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解方剂四逆汤

时间:2019-1-15 16:54:36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太阳直中少阴

夫太阳者,即坎中真阳也;少阴者,即坎水也。阳居二阴之中,阴含一阳之内。人身中一水一火,即在此处攸分。故太阳为人身纲领,主皮肤,统营卫者是也。太阳之气上升,则水精之阴,即从太阳而上行,从皮肤而出水气。太阳为外邪干犯,必由毛窍而入,仲景所以著《伤寒》,皆是从根底上来也。故太阳之底〔面〕是少阴,少阴之底面即是太阳,所以太阳发汗有亡阳之虞,即此是也。

——《伤寒恒论》

伤寒六经中之太阳,即坎中真阳也;少阴者,即坎水也。六经以太阳为首,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阳,以太阳为寒水之区,主皮肤,统营卫,为一身纲领。然太阳底面,即是少阴肾经,相为表里也。若太阳病过发汗,则伤少阴肾中真阳,而有亡阳之虞。太阳一经为病,有经病,有伤风症,有伤寒症,有两感症,有腑症。腑症之中,又有蓄尿症,蓄热症,蓄血症,癃闭症。在六经病证中,最为繁多,变化亦大,其治似简实难。至少阴一经之病,有由传经而来,亦有外邪直中少阴经。少阴经兼属手少阴心及足少阴肾,系上火下水,而下水中复有真阳,故本经之病,除经症外,尚有协火、协水两症。

四逆汤

〖组成〗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干姜一两半[9g]、甘草炙,二两[6g]

〖用法〗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方歌〗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微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原文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为四逆汤类方的核心方,余方均以四逆汤为基础,在药量与药味等方面或加或减。为太阳病误汗亡阳,或少阴主证。

?寒邪入里伤及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温煦生化五脏六腑

─→ 周身虚寒,恶寒踡卧。

?清阳实四肢,阳气不得温养 ─→ 四肢厥冷

?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釜底无薪”,故其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 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充实,精神才能旺盛,今阳虚,神失所养 ─→ 神衰欲寐

?阳虚脉气鼓动乏力 ─→ 脉沉细而微,舌苔而滑。

脏腑生克理论

寒邪始伤北方,阳气不得升达于外,表现为阴寒之象,进一步发展则致“水寒龙火飞”,水中温气不足,真阳不得安居于下而外越。故四逆汤之外证有寒也有热。

方中附子通行十二经脉,破北方之寒邪,疏通圆运动之轮;干姜、炙甘草同主中州,顾护中气,定圆运动之轴。

四逆加人参汤本有北方寒邪过重,复因过度下利导致津液损伤,津液、血、精均为阴性物质,可知亡阳液脱已伤五脏之精,乃圆运动北方病机之水寒龙火飞和水浅不养龙并存。

四逆汤,甘草培土,干姜、附子,温中而暖下也。凡下利清谷,则病已入里,不可发汗,汗之阳亡土败,湿旺木郁,必生胀满也。下利胀满,有里证者,不可发表,身体疼痛,有表证者,亦当温里。非表病可以不解也,若身体疼痛,而下利胀满,表里皆病,当先温其里,后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也。

阳明泄利,津液失亡,多病燥渴,若自利而不渴者,则属太阴脏病,以其脏有寒故也。法当温之,宜四逆辈。水泛土湿,少阴之寒,传于太阴,故脾脏有寒也。

(引自清.黄元御《伤寒说意》

黄元御言,人体之气肝左升,肺右降,中气为枢。少阴气候为二之气,人体之二阴,北方中寒水湿伤肾阳,下利四肢厥冷为脏有寒,应急温里。甘草培中缓和药性之烈。

2、以五运六气反推

丙申年上为少阳相火司天;中为太羽水运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丙乃阳干,岁水太过,水太过,火受乘,土来复,故心阳被郁,脾湿肾寒。综合丙申年的五运与六气,对于其体质特征可以总结为:易病脏腑为肾脾心三焦胆肝肺,病性在下为脾肾阳虚湿寒,简言之为上风燥寒中湿下寒。

故丙申年出生之人遇风寒太过之时或其年容易患阳虚里寒之证。

那么内经里面是如何治疗的呢?

太阳寒水主气所致之病,以咸泻之,以苦补之。水主肾,肾欲坚而恶泻,咸能软之泻之,苦则坚软而补水,故以咸为泻,以苦为补。“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

3、药物

1

附子

性味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

归经入脾、肾经。

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

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2

甘草

甘草被称为“国老”,像是个“和事老”调节诸药,使诸药平和。现代中药典认为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生甘草还可以清热解毒,缓和苦药和石药对胃的刺激。而炙甘草微温,用于虚寒证,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所以补益药中常用炙甘草。

《本草经》中说: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本草经》中强调了甘草的补益肝肾脾的效果和解毒疗疮的效果。但炙甘草现在都为蜜制,南北朝以前的炙甘草的制法没有蜜制这个方法,多为炒或者火烤,也有酒炙等,到了唐朝才开始有了蜜炙甘草。

3

干姜

性味辛,热。

归经入脾、胃、肺经。

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所有原文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5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6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7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8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欢迎







































白癜风诚信单位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ygeiv.com/ftby/79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