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没人想要的礼物 西医认为疼痛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疼痛信号、疼痛信息、反应三个阶段。其中人体的皮肤表面受到异物侵袭会产生疼痛信号,并向人体的脊髓传输这一信号。在与其他感觉,诸如触觉、痒、甜、香等感觉信号竞争中居优势的情况下,才可作为一种疼痛信息通过所谓“脊髓之门”传达到大脑中,在大脑意识的作用下,才做出一种“反应”,如去吹烫伤的手指,或去揉搓撞痛的脚。因此有了疼痛才让我们可以预警危险或远离危险。 传统医学认为一切痛都或感受外邪或气滞血瘀或痰浊凝滞或虫积或食积等阻闭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或因气血不足,脏腑精气虚衰,无以推动温煦濡养肢体经络因虚而痛。“通者不痛,痛刚不通”,一切痛皆因堵,根据传统医学的理论,整理有关疼痛相关知识供参考。 一、疼痛的性质:虚实 新病疼痛,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属实证; 久病疼痛,时有缓止,或痛而喜按,则多见于虚证。 二、疼痛的种类 1、胀痛 胀而痛者多为气滞;如胃腕胀痛,则为中焦寒凝气滞;胸胁胀痛,则为肝郁气滞;头部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2、重痛 有沉重的感觉疼痛为重痛。多因湿邪遏气血所致,湿性重蚀而粘腻,湿滞于经脉,则令人有沉重的感觉。如病中见有头沉痛,四肢困重疼痛,腰重坠而痛者,均届湿证。 3、刺痛 疼痛如针刺,是瘀血疼痛的特点之一,以胸胁、小腹、少腹、胃脘部出现为多。 4、绞痛 痛如绞割,是为绞痛,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如心血瘀阻引起的真心痛;蛔虫上窜引起的脘腹痛;石淋引起的小服痛等。 5、灼痛 痛有灼热感而喜凉为灼痛,常见于两胁或脘部,多由于火邪窜络,或阴虚阳热亢盛所致。 6、冷痛 痛有冷感而喜暖的为冷痛,常见于头、腰、脘腹部的疼痛,多因寒邪阻络或为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成。 7、隐痛 疼痛并不剧烈,可以忍耐,却绵绵不休,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而成,多见于头、脘、腹、腰部的虚性疼痛。 8、掣痛 掣或牵引而病,多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病多与肝脏阴阳失调有关。 三、按身体部位 1、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与头部都 有联系,尤其是三阳经,直接循行于头部。 某些外感邪气,如风、寒、暑、火以及痰浊,瘀血阻滞或上扰清阳,所引起的头痛多为实证; 气血精液亏损,不能上荣于头,致使脑海空虚,也可发生头痛,则属于虚证。 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与项; 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处; 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 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与目系。 头痛,波及颈项,伴恶风寒,全身骨节疼痛,得包裹头部,苔薄白,脉浮紧,多发作于吹风受凉后,是风寒头痛。为外感风寒之邪,寒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 头痛,伴发热,恶风寒,汗出,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是风热头痛。为感受风热之邪,上扰清窍,故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恶寒发热,胸闷,纳呆,苔白腻,脉儒,阴雨天尤甚者,是风湿头痛。为感受风湿之邪,湿邪粘腻重浊,上扰清窍则头痛如裹。 头痛以前额为甚,伴发热,汗出,口渴,烦躁,舌红,脉数或洪大者,是阳明头痛。前额为阳明经循行部位,热邪侵袭阳明经,循经上炎则头痛,以前额为甚。 头痛以两侧为甚,伴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日苦,咽干,目眩,脉弦细者,是少阳头痛。头部两侧为少阳经循行部位,热邪侵袭少阳经,循经上炎则头痛,以两侧为甚。 头痛以巅顶为甚,伴恶心,吐涎沫,畏寒,四肢欠温,舌淡,脉弦者,是厥阴头痛。巅顶为厥阴经到达之部位,寒邪侵袭厥阴经,浊阴上逆则巅顶痛。 头痛头胀,伴耳鸣,目糊,面赤,失眠,健忘,肢体麻木或振颤,舌红,苔黄,脉弦细者,是肝阳上亢头痛。肝阳上亢,清窍被扰,故头痛头胀。 头痛且胀,伴胸脘痞满,身重肢倦,恶心,吐痰沫,苔白腻,脉弦滑者,是痰浊头痛。痰浊上蒙,清阳不升,则头痛且胀。 头痛隐隐,伴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劳累则加剧,面色晄白,纳差,舌淡,脉虚者,是气虚头痛。中气不足,元神之府失养则头痛隐隐。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者,是血瘀头痛。瘀血内停,经脉流行不畅,则头痛固定不移。 头痛隐隐,伴心悸失眠,手足麻木,面色无华,舌淡,脉虚者,是血虚头痛。为血虚阴亏,不能上荣于清窍,则头痛隐隐。 头痛偏于一侧,或左或右,其痛暴作,痛势甚剧,痛解如常人,脉弦者,是偏头痛。为肝经有邪,风火上扰所致。 头痛呈空痛,伴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舌红,少苦,脉沉细无力者,是肾虚头痛。脑为髓之海,肾精不足,则头脑空痛。 头痛头胀,伴颜面肿大,面发疱疮,发热,咳嗽,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数者,是大头瘟。为热毒上壅,经脉不利,故头痛头胀。 2、胸胁痛 胸为心肺所居,故心肺的病变,如阳气不足。胁为肝胆;二经分布的部位,如肝气不疏、肝火郁滞、肝胆湿热,血瘀气滞等病变,都可引起胁痛。 寒邪乘袭,放血阻滞、痰浊阻遇、火热伤络,均可导致胸部气机不畅,发生疼痛。 胸闷痛而痞满者,多为痰饮; 胸胀痛而走串,暖气痛减者,多为气滞; 胸痛而咳吐脓血者,多见于肺痈; 胸痛喘促伴有发烧,咳吐铁锈色痰的,属肺热; 胸痛潮热、盗汗、痰中带血者,多属肺痨; 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多属心阳不振,痰浊阻滞的胸; 如有胸前憋闷,痈如针刺刀绞,甚则面色灰滞,冷汗淋漓,则为"真心痛"。 胸痛,痛彻肩背,伴心悸,气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欠温,苔白,脉沉迟者,是胸阳痹阻之胸痛。为胸阳不振,气机闭阻所致。 胸痛,且牵引肩背,伴喘促,咳嗽,痰多色白,纳差,苔白腻,脉沉弦者,是痰湿胸痛。为胸阳不振,痰湿内蕴所致。 胸痛,呈刺痛不移,伴胸闷不舒,舌暗,脉涩或结代者,是血瘀胸痛。为胸阳不振,瘀血内阻所致。 胸胁痛以胁痛为主,攻窜不定,与情志有关,急躁易怒,失眠,暖气,苔薄白,脉弦者,是气滞胸胁痛。为肝气郁结,经脉不利所致。 胸痛伴咳嗽,气喘,咳吐腥臭脓痰,恶寒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浮数者,是痰热壅肺之胸痛为痰热壅肺,肺气不利所致。 胸胁胀痛,每逢咳唾牵引疼痛加剧,肋间胀满,转侧不利,苔白腻或润,脉沉弦者,是悬饮胸痛。为饮停胸胁,经脉不利所致。 胸部疼痛,伴干咳少痰,咳血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脉细数者,是肺阴虚胸痛。为肺阴不足,虚热内扰,经脉失养所致。 胁部隐痛绵绵,伴头晕目眩,五心烦热,神疲乏力,劳累更剧,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肝阴虚胁痛。为肝阴不足,虚火内扰,经脉失养所致。 胁痛不舒,伴发热,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小便黄,或黄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是肝胆湿热之胁痛。为肝胆湿热,肝络失和所致。 左侧胸痛隐隐,伴心悸怔仲,气短懒言,面色晄白,失眠,舌淡,脉虚或结代者,是心气虚胸痛。为心气不足,气血运行不利所致。 3、脘痛 脘指上腹,是胃所在部位,故又称"胃脘",胃脘疼痛,可见于寒邪犯胃、食滞胃脘、肝气犯胃等病症。 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局部热敷痛减,呕吐清水,四肢欠温,喜热饮,苔薄白,脉沉者,是寒邪侵犯胃腑之胃脘痛。常与饮食生冷有关,寒邪侵袭,胃脘拘挛则痛 胃脘胀问,甚则疼痛,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红,苔厚腻,脉滑者,是食滞胃脘痛。为饮食过多,食物停留,胃失和降,气机不畅所致。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暖气,吞酸,纳呆,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者,是肝气犯胃之同脘痛。为肝部气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所致。 胃脘痛隐隐,空腹时尤甚,得食则舒,喜温喜按,或泛吐清水,四肢欠温,大便溏薄,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者,是脾胃虚寒之胃脘痛。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机不利则胃脘痛隐隐。 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食后更甚,大便色黑,或呕血,舌暗,有瘀斑,脉沉涩者,是血瘀胃脘痛。为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 胃脘疼痛伴热感,纳差。食后作胀,口渴,五心烦热,大便于结,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阴虚胃脘痛。胃阴不足,津液亏损,失于滋养则胃院痛。 胃脘灼热疼痛,伴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者,是胃热之胃脘痛。为热邪蕴结胃脘,经脉不利,气机失和所致。 胃脘疼痛,伴振水声,面色晄白,畏寒,四肢欠温,或吐清水,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者,是饮停中焦之胃脘痛。饮停中焦,阳虚水液不得输布,经脉不利则胃脘痛。 4、腹痛 腹部分大腹、小腹、少腹。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及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肝经经脉所过。 腹痛如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滞、虫积等,多为实证;至于气虚、血虚、虚寒等,概属虚证。 脘腹胀痛,攻窜不定,或牵引少腹痛,胸闷暖气,症情常因情志变化而改变,苔薄,脉弦者,是气滞腹痛。为肝气郁结,气机阻滞,经脉不利而腹痛。 腹部疼痛,痛点固定,拒接或触痛,或按之有痞块,经久不愈,舌暗,有瘀点,脉沉涩者,是血瘀腹痛。为瘀血阻滞,久病人络,不通则腹痛。 腹部灼热疼痛,喜冷,拒按,口渴喜饮,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脉数者,是胃肠实热之腹痛。胃肠有实热之邪结聚,腑气不通则腹痛。 腹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面色无华,纳差,或鼻孔作痒,梦中龄齿,唇内有粟粒点,或脸上有白色虫斑,发作时腹部可有包块,脉沉紧者,是虫积腹痛。多见于儿童,为蛔虫内扰,气机道乱所致。 右上腹突然剧痛,或呈钻顶样疼痛,伴恶心呕吐,四肢欠温,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甚则打滚,脉紧,不发则如常人者,是胆蛔症之腹痛。为蛔虫上膈,窜入胆道所致。 腹痛腹胀,伴发热,胸闷纳呆,口渴,下利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者,是湿热壅滞肠道之腹痛。湿热阻滞肠道,传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腹痛。 腹痛暴作,伴发热恶寒,胸闷纳呆,身重倦怠,口不渴,大便搪薄,小便清利,苔白腻,脉浮或紧者,是外感寒湿之腹痛。寒湿之邪壅阻胃肠,气机不畅所致。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大便清薄,畏寒,饥饿或劳累时更甚,舌淡,苔白,脉沉细者,是虚寒腹痛。为素体阳虚,寒湿内阻,经脉不利所致。 腹痛剧烈,腹壁拘急,腹部或右下腹可触及块物,拒按,且右下肢屈伸不利,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是肠痈腹痛。热结于内,气血瘀滞,腑气不通则腹痛。 腹痛腹胀,全腹饱满,拒按,大便不通,恶食,暧腐吞酸,恶心呕吐,呕吐或大便通畅后症减,苔白腻,脉滑实者,是食滞腹痛。为暴饮暴食,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利所致。 女性行经前后,或经期,少腹疼痛难忍,甚则面色苍白,四肢欠温,泛恶,苔薄,脉弦者,是痛经。为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利,经行不畅所致。 腹痛呈绕脐痛,并向前阴放射,或向前阴转移,伴手足厥冷,胁痛里急,阳事不举,脉沉弦紧者,是疝气腹痛。为任脉之病,寒气结聚,气机不利所致。 腹部疼痛胀闷,伴大便不通,四肢欠温,畏寒,舌苔白,脉沉弦者,是寒实腹痛。为阴寒之邪结聚,腑气不通所致。 5、腰痛 腰为肾之腑,腰痛多见于肾的病变。 因于风寒、湿邪阻塞经脉者,或外伤、瘀血阻络者均为实证;因于肾精气不足或是阴阳虚损不能温煦、滋养而致者则为虚证。 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寒冷加剧,活动不利,遇热痛减,畏寒,四肢欠。,舌淡,苔白腻,脉紧者,是寒湿腰痛。为寒湿阻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经脉失养所致。 腰痛以酸软为主,伴膝腿无力,劳累加剧者,是肾虚腰痛。偏阳虚者,还可见面色晄白,四肢欠温,少腹拘急,舌淡,脉沉细,为肾阳虚损,温煦作用减弱所致。偏阴虚者,还可见心烦失眠,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肾阴不足,经脉失于滋养所致。 腰髋疼痛,痛处有热感,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者,是湿热下注之腰痛。为湿热下注,经脉不利所致。 腰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轻则活动不利,重则难以转侧,多有外伤史,舌暗,脉细者,是瘀血腰痛。为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腰痛位于后侧或一侧,呈刺痛或钝痛,伴小便涩痛,尿中时夹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或尿中带血,排石后痛减,苔薄白,脉弦者,是石淋腰痛。为湿热蕴结成石,经脉不利所致。 6、四肢痛 或在关节,或在肌肉,或在经络,多由风寒湿邪的侵袭,阻碍气血运行所引起的。 风湿疼痛病因大多由于人体正气虚衰,治疗关键就是补经患者充盈的肾气,阳气盛,病邪自然消除。亦有于脾胃虚损,水谷精气不能运行四肢而发作。 疼痛独见于足跟,甚则掣及腰脊者,多属肾虚。 肌肉关节疼痛呈游走性,伴关节屈伸不利,发热恶寒,苔薄白,脉浮或紧者,是风痹。为感风寒湿之邪,以风邪为主,故关节肌肉疼痛呈游走性。 肌肉关节疼痛剧烈,疼痛部位固定,或肩,或膝,伴发热恶寒,关节活动不利,苔白,脉浮紧或弦紧者,是寒痹。为感受风寒湿之邪,以寒邪偏胜,寒主收引,故以关节肌肉疼痛剧烈为主。 肌肉关节疼痛重着,部位固定,以腰部、下肢为主,伴发热恶寒,肢体沉重麻木,苔白,脉濡缓者,是湿痹。为感受风寒湿之邪,以湿邪为主,故受累部位疼痛、沉重、麻木,有不易速愈的特点。 肌肉关节热痛,局部红肿,有灼热感,伴发热,口渴,关节活动不利,舌红,苔黄,脉滑数者,是风湿热痹。为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痺化热,湿热互结,故受累部位红肿热痛,活动不利。 肌肉关节呈针刺样疼痛,痛点固定,局部红肿,或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五心烦热,口渴喜饮,舌红,或有瘀斑,苔黄,脉弦或沉涩者,是血与热互结之痹证。为瘀血与热相结,局部经脉运行不利,瘀热凝滞所致。 肌肉关节疼痛,四肢欠温,肩背恶寒,面色晄白,脉沉或沉细者,是阳虚身痛。为阳气虚,寒湿之邪侵袭,经脉不利所致。 肌肉关节疼痛长期不愈,伴面色不华,气短乏力,心悸怔仲,动则汗出,舌淡,脉虚者,是气血虚之身痛。为气血虚,经脉失养所致。 美国医生保罗·布兰德医生认为:疼痛使人类有了一种自我保护系统,人一旦失去疼痛,将时时处处面临着危险,因此极力主张人类善待疼痛,所以偶尔发生疼痛,还是冷静理智对待。但对于持续性疼痛,长久性疼痛,剧烈疼痛则不可轻视,医院接受现代先进设备进行准确诊断为上。 医师献方,期待支持!《权健火疗顾问》为旗下超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的想学医师的学员受益,欢迎疾病患者 qq.中华白癜风名医堂专家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