厥逆,腰膝痠软,冷汗自出,甚者不省入事,脉微欲绝。

针灸及生物电取穴

经色浅淡概述

经色浅淡是指月经颜色较正常浅淡的症状,多与其他月经病伴行。

常见病因及症状

(1)血虚:经色淡红,经期后延而量少,少腹绵绵而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不寐,爪甲不荣,唇舌淡白,脉细。

(2)气虚:经色淡红,质清稀,经期提前量多,或逾期不净,或漏下淋漓,面色咣白,气短身倦,自汗恶风,或少腹空坠,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润,脉沉弱。

(3)脾肾阳虚:经色黯淡,质地清稀,或挟有瘀块,经期大多错后,手足欠温,唇青面白,小腹冷痛;或伴有腰膝痠软,带下清稀;或便溏尿频,舌淡胖而嫩,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4)痰湿下注:经来色淡质黏,经行愆期,带下稠黏,胸闷脘胀,口腻乏味,或头晕身重,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弦滑。

病情分析与鉴别

(1)血虚经色浅淡与气虚经色浅淡:皆为虚证。气虚则无以化血,血虚则无以生气涵气,故在病机上有一定的联系,然临证辨治尚有差异。血虚经色浅淡,虚重在”血”,得之孕产过频,或半产漏下,亡血失血,致使冲任血少,无血可下。其主症特点为经行后期,色淡量少,并兼见因营血不足,濡养不及而致的少腹绵绵而痛,爪甲不荣,唇舌淡白,脉细等;气虚经色浅淡,虚重在“气”,得之饮食劳倦,耗伤中气。其主症特点为经色淡红,质地清稀,经期赶前而量多,或逾期不止,或漏下淋漓等。气虚不行温煦之职,兼有面色咣白,身倦懒言,自汗恶风,少腹空坠等症,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脉沉弱;血虚经色浅淡,治重养血,兼以益气,气虚经色浅淡,治重益气,兼以和血。

(2)脾肾阳虚经色浅淡:或因脾阳先伤,或因肾阳先衰,不温中土。阳气既衰,阴血不生,冲任虚冷,故主症特点为经色浅淡,质地清澈,经行短期,或挟瘀块,阳和无力,阴寒自盛,故现手足欠温,唇青面白,小腹冷痛,便溏尿频,喜暖畏冷等兼症。

(3)痰湿下注经色浅淡:多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中运失健,蕴湿生痰,下注冲任,阻滞胞脉而致,惟其胞脉不畅,则经行后期,涩滞且少,色淡质黏,中挟带浊,为其主症特点;且兼形体肥胖,口腻乏味,泛恶纳呆,苔腻,脉滑等症。

脾肾阳虚经色浅淡与痰湿下注经色浅淡;前者属虚寒证,后者为本虚标实证。

针灸及生物电取穴

赞赏

长按







































北京青少年知名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里能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ftzl/64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