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移植 肾脏移植 甚至是心脏移植 在如今看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可是,你听说过粪便移植吗? 听起来可能有些重口味 但这事儿是真的 3个月前,医院消化科为一名50岁的男性做了粪便移植。一个13岁健康男孩的粪便,经过人工提纯后,通过纤细的管子,缓缓地注入50岁陈先生的肠道中。三个月过去了,这些细菌在陈先生的肠子里驻扎下来,改善了过去3年里,溃疡性结肠炎给他带来的种种痛苦。 “溃疡性结肠炎”让他痛苦不堪谈起陈先生的病情,王宏刚告诉记者,陈先生所患的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炎症性肠病,并不罕见,症状表现为经常拉肚子、大便有黏液带血、腹痛等。 但是,陈先生对这种药物过敏,因此不能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王宏刚说,陈先生每隔一两个月就得到门诊来挂激素,挂完了病情有所减轻,但过一段时间,又反复发作,就这样,溃疡性结肠炎折磨了陈先生三年,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 为此,陈先生心情很郁闷,甚至对上厕所产生了恐惧感,一看到大便里的血丝,就很难受。 直到三个月前,陈先生再一次来到消化科门诊,当时出诊的医生仔细询问了陈先生的情况后,建议他可以尝试“粪便移植”。想到每每如此痛苦,陈先生考虑之后表示,愿意试一试。 男孩粪便,移植到病患体内王宏刚向记者介绍道,人体的肠道是个庞大的微生态系统,里面有多种细菌,数量达到万亿以上,是人体所有细胞的10倍之多,这其中就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 当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群增多,那么肠道功能就会出现紊乱。而移植他人的粪便到病人体内,目的就是重建病人的肠道菌群,让他的菌群变得和正常人一样,这样他的疾病就会得到治疗。 经过一番严格的筛选和化验,医生们最终选择了科里一位护士的13岁弟弟为陈先生进行粪便移植,将含正常菌群的液体输送到陈先生的肠道里。 第二天,陈先生的大便次数就从原来的每天七八次减少到三四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陈先生的腹泻次数被抑制,腹痛和大便黏液带血的症状也得到明显缓解。 一个月左右时,消化科给陈先生重新做了一次肠镜检查,发现陈先生的肠道已无水肿,溃疡也好得差不多了,“目前来看,这一新的治疗项目已经带来了不错的效果。”王宏刚表示。 粪便移植或在多个领域取得效果其实,在生活中,因肠道炎症、慢性便秘等病症对上厕所产生恐惧心理的人不在少数,“粪便移植的技术目前主要针对的就是一些难治的肠道疾病”。 王宏刚解释说,粪便移植也是因人而异,有的病人做一次可以维持好几年,而有的病人一两个月就会出现排异性,将健康的粪菌排出体外,这可能与选择的供体有关。 “目前,粪便移植仍在探索阶段,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但当病人使用常规药物治疗不理想时,便可以考虑粪便移植,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据介绍,除了治疗肠道疾病,人体不少疾病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因此粪便移植还在神经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皮肤科疾病等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保持大便健康,要“四养成”在生活中,大便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肠道内环境,借此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这就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王宏刚说,要保证大便的健康,需要做到这些—— 首先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喝酒、不吃辣、不抽烟、饮食清淡不油腻的事物,“建议大家不要吃太多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除了主食外,要少吃糕点、饼干等。” 其次,要保持心情舒畅,过多的情绪压力特别容易引起菌群失调。 第三,女性在生产时推荐顺产,顺产的孩子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和母亲建立了菌群交流,以后生病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最后,要少用抗生素,“抗生素在杀死病原菌的同时,也将肠道内的细菌一同杀死了。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产生出许多具有耐药性的细菌。这样一来,有益菌大量死亡,有害菌却不断大量繁殖,这就是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现象。” 来源:扬子晚报网 “阅读+原文”进入民声论坛 赞赏 |